姚 典(河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050000)
論電影《戰狼》的創作心理動機
姚 典(河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050000)
每一個藝術作品都不是平白無故誕生的,它們都暗藏創作主體的心理動機,也叫做“內驅力”。本文根據電影《戰狼》導演的創作心理動機,從藝術創作的潛動機、顯動機以及動機簇這三個方面來討論創作心理動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作用,闡釋電影是如何在主創者的藝術創作心理的推動下完成藝術的高水準創作。
電影;創作者;心理動機
藝術創作心理動機是藝術創作活動的起點,在整合藝術創作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每一個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心理動機都是復雜多樣的,并非單一。馬斯洛說道:“在動機決定因素的范圍內,任何行為都往往由幾個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時決定,而非只有其中一個決定。”《戰狼》系列電影作為中國電影市場最大一匹黑馬,獲得如此驚人的成績,當然與電影創作者吳京在拍攝這部影片的創作心理動機是分不開的。
潛動機是指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時內心中的某種無意識驅動力量,具有驅動性和潛在性的特點。驅動性表現在潛動機像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藝術家進行創作,藝術家受潛動機的控制后,投入藝術創作中卻忘記了自我,而處于不覺知狀態。潛動機具有以下兩種轉換形式。
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從原始時代遺留下來的,積淀在人類心理深處的意識,這種意識是潛在的、休眠的、一旦它遇到某種機緣,就會被驚醒,一旦創作潛動機掌握了藝術家,他就變成了集體的人。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在每個中國人心中,“保家衛國,捍衛國土,團結同胞”已經留下了深深烙印,中國軍人更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真英雄。影片《戰狼》講述一個特種兵兵王波瀾壯闊的傳奇史詩,盡顯中國本色和愛國情懷。“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豪情壯志得到了多少國人的傳頌。導演吳京是一名中國人,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中國千年傳承下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保家衛國的英雄軍人形象,已經變成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深深扎根在每個國人的靈魂深處。吳京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對軍人崇敬的英雄主義情懷都是被中國的集體無意識所影響,所掌握,引發了創作行動,從而創作了一部抵御外侵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展現中國軍人剛強果敢的英雄風貌的影片。
人的本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或行為傾向。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有5個層次的本能,滿足了一個層次必然會有高一層次的需要。導演吳京從小的武術訓練和后來的演藝生涯造就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感悟,長期積累而沉淀下來,他的本能需求層次顯然已經到達了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
電影《戰狼》系列,吳京在拍攝時再高難度的動作也親自上陣,不用替身,全身累計一百多處受傷...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導演吳京的自我追求本能,化為他藝術創作的潛意識動機,創作影片《戰狼》,是他自我實現這一本能的具體表現方式,從而也變成了導演吳京創作影片《戰狼》的創作潛動機。這種追求自我實現高層次的需要,也使得吳京在在創作過程中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完成了《戰狼》這部高水準的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的顯動機是指藝術家在生活中因各種物象、事件的觸發,常發生心理波動,造成失衡,并引發情感,從而進行創作的直接心理驅動力。顯動機具有以下兩種特征。
藝術家在藝術創作前,往往有著深刻的生命體驗,這些生命體驗表現為某種情緒情感的儲備,它積累起來,一旦遇到某種機緣,收到刺激,就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沖動。影片主創導演吳京,生長在武術世家,熱愛武術事業,從小就有英雄夢,后來對演戲產生濃厚興趣,參與拍攝多部電影,逐漸他開始探尋自己真正所追求到動作時代。影片《戰狼》中塑造的這種在國家的生死存亡中的鐵血硬漢的軍人形象,演化出許多動人的故事和觸目驚心且令人震撼的影像奇觀。克雷奇說過“生物的內驅力只有經過感情體系的放大才具有動機作用。”導演吳京先前的經歷,對電影的熱愛,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常常產生心理波動,這一系列生命體驗成為情緒情感的儲備,日積月累,引發情感表達,進而將這種表達帶到影片《戰狼》的創作中去。
