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婷(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435000)
高師器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
阮 婷(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43500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藝術院校要注重內涵建設,突出辦學特色,專業設置應與學科建設、產業發展、社會需求、藝術前沿有機銜接。”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小提琴教學所面對的學生大體可分為主修生和選修生。他們水平參差不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又如何與社會需求與藝術前沿緊密聯系,是從事高師音樂專業小提琴教學的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重點從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初步探討。
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中,目前的專業課授課模式主要為個別課、集體課的模式,而且以主修生上個別課,選修生上集體課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模式。個別課為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教師能能快更有效地在課堂上發現并指正學生的問題,而集體課對眾多零基礎的選修生則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它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為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首創,而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還遠沒有被深入地探討和總結,因而教學中也就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使之進一步完善。這里我們要提到的創新的器樂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則是無論針對主修生還是選修生都兼容兩種模式的教學。
集體課教學有著它自身的優勢,尤其是對于初學者而言,它本身具備充分的“群體動力”和“心理暗示”效應。集體課教學中,尤其是對于大學生來說,每個人心里都不愿意自己比別人弱,因此在學習中比“一對一”的個別課學習中往往進步會更快,這是“群體動力”和“心理暗示”的效應所起的作用。
其實,在一些程度較高的學生當中適當地進行一些集體課的教學也是有必要的,現在在各個音樂院校及高等師范學校的音樂院系當中進行的“觀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眾觀世界,許多小提琴大師,如大衛?奧依斯特拉赫,海菲茲,米爾斯坦都是從小接受小提琴集體課教育而后成為世界級的小提琴家。
集體課的“奏、聽、問、答、議”是綜合性的訓練。集體課常常有單獨回課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上臺演奏。一些學生由于心理素質差,往往因為緊張、怯場而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正是教師進行心理素質訓練的良好的機會。
除此以外,集體課還可以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合作能力。集體課有條件讓學生經常進行大量的齊奏、重奏練習,無形中培養了學生“會聽”:在幾個聲部、幾把提琴中能聽出并能調整自己的音準、音色等,與他人相協調、相融合。
個別課相比較與集體課而言,針對性則更強了,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而言,尤其是專業程度較高、個性突出的學生而言,個別課的授課模式下,老師更能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極具個性的演奏問題進行糾正、指導,教學效果更為迅速高效。
我們在新的器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更多地開始摸索嘗試兩種教學相結合,努力尋找他們的契合點,以期讓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相互作用下,發揮出各自的最優點,達到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在傳統教學中,器樂專業的主修生以一對一的個別課教學為主,課堂單一,學生往往比較自我,個性較強,雖然課堂上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能使師生間更快更準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往往很多學生一但惰性上來,專業上的進步會比較小,因為他沒有一個橫向上的比較。所以,適當地對專業程度相當的同學開設集體課,對于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是一個非常好的專業促進學習。有比較就會更有動力。專業學習更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在這類器樂專業主修生的集體課教學中,同學們更能高效地互相學習各自的長處。同時,定期的這樣的集體課也能使同學們非常清晰地看到相互之間的進步的進度,而不再像以往單一的個別課教學一樣,關在各自的琴房,一直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才知道互相之間差距到了哪里。無形之中也督促著同學們拼命學習、努力齊頭并進,不至于會獨自懶散松懈。
因此,對于器樂專業主修生而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是遵循以個別課為主導,定期為程度相當的同學進行集體課教學,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是教師為主體進行教學,甚至可以是同學們之間互相點評學習,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尤其這一部分同學往往是零基礎開始學習,因此還是應該以集體課為主。那么要求集體課教學中,教師更得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夠很快地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指正。
對于老師來講,課堂人數多,學生們的程度參差不齊,需要指出的問題也多。教師的水平高低對啟蒙階段教學起著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每節課的時間有限,面對多個學生老師難免會有“照顧不周”的時候。所以在集體課的人數上一定要控制人數,教師在每堂課上要密切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與變化,人數適當對于保證集體課的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集體課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把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難點、重點找出來,加以整理、分析、簡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普遍性教學。例如,筆者在教初級程度的小提琴集體班時,每次上新樂曲都采用困難片段分解、技術簡化的方法進行教學:第一步,視譜唱新曲(解決音符、節奏是否有唱錯);第二步,用左手手指找出譜上的音符,要求每個手指按音一定要準確到位;第三步,拉奏。這樣的教學很有效,遵循先分解再綜合,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選修生的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枯燥感和沉悶感,也應成為課堂教學的追求目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力求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將每位同學的主動性和參與精神激發出來。具體做法就是先把上課內容、樂曲的難點和重點的表達要領講清楚,然后做示范演奏,接著讓學生一起練習。可以提議:誰愿意先拉琴的舉手。往往一些學得快、拉得好的同學率先舉手,教師可讓拉得好的同學做示范表演,再抽中等、較差的同學分別拉琴,請其他同學邊看邊聽,對照并思考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向全班同學作總結性的講解,分析所存在的問題,指出改進的方法。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集體課教學也會發現,雖然都是從零起步,同學們還是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有的問題可能比較頑固,有的可能比較好解決,因此,適當地引入個別課又變得非常有必要了。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于在初學時出現的問題進行單獨的指導。初學過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打基礎的過程,因此,重視初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地予以指導糾正是對于器樂專業學習一個非常有必要的過程,一但問題頑固化,養成了習慣,以后再想糾正就非常難了。
因此,對于器樂專業選修生而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是以集體課教學為主導,定期為程度相當的同學進行個別課教學,這樣,既能保證所有同學們的基本進度一致,又能為同學們進行獨立的針對性較強的個別輔導,對于器樂專業的初學者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辦法。
學習是互相的,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學生們之間更是如此,因此,在一段時期的教學中,比如可以以一個月為一個時間單位,組織器樂主專業和選修生學生的交流學習,可以是互相之間的觀摩、點評的形式,也可以是穿插進行的音樂會的形式,甚至可以是請主專業的同學給選修生的同學上課的形式。總之,需要老師想辦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不再拘泥于主專業還是選修專業的概念,將學生們集合到一起,互相取長補短。筆者在本校的小提琴教學中就曾經采取過讓主修生給選修生上課的模式,課堂氣氛非常輕松、活躍,因為同學們之間的授課會使學生感到比老師授課的氛圍更自然,同時筆者還有一大驚喜的發現,就是這樣的教學互通還促使器樂專業的主修生不得不去思考和學習如何“教學”,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其他人,這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促使他們在日常的練琴過程中更容易去思考問題,充分鍛煉了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高師器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專業性的概念非常強烈,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專業進步的程度不可控,但是在筆者提出的新的高師器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研究中,將打破這一系列傳統、常規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思考,學會互相學習,更是對當代大學生全方位能力提升的一項重要培訓。
[1]趙惟儉.小提琴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5月.
[2]吳蕾.合作、競爭、互動——“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師鋼琴集體課教學中的應用.北方音樂,2015年第21期.
[3]陳汝.關于高師鋼琴集體課教學評價問題的思考.音樂教育與創,2016年第9期.
2015年校級教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