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達瓦(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850000)
關于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課程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邊巴達瓦(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850000)
當前,新課標背景下,我國高校紛紛改革視唱練耳課程,對課程進行現代化設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本文就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課程設計中的基本目標、設計內容評價、教學測評體系和課程目標要求等幾個問題進行探討,進而對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課程設計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以期為視唱練耳課程的現代化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高校;視唱練耳課程;課程設計;設計目標;教學測評體系
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課程設計是根據視唱練耳課程本身特點及授課內容和課程目標要求所進行的設計,減少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教學活動收到預期效果。在時代發展和知識變更非常快速的今天,高效視唱練耳課程如何優化課程結構、融通理論與實踐、有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使視唱練耳課程在課程基本目標、課程內容評價、課程教學測評體系和課程目標要求等方面實現現代化設計,使視唱練耳課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視唱練耳課程是高等藝術院校所有音樂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視唱練耳課程主要有視唱訓練和聽覺訓練,視唱訓練就是要訓練學生能熟練掌握五線譜,有看譜即唱的技能,達到音準、節奏準、有表現力的標準。練耳訓練則是聽覺訓練,就是訓練學生能夠靠聽覺準確分辨出鋼琴聲音的音程、和弦、節奏、旋律,并能用五線譜予以準確記錄,還要訓練學生能夠靠聽覺準確辨別各種樂器的音色。
目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課程的主要內容有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音樂能力。訓練手段較為傳統,主要的樂器是鋼琴,訓練方法主要是運用鋼琴+黑板+粉筆,采用聽、唱、寫結合的方法進行訓練,主要訓練音準和節奏,訓練模式主要是集體課、小組課兩種形式。總而言之,當前的教學手段很單調,教學方法也多是紙上談兵,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實踐機會少,教師指導也不夠,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筆試成績優秀,實踐成績不理想,普遍存在沒有認真讀譜、打拍子和分析樂曲的習慣,識譜記譜能力差,學生的視唱能力和聽覺能力難以提高。
視唱練耳的課程目標設計要站在科學的角度、運用長遠的眼光,目標設置要包含對社會、學科以及學生的研究,設計目標要有學生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總體上說目標要密切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訓練需要。認知目標包括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理解水平和對音樂基礎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能夠引導學生用音樂思維去認識現實社會生活。情感目標主要是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視唱練耳的情感和態度,多鼓勵贊許,少指責批評,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視唱練耳對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意義,千方百計增加學生學習視唱練耳課程的動力和信心,形成科學的現代視唱練耳課程觀。
視唱練耳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視唱能力和聽覺能力,課程具有較強的技能性、專業性和基礎性。練耳聽覺訓練內容較多,有單音、音程、和弦及和弦連接的訓練,也有單旋律、二聲部旋律、三聲部旋律和四聲部旋律的訓練。視唱練耳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應以基礎知識為主,要兼顧學生參加工作后能充分發揮在高校所學到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要運用音樂基本理論來訓練掌握音樂基本技能,在訓練方法上要重視視唱、聽覺分析、聽寫的有機結合,特別要注重系統地訓練學生的讀譜能力和音樂聽辨能力。課程內容不但要有本課程的實踐訓練內容,而且要兼顧到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特別要注意根據社會的需要、知識的更新、學生的需求順應時代發展而增添“新鮮血液”或賦予新的涵義,如選擇現代流行的不同音樂形態和不同音樂語言的優秀音樂作品來讓學生聽寫、視唱、聽辨和分析,全面提升學生的多種音樂感受能力和實踐能力。課程內容設計應遵循學科原則,學科知識內容要遵循學科邏輯;課程內容設計應遵循教育學原則,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考慮學生實際接受水平;課程內容設計應遵循實用性原則,課程內容以社會實際需要為導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內容設計應遵循現代性原則,內容要有當代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如多媒體技術、MIDI技術、電腦音樂技術等。
視唱練耳課程設計的測評體系應該包含一套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能收到激勵效果、促進學生發展的科學評價機制。自評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回顧,實事求是評價個人進步與不足,是個人的縱向比較;互評是在學生之間開展的相互比較評價,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是個人的橫向比較;教師評價是教師站在和學生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的評價,目的是激勵學生進一步發展。形成性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的如實記錄;終結性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的科學總結。終結性評價包含了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所以,終結性評價能比較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能讓教師和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長處與不足,便于教師和學生日后能自我完善與修正,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視唱練耳課程評價體系要增強“教”“學”互動功能和信息反饋功能,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視唱練耳課程設計評價體系既要評價學生的考試成績,又要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教學水平,視唱練耳課程設計評價體系應包含:對所教授內容的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并做出動態跟蹤測評,有效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斷調整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視唱練耳課程設計評價體系要有一系列的教師教學水平的考核標準,便于教師及時糾正和改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便于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畢業后能很快適應社會和工作需要。
視唱練耳課程既要重視認知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操作能力的鍛煉。視唱能力與練耳能力是相輔相承的、相互影響的。因此,視唱教學要增加優秀音樂作品片斷,培養學生的樂感;練耳教學要發揮音樂理論作用,訓練學生在聽辨的同時獲得音樂的審美感受。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集體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參與到多聲部的音樂表演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學音階、節奏、旋律等綜合音樂知識,運用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表演學生的聽辨成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反復地觀看教學課件,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難題。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難度的模擬習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由選擇,逐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上設立的公共平臺,在平臺上向教師提問, 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
高等藝術院校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建立一些多媒體教室,配備一些多功能現代教學設備,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做到學生在視唱練耳學習與訓練時有場所、有設備,不斷增加學生的視唱練耳的實踐機會。高等藝術院校要加強對視聽練耳課程的教學老師的培訓,盡可能提高他們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學習視唱練耳課程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視唱練耳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視唱練耳課程改革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訓練,創造機會讓學生組織策劃音樂及音樂活動,要求學生多聽、多思、多練、多感,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心、動情,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可以設置教學情境對學生加以引導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在視唱練耳的實踐指導中,教師要與學生多協商多討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發現并探索問題,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
視唱練耳課程設計要讓學生的技術知識與操作運用之間順利轉換,教師要全面訓練學生的視唱技能、音樂聽覺和音樂素質,增強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及音樂記憶能力。視唱練耳課程重點要訓練學生的讀譜能力和聽辨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樂感,不斷積累學生的音樂感性體驗,增強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從事音樂實踐活動。
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課程設計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課程設計目標、課程設計內容、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和課程設計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不斷的實踐和整合,使視唱練耳課程設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豐富,不斷體現視唱練耳課程設計科學性和現代性,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效率,實現視唱練耳課程設計的教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1]孫婷.高校樂理與視唱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研究[J].音樂時空,2014,(15):13-14.
[2]郝莉莎.淺談高校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改革[J].音樂時空,2014,(13):1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