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啟帆(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2)
目的論視角下《祝?!酚⒆g本文化空缺詞的翻譯探究
符啟帆(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2)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文化空缺現象必不可免。目的論是譯者實現其翻譯目的指導。本文結合目的論,對魯迅短篇小說《祝?!酚⒆g本中的文化空缺詞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相應的譯法進行探究。
目的論;《祝?!酚⒆g本;文化空缺詞
《祝?!?,收錄于《彷徨》。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依舊處于黑暗之中的中國社會以及封建禮教對人迫害的現實。
魯迅的作品不僅家喻戶曉,更是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其讀者遍布世界各地。同樣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杰作,《祝福》的主要英譯本有兩個:一是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合譯本,另一個是英國藍詩玲的譯本。藍詩玲生于英國、長于英國,為英譯者;而楊、戴夫婦則皆是生長于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中譯者。此外,楊、戴夫婦于1954年開始翻譯并出版了《魯迅短篇小說選》,1960年又翻譯出版了《魯迅小說選》以及次年的《故事新編》,至1981年,共計翻譯了魯迅的33篇小說。至此,夫婦二人可謂魯迅小說譯者中的權威,其譯本在世界上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故本文選取楊、戴夫婦的譯本。筆者將以目的論視角來探究該譯本,以及對文中出現的文化空缺詞的翻譯進行歸類分析。
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德國功能目的論,代表人物有Katharina Reis、Hans J Vermeer以及Justa Holz-Manttari。翻譯目的論主張翻譯不僅是字句的簡單轉換,它更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其核心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其目標讀者,并要求了三個法則: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以及忠實性法則。目的性法則即譯者在翻譯時需以預期功能為目的,并以此貫穿整個翻譯過程。而連貫性法則不僅關系到兩種文化,更作為一座橋梁,連接著原作者與目標讀者,它要求了譯者需使譯文接收者,即讀者,理解交際語境的意義;忠實性法則需要譯者忠實于原作者及其創作意圖,并對其譯文接收者負有責任。其中,忠實性法則從屬于連貫性法則,而二者又都服從于目的性法則,因此,目的性法則是第一法則。正如目的論所說的那樣,翻譯是人為的活動,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勢必要考慮希望達成的目的,而且所做的任何決定也必然以實現目的為主導。
近代西學東漸過程中,大多數的中國譯者大多致力于將西方的文學經典引入中國,而楊、戴夫婦,他們于此相反的是,更多地是為了將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因而譯介了大量的中國名家名作,其中就包括《祝?!?。
文化空缺現象是由于“各民族在歷史背景、社會習俗、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一種語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形象,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應或相近的表達方式,形成了語言文化的空缺”。文化空缺詞作為該現象在詞匯方面的主要體現,更是成為了翻譯界的一大難題,這不僅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也在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自身的復雜性。其中,以《祝福》為例,就出現了很多關于傳統特色的文化負載詞,比如關于科舉制(監生)、民間婚喪習俗(花冠、拜堂)、祭祀禮儀(福禮、送灶)、禮儀(致敬盡禮)等方面的詞匯。
根據柰達對文化的分類,故文化空缺詞也涉及以下五類:生態文化空缺詞、語言文化空缺詞、宗教文化空缺詞、物質文化空缺詞、社會文化空缺詞五大類 。而《祝?!分袆t涉及到了后四類文化空缺詞,相應地,筆者將根據該分類對譯者處理文化空缺詞的方式進行探討。
1.宗教文化空缺詞
例1: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
From the pale, lowering evening clouds issue frequent flashes of lightning, followed by a rumbling sound of firecrackers celebrating the departure of the Hearth God.
“送灶”是一項浙江紹興傳統民俗與宗教活動,該日為本地百姓祭祀灶神,送其上天的日子。而西方的“hearth”實為“壁爐爐床”或意為“家庭生活”,且西方“灶神”為赫斯提亞女神,與中國完全不同。因此,此處對“送灶”采取直譯,二者文化背景雖不同,但不進行復雜地贅述,單“god”一詞便使西方讀者了解到中西方灶神性別與意義的不同。
例2:他們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
The moment they were careless enough to loosen their grip—gracious Buddha!—she threw herself against a corner of the table and knocked a big hole in her head.
“阿彌陀佛”作為佛教用語,是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有祈禱祝?;蚋兄x神靈的意思。此處含義為衛老婆子震驚于祥林嫂所做的抗婚行為,同時對她產生沒有在抗婚舉動下產生更壞的結果而感到慶幸。此處譯者沒有直接譯成西方近似的“goodness gracious”或“oh my god”,而是選擇了意譯,既可以使得讀者了解到此處有感嘆的意思,也可以反映出當地的佛教信仰。
2.物質文化空缺詞
例3: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
It was on such a night that I returned to Luchen,my native place.
