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冉(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313000)
德國應用型設計教學模式在高職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陳 冉(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313000)
本文通過對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設計學院的教學理念、教學環節、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幾個方面分析德國應用型設計教學模式的特色,同時通過在高職包裝設計課程教學當中對其的應用來歸納其優勢,從而對德國應用型設計教學模式在我國高職設計院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一種新的方式和可能性。
應用型;教學模式;高職;課程教學
德國設計教育一直延續包豪斯傳統,以理性、科學為基準。兩德統一后,通過教育改革,前東德地區建立了一批新型應用技術大學,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所國立應用型綜合大學,其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是德國應用型教育模式的代表。筆者曾赴德半年在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參與教學活動,并將其應用型教學模式進行歸納總結在一年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和應用。
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設計學院采取整合設計的思想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這是一種將目前所有設計所面臨的學科領域統一整合而成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方式。學生們通過對設計基本方面的學習,繼而為具體項目和服務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學校教學的目標所在。
在一年的包裝設計課程實踐中,專業老師們將應用型的設計理念放到了教學的思想中,課程上結合了比賽及真實的社會的項目,讓學生在特定框架中進行創意實踐,同時,整合各類材料和工具進行構思,并非限制作品的形式,課程的定位由原先的“為某某品牌設計”轉向“提供一個最優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學會從根本上去思考,而非僅僅做出一個視覺的作品。
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設計學院的教學安排中最具獨創性的就是進行專業組合式學習,在教學中,學院會打散各個專業,形成二合一的新專業如2D/3D、 2D/4D和 3D/4D,同時,選擇某一門課的學生可能是來自任意一個專業方向,這樣在課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制作出跨專業的作品。
在包裝設計課程的實踐中我們小范圍的做到了專業整合,此門課程為限定選修課,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這門課開放給視覺專業的學生選擇,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雖然大部分為裝潢專業的學生,但也有極少數媒和動漫的學生選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各個專業側重的同學會有意識將自己專業的成果與之結合,在作品形式上更加多樣和豐富。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應開放選修的比例,加大跨專業的力度,使得課程能輻射更廣泛的學生。
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設計學院在教學過程中推行模塊化教學模式:按照培養目標將知識劃分為不同模塊,每模塊的教學形式和特征都相對固定,模塊隨時間和深度層層遞進并有機結合。
在包裝設計的教學安排上也借鑒了這樣的模式,首先將課程知識點拆分為小的知識模塊,學生學習相對較為自由,以項目帶動課程推進,每個小組從一開始就認領的相對應的項目和任務,在為期 3周的項目課程中全天候不間斷進行自由安排的設計和進程,教師通過學生的進度來安排相對應模塊進行講授,每小組根據自己的項目來選擇需要學習的模塊,而相對選擇人數較少的模塊就進行導修或課后視頻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課程讓學生根據實際遇到的問題來選擇真正需要學習的內容,更加有針對性,同時,學生的積極性也相對較高。
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設計學院在教學形式多樣的前提下,相應就產生了針對不同形式教學的評估方式。大致有筆試、口試、作業、設計/文檔、專題報告、實驗工作、項目、演示和答辯討論會。筆者赴德學習期間就曾用演示的方式面向設計學院全體教師和同學做匯報,同時教師當場給出意見和評估,同學們也可以隨意提問,而如果是設計真實項目的課程評價通常有一位企業老師在現場進行一票否決制。
在包裝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采用工作組式項目教學法,將學生分組,以組為單位認領項目,組內自由分配工作,體驗公司工作流程。項目的階段性進程引入了答辯討論會模式,最后的實物作品學生拿出來展示,同時需要進行面向兩三個班的講演,而臺下的同學則會對作品提問。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出包裝策略的時候會進行小組間的競標,由余下的學生根據品牌包裝策略與項目的符合程度去界定是否通過,淘汰的小組則沒有資格進行此項目的后續設計。這樣的安排使得學生有確定的設計目標,同時給學生自主爭取的權利。
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模式雖按照西德應用技術大學模式進行設置,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種在系統科學化體系下更為靈活自主的“德紹模式”。這種模式緊緊圍繞應用技術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宗旨,用整合設計理念構筑模塊化的教學環節,同時輔以多樣的考核評估手段,是一種非常適應社會的教學方式。
筆者通過將其教學手段在我校包裝設計課程中進行初步的改革式應用發現了其中適合我國高職藝術設計課程的一些方面,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當然,專業整合和課程模塊的構筑不僅僅涉及到單一課程,更加需要在整個教學系統上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因而,我們在利用德國應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基礎上,要根據課程和體系的需要進行深層次的革新,如此或許能對新世紀的設計人才培養更加有幫助。
[1]Prof. Dieter Orzessek.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實踐性教育[R].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中德國際教育論壇,2013.
[2]吳冠聰.主題串聯課程之于設計教學的利弊互見——以德國Anhal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設計課程為例[J]. 設計藝術研究,2012(06).
[3]張帆著.德國高等學校的興衰與等級形成[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p77-78.
[4]卞謙著.理性與狂迷[M]二十世紀德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4,p376-377.
本文系湖州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校級規劃課題“德國應用型設計教學模式對高職設計教學的啟示(2017JY03)”階段性研究成果
陳冉(1990.11- ),女,回族,安徽省蚌埠市,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碩士,設計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