創作顯動機的目的就是進行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就是創造,即對占有的題材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影片《戰狼》的導演把冷鋒塑造成一個桀驁不馴,性格不羈的不像戰士的戰士,與以前傳統作品中的展示形象格格不入,卻把英雄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展現了個性鮮明的新時期軍人形象,從一名“痞兵”到一名保家衛國的英雄的自我成長過程,折射出新時代下的中國軍人的嶄新面貌,打破傳統冷酷的印象。臺詞的運用也一改往日愛國題材影片那種嚴肅,一板一眼的詞風,充滿了年輕時尚的味道,卻又表達的鏗鏘有力。例如“我們戰狼中隊的人:老子天下第一。我們中隊的口號是什么——謙虛。”導演吳京用年輕人的視聽語言弘揚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將中國的強大風貌展現給了全世界,引導觀眾思考,產生共鳴。讓我們對擁護祖國,保護同胞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價值。
創作動機簇是指一個動機內由幾個子動機形成的叢簇現象。一般來說,一個動機簇中的各個子動機共同為創作服務,因此它們暫時是統一的,但是各個子動機內涵不同,背后蘊蓄著不同的力,因此它們之間又是沖突的,矛盾的。藝術家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動機,集中需要就會組成一個動機簇,動機簇會集中各種心理能量,最后完成藝術創作活動。
每個藝術創作者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都會有創作需求,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低級需求,二是高級需求。延伸到藝術創作上看,從審美層次方面來說,處于非審美的需求屬于低級需求,例如世俗名利,趨時附勢。富含審美需求的則是高級需求,如主題思想的表達,畫面層次的構圖,藝術作品的價值體現等。高級需求和低級需求在藝術家的心里并存,但高級需求處于創作心理動機的主導地位,藝術作品才能保證質量水準,才能具有豐富的內涵。
吳京在2008年的時候就有念頭要拍攝一部這樣的電影,拍攝《戰狼2》時,光是劇本,吳京寫了十幾稿,在拍攝時還險些丟過性命,他說“你不經歷生死,怎么去演繹生死?”為了拍這部戲,吳京到特種兵基地整整訓練了18個月,為了展示東方之美,他吃了三個月的白水煮牛肉,這部電影在拍攝的過程中有好多人不看好,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是花樣美男,但吳京寧愿肉段骨折,也要為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一回,“我不怕成為靶心,不怕有爭議,不怕困難,不怕賠本兒!”正是這種對夢想的執著追求與考量,正是導演吳京把高級需求放在主導地位,《戰狼》系列電影才能具有豐富的內涵,深深的震撼了觀眾的心。以高級需要為創作心理需要的主導,這部影片的精彩程度和觀看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部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必然是“為作者”和“為觀眾”的雙向結合,只有二者結合,創作動機才是健康的,完整的,才能保證藝術作品創作的價值。在當下的中國電影行業,受資本的抑制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廣大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價值觀。導演吳京要拍一部自己真正想拍的,中國市場真正需要的,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影片。在寫《戰狼》劇本的時候,他有三個想法,一方面希望通過電影向老一輩的軍人致敬,一方面想讓世界看到中國軍人的勇敢機智,另一方面也想告訴當下的年輕人,中國人從不缺乏彪悍之氣,只不過被和平年代掩蓋。80后、90后作為電影消費的主力軍,這次用票房表達了對資本的反抗,表達了自己最喜歡的影視題材,絕非腐、基等低級趣味,絕非崇洋媚外,而是充分張揚民族、國家自豪感、契合中國崛起、民族復興大時代主題的影視作品。正是這種“為作者”,“為觀眾”的雙重創作需求,在相互促進的作用下,將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主流價值觀傳達給觀眾,它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是深刻而復雜的。因為深刻,所以堅定。
藝術作品的各類創作心理動機,匯聚成了藝術作品的創作動力系統,每個創作心理動機各司其職,不僅成為推動力,更是為藝術作品的豐富內涵和價值體現奠定了基礎,為藝術作品高水準的完成打響了第一槍。
[1]陳旭光.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劉潘,張欣.與時俱進的類型本土化:《戰狼》的經驗和啟示[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6.
[3](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美)克雷奇等.心理學綱要[M].周先庚等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