譯者對于文中地名基本上采用音譯通名來處理這一類專有名詞,同樣地,對文中的“福興樓”、“衛家山”、“賀家坳”也作出了相似但也略有不同的處理。因為中西方行政區劃單位不同,故前者采取直譯,而后三者拼音較長,音譯冗長且不易懂,因此采用音譯與直譯結合的方式,簡潔明了。
例4: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鬧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
When widows remarry, some cry and shout, some threaten to commit suicide, some when they have been carried to the man's house won't go through the ceremony, and some even smash the wedding candlesticks.
此處“拜不成天地”、“花燭”都與結婚有關,而譯者采用歸化翻譯法將其意譯為與此相關的事物,就基本表達清了二者的意思。
3.社會文化空缺詞
例5: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He is a member of our clan, and belongs to the generation before mine, so I ought to call him "Fourth Uncle." 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who went in for Neo-Confucianism.
“監生”,即就讀于國家最高學府的學生。此處的翻譯是以譯文讀者的語言作為目的語,采取歸化翻譯的方式,不僅使讀者通過該詞就直接明了四叔的身份,更巧妙地交代出了當時的中國仍處于封建時代。而對“理學”的意譯方式,更是方便讀者了解到該科目是中國傳統儒學的新分支。
例6: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
I knew that it was nearly dawn.
“五更”是中國古代一夜的五個時間節點之一,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此處譯者采用直譯,同樣,文中的“新正”也采取直譯,使讀者閱讀順暢。
4.語言文化空缺詞
例7:……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The room also appeared brighter, the great red rubbing hanging on the wall showing up very clearly the character for Longevity written by the Taoist saint Chen Tuan. One of a pair of scrolls had fallen down and was lying loosely rolled up on the long table, but the other was still hanging there, bearing the words: "By understanding reason we achieve tranquillity of mind."
此處“壽”字為直譯。而“陳摶老祖”,是古時著名道教學者,陳摶雖不是道教創始人,但為道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譯者通過直譯加注的方式,不僅在翻譯“陳摶老祖”時加入“saint”,更是在注釋中加入“hermit”,從而解釋出了陳摶老祖的身份和地位,體現了譯者的忠實和目的法則。而“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則語出朱熹《論語集注》,意為處理事情如果知道儒家之道就可以做到通達豁然,心氣也會平和。而此處譯者采取地意譯雖然與原文不對等,但以連貫法則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例8:“……這實在是叫作‘天有不測風云’,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輕輕,就會斷送在傷寒上?”
"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so strong, nobody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young fellow like that would die of typhoid fever.”
“天有不測風云”為成語,喻人無法預料一些災禍的發生。此處譯者的翻譯,實則是直接借用了來自英語成語的“A bolt from the blue”。譯者靈活運用目的論連貫法則,使原文中衛老婆子引用成語同樣在譯文中體現出來,使譯文產生和諧感。
綜上所述,語言深深植根于文化,而漢語與英語的文化差異懸殊,這也就意味著在翻譯時必然會存在文化空缺現象。而翻譯不僅僅要轉換語言,更要傳遞文化。因此,這要求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這些文化空缺詞加以靈活變通。總的來說,筆者認為楊憲益、戴乃迭《祝福》英譯本選詞精確、譯文語言連貫,更忠實地再現了原文意境,以此達成了讓西方更加了解中國文化的首要目的。同時,筆者也深刻認識到任何翻譯理論不是萬能的,成功的譯文應巧妙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和方法,以期達到譯文的目的。
[1]馬杰森.國內魯迅小說英譯研究綜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1).
[2]張立柱.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文學翻譯——《傲慢與偏見》兩個中文譯本的對比研究[D].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07.
[3]謝懷志,李建軍.從目的性角度談漢語廣告的英譯策略 [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4).
[4]周靜.目的論視角下楊憲益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研究——以《紅樓夢》為例[D].四川:西華大學,2012.
[5]Reiss, Katharina and Hans J. Vermeer. Ground Work.for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Tbubingen: Niemeyer,1984.
[6]黃佳燕.從目的論視角探討電影《花木蘭》的字幕翻譯 [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1(4).
[7]王晨婕.從目的論視角解讀林語堂英譯《論語》中的“叛逆”現象[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8]金春子.翻譯實踐中的語言文化空缺現象例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9).
[9]李佳.漢英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探討——以魯迅小說《祝?!返挠⒆g文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