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倩(三峽大學 443002)
淺析如何再創適合兒童閱讀的民間故事
金 倩(三峽大學 443002)
曾經那些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民間故事陪伴了很多孩童的成長,時過境遷,這些故事有些已經不在符合時代,但中國的文化傳統還要繼承,所以這些故事需要在思想觀念、表現形式上做一些再創,才符合當下孩童的心理需求。本文主要探討關于傳統民間故事的一些基本再創方向,通過這種探討來總結出一些在創思路,以指導我們創作時的方向。
民間故事;再創;教化;傳承
中國的民間故事數不勝數,很多民族學家、文學家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民間把它們收集起來,整編成冊。可是,這些故事卻沒有真的“傳”起來。想想這些故事曾經伴隨了中國多少代孩子的成長,可在當下,這些故事卻不在被孩子喜歡,原因就是它們對當下的孩子不在有“吸引力”。都說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被時代淘汰的。但很多民間故事其實算不上完整的文學作品,并且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簡單。而現在孩子的見聞又那么廣闊,所以,如果要讓這些故事再次被孩子關注,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包裝再創。但如何再創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2016中國教育報推出的年度教師推薦的十大童書,榜單中書的內容涉及面廣,但里面絕大部分書都在鼓勵孩子去探索,并以培養孩子良好的世界觀為目的。從這個榜單中我們能感受到教條式教育向自由閱讀的轉變。其中還出現了《中國老故事》這樣的書,由此可見,中國的教育是希望孩子去了解這些傳統故事的。
在開卷中國的2016年度童書調查報告實體店和網絡銷售TOP10榜單中,我們并沒有看見中國傳統故事這類書目出現。實體店里大部分是孩子自己選擇購書,網銷平臺大多為家長代為選擇。也可以說,實體店的銷售榜單反應的是孩子門自己真正喜歡的書,而網絡平臺榜單反應的則更多是家長希望孩子看的書。而從調查報告來看,這個童書的主要消費群體對于傳統民間故事的興致都不太高。而今市場更需要符合時代,適合兒童閱讀的出版作品,因此在原有文化基礎上的再創讓傳統民族文化故事符合時代需求顯得更為必要。
教化性一直是兒童文學作品的責任,但教化試的兒童文學創作,已經在上世紀中國動畫復興的時候進行了反思,業界都認為過分倡導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化性”會成為孩子與文化作品之間的橫溝,從而失去我們的受眾群體。
現代很多兒童文學作品都很好的將“教化” 隱藏于故事之中,或者說是:不為了講道理而創作。但很多傳統民族民間故事其主要目的就是講道理,這些道理大多講的都是:勤儉節約,禮義孝悌。比如民間故事中常見的三兄弟分家產的故事,講三個兒子分遺產,老三分得最少,但他最勤勞,所以幾年后老三家境最好,而老大老二上門求乞于老三。跟這個故事有同樣橋段的還有一個法國的著名童話《穿靴子的貓》。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磨坊主有三個兒子,磨坊主死了后,把家產留了下來,大兒子占了房子,二兒子牽走了一頭驢子,小兒子漢斯只拿到了只貓。有一天,貓對主人說:只要給我一只布袋和一雙靴子,就會讓你交上好運,漢斯滿足了貓的愿望,果真沒有多久,漢斯和國王的女兒結婚了。中國民間故事常常是從勤儉或其他道德概念出發的,故事內部理性的環節扣得很緊。而后者并沒有從某一理性的道德概念出發,邏輯的環扣得并不緊,想從其中順理成章地抽取某種道德教訓來,你會發現這個很難。但其實這個故事有很多哲理,比如: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大家應該相互幫助,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等等。加入貓這個角色之后,故事的發展有了無限的可能,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兒童喜歡,自然影響面更大了。我們要傳遞意義給孩子,如果方法不活潑有趣,不能吸引他的注意,那再好的意義也傳不進他腦袋里。
