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靜(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的實踐與思考
——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
洪 靜(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結合南京藝術學院社會服務的實踐,對高等藝術院校參與社會服務進行思考,提出堅持開放與共享、增強文化創新創造能力、選擇適度適當的社會服務三方面策略。
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大學職能
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公眾文化需求也逐步提高。歷史上,大學作為教學和科研的中心,主要以培育人才來為社會提供服務。自20世紀以來,大學越來越被社會賦予更多的角色和功能,大學直接為社會提供服務,幫助政府、市場、企業解決各種問題,高等院校可以發揮的作用與日俱增。隨著社會發展對文化藝術的認知和需求,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不再僅僅是科學研究、創新科技等的工科院校,匯集聚文化藝術資源和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在推動文化建設、傳承和引領文化、豐富民眾精神文明生活方面發揮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
南京藝術學院歷經百年發展,是全國唯一擁有藝術學門類下全部五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等藝術院校。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大學“實用救國”思想及上海工商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直接為工商業服務發揮作用的美術教育應運而生,上海美專(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也開設工藝圖案科“以造就工藝美術人才,輔助工商業,發展國民經濟”。學校為社會培養出大批藝術人才,與社會也建立起更密切的聯系。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南藝始終把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獲得廣泛社會影響。于2015年成立“發展規劃與社會合作辦公室”,從全局視野協調與管理對外社會服務事宜,是目前國內六大省屬高等藝術院校中唯一設立社會服務專門機構的高校。多年社會服務實踐不僅增強了學校社會服務能力,而且提升了社會對藝術院校對高等藝術教育的了解,也鍛煉了師生隊伍,較大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以校園和場館開放為引領,為廣大市民百姓提供最直接的文化藝術體驗。校園開放已是高校共識,南藝位于南京主城區秦淮河畔,經過科學規劃和改造,精心布局音樂廳、美術館、劇場等藝術實踐場所,設置藝術書店、畫廊、創意集裝箱、雕塑作品等,形成了集約、優美,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不僅如此,學校還向公眾免費開放校內文化藝術展演。五年來,美術館、音樂廳、南藝劇場、實驗劇場共舉辦2000余場展演均向公眾開放。畢業展“嘉年華”綜合藝術盛會將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與校園公共空間相融合,為市民更進一步走近藝術、認識藝術創造條件。學校也成為知名的城市文化地標。
2.以多專業融合、師生藝術創作實踐為基礎,積極服務于國家、地方重大活動和項目。南藝綜合學校實力,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重要政治、體育、文化項目,成功中標亞投行標志設計;高質量完成首個國家公祭日公祭鼎設計、抗戰八年木刻作品展、海報展、反戰歌劇《秋子》公演;組織500余名師生圓滿完成2014年青奧會開閉幕式演出任務及青奧村創意集市互動項目;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推出歌劇、舞劇、音樂劇、美術作品展、交響音樂會、多媒體音樂詩劇等豐富的創作展演活動;承辦“紫金獎”全省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打造原創舞劇《潘玉良》參演江蘇省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3.以文化傳承與文化引領為導向,加大社會藝術普及教育力度。充分依托特色專業、省級重點實驗室等資源,拍攝紀錄片、舉辦展覽、舉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手工印染)研修班,加強在少數民族陶藝、手工印染及云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傳承創新。支持和引導師生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推進社會藝術普及教育和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大學生文藝輔導志愿者隊伍,將“文藝志愿者進社區”培訓文藝骨干、開展文藝輔導活動常態化,有力推動街道和社區文化建設。組織師生參加“文化下鄉惠民”活動,促進農村地區文化發展與文明建設。帶領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到社區、福利院等為社會弱勢群體義演。重視公共教育活動,定期向市民特別是少年兒童推出音樂、美術等公益體驗活動。
4.以智庫和多個科研平臺為依托,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學校以“咨政、啟民、育才、群策”為目標,成功創建“紫金文創研究院”,成為江蘇省目前唯一擁有智庫掛牌的藝術院校。以智庫為平臺成功舉辦紫金文化經濟學高端論壇、江蘇文化發展大會“紫金文化論壇”等學術活動,承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重點項目及重要課題研究,為更好地服務國家和江蘇文化建設發揮智囊團、思想庫的作用。學校還相繼搭建了“江蘇省文化藝術發展研究中心”“江蘇省文化創意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文藝產業研究基地”等科研平臺,加強科研創新創作實力,為江蘇文化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資政服務。與無錫、鹽城、常州等地方政府展開合作,在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南京江北新區中法產業合作示范區、江寧開發區“諾獎小鎮”、“環南藝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南京地鐵壁畫創作等項目中發揮南藝特色與專長。
1.堅持開放與共享。從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發展之初到今,更多集中于在經濟領域,而忽視文化方面的服務。在文化繁榮與發展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文化建設已成為共識。高等藝術院校在服務國家和地方文化建設中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一方面,文化藝術高層次人才和高端平臺為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提供了更多智力支持,大大推進地方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另一方面,社會服務與實踐也促進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科研實力提升,并為夯實藝術院校的地位、提升社會影響力發揮重要作用。因而,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共享與合作,是高等藝術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
2.“刻刻想到走到前面去”。大學始終有先鋒的優勢和使命。蔡元培先生說“欲知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而南藝創始人劉海粟在上海美專的革新發展上也提出“刻刻想到走到前面去”。作為與文化傳承與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等藝術院校,在服務和引領文化方向、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應具有使命感。南藝始終堅持開門辦學,重視傳承“不息變動”的研究思想,將藝術人才培養、藝術創作實踐與社會文化發展相結合作為學校發展重要內容。在經濟與社會進步越來越強調創新重要性的時代,如何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創新創造能力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培育高端文化創新人才,創造出高質量的文化成果、文藝作品,是保持高等藝術院校生命力和提升服務社會能力的重要努力方向。
3.“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作為大學三大基本職能,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教學是最基本的職能,科研體現了大學精神的追求,社會服務則是教學與科研職能的延伸。大學教學、科研的成果需要社會服務職能來體現。扎實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是做好社會服務的基石,社會服務則呈現出教學、科研職能的實力與水平。社會服務可以對教學、科研進行反哺,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發展。社會服務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且做哪些、不做哪些,以及如何做好的問題。進行適度、適當的社會服務是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過程中始終要把握的重要內容。向社會開放并共享高等藝術院校的文化藝術資源;將學校社會服務的力量與資源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師生參與地方和社區中基礎性的公益性的文化實踐與課題研究;建立服務社會的長效機制,避免短期行為、功利為主的商業行為,都是高等藝術院校做好社會服務,維護大學職能良性發展的正確選擇。
[1]劉偉冬,黃惇.上海美專研究專輯[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鼓未名,趙敏.大學的邊界[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南京藝術學院校級項目-高等藝術院校社會服務的邊界研究(XJ2015023)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