童書不是不講道理,而是要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同書里的世界觀、人生觀。對于當下社會來說,親近自然、保護環境、熱愛和平、懂得愛與被愛等一些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更適合低幼段兒童來理解。而那些宣揚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也可以與這些主題并行,但不必特意強調。有些涉及民族歷史內容的故事必定會將真實的民族文化引入童書之中,這會是故事更加令人信服。但故事是否吸引目標群體,則取決于故事情節的設計是否符合孩童的心理需求。因此設計有趣、神秘的情節來滿足目標群體的好奇心理需要,是故事的改編再創重點。
傳承文化不是獨立的一件事,他必須依附于某種形式。兒童出版物它的受眾群體很特殊,他們是兒童,不懂得社會責任、民族責任,只有喜歡和不喜歡。如果我們在進行兒童文學創作的時候總想著如何傳承,那么難免又會將故事引入教化的模式。所以我們要做的僅僅是把民族的特色文化通過一個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并不要求孩子懂得什么,記得什么,學會什么,要讓孩子在不感覺到厭倦的前提下進行愉快的閱讀。比如有本很有趣的繪本《京劇貓?長坂坡》,它描述的是一個貓的世界。生來臉上有花紋的貓,就是京劇貓,沒有花紋的就是觀眾。而他又并不是僅僅把京劇臉譜和貓本身花紋的一種結合。故事描述它們經常趁著劇場空無一人時登上舞臺,表演一出出精彩的京劇故事……就故事本身它涉及到了三國、水滸等中國傳統故事內容,同時還包含有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的元素,以兒童的視角,把兒童的情感世界用傳統文化的形式優美的呈現,故事妙趣橫生,詼諧幽默,充滿了童趣,讓孩子在閱讀的同時,真正體現了民族文化與內涵。
書籍的互動方式有很多,比如:設計問題,讓孩子去書里找答案。這是一種最為原始的互動方式,它是思想上的互動。現代紙書因為加工工藝更為豐富,我們可以進行多維度的互動設計,在書籍開本和內部立體形態上實現的兒童感知運動行為,讓其能夠首先從書籍形態上來吸引兒童主動參與閱讀,增強想象空間,擴展繪本的形態空間以感知事物。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科普繪本——《神秘日志系列》就是一部突破紙質閱讀瓶頸的經典之作。此套繪本通過用手寫日志的形式巧妙地把古埃及文明,法老、木乃伊等讓孩子著迷的諸多神秘主題與人文地理風貌結合,讓孩子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探索欲。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每本書有50多種原材料,包括織物,寶石,羽毛、繩子、木料等,制作工藝有70多道,大多數是手工完成,手寫日志加上幾乎每一頁都有立體的小玩意兒,以立體方式呈現,通過不斷的展開和觸摸延展思維,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求知欲與冒險精神,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而觸手可及的立體插件,將想象中的情節變成可摸可玩的真實場景。如內容中講述的木乃伊的制作過程,木乃伊的裹尸布可以觸摸,木乃伊的棺槨可以打開,古埃及人玩的棋子可以玩,孩子也被這跳出來的故事深深吸引,在摸玩中感受知識的。合理的互動方式能使閱讀變得更有趣。在這么一個數媒時代,其實互動還可以有更多樣的方式,比如AR、VR等,但所有的這些都要依托在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
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做符合時代世界觀的核心內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人都可以用一生去學習,對于孩子,則更多的是建立他們與這個文化的親密關系,讓他們愿意去探索這個博大而神奇的文化體系。因此這些民族民間故事的再創有一定的迎合性,投其所好又略帶目的。相信只要在內容、結構、民族元素的運用形式等方面進行改進,這些故事一定會得到孩子和家長的認可。
[1]《2016年度中國童書市場調查報告》開卷中國.
[2]彭懿著.《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二十一世紀出版社,P21-25,P52-56.
[3]郝廣才著.《好繪本如何好》.二十一世紀出版,P39-41,P62-65,P112-113.
金倩,女,1981年10月生,學歷:本科,學位:碩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兒童文化產品創作、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