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蓮
中共明光市委黨校
簡論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現狀及實施對策
黃雪蓮
中共明光市委黨校
十八大以來更加關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政府部門對于建設美好社會的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增強,在生態文明的環境建設中,農村環境的改善尤其是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關系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最終實現。本文分析了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現狀,提出了完善農村垃圾分類的對策,以期為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提供參考。
農村垃圾;現狀;對策
“10公斤玻璃換一瓶白醋,8公斤農膜換一瓶醬油……”在湖南省長沙縣果園鎮農村環保合作社的環保超市里,當地農戶興高采烈地把生活垃圾兌換成了生活物資。2008年開始,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果園鎮開始探索農村環保合作社的運營模式。2009年,全國首個農村環保合作社在果園鎮正式成立。作為全國首創的環保合作社,果園鎮環保合作社勇趟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的“深水區”。據了解,果園鎮共有7個村、3個社區,分為10個環保合作分社。每個分社又分為3到4個片區,每個片區安排3至4名保潔員,負責垃圾撿拾和回收。每個分社一個星期清理一次,把分好類的垃圾運往鎮上的生態環保合作總社。對于可回收利用垃圾,全鎮統一運往汨羅的垃圾資源化市場進行資源化處理;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垃圾則運往長沙縣漢山垃圾填埋場進行專業的無害化處理。果園鎮的生態環保合作總社旁還建立了一個環保超市,這是一個可回收垃圾物資兌換處,村民可以把一些可回收或者有毒有害的垃圾打包帶來總社,根據回收價格,兌換相應生活物資。“上次10多個農藥瓶換回一瓶洗潔劑。”對于用完的農藥瓶,金江新村的李世平現在每次都會帶回家收好,而不再是隨便亂扔在田邊或塘里。“通過分類處理,鎮域內生產生活垃圾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鎮垃圾中轉站中轉的垃圾,現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遞減。”果園鎮黨委書記鄢興杰指出,這一舉措大大改善了垃圾包圍村莊的“臟、亂、差”局面。由于成效明顯,果園鎮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在長沙縣得到全面推廣。現在,長沙縣每個鎮都有一家農村環保合作社,建立起了“分戶收集、分戶處理、村民自治、政府補貼、合作社運行”的垃圾處理模式,實現了城鄉垃圾處理全覆蓋。
(1)缺乏對農民環保意識和行為規范的培養。由于農民缺乏環境意識和良好的衛生習慣,相當部分村民仍隨意丟棄垃圾。如對無錫市城鄉結合部錫山區農村調查結果顯示,100%的村民認為村莊環境破壞與村民自身環保意識不強相關。
(2)缺乏農村生活垃圾專門管理機構。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管理主要在各城市的城市管理局或市容管理局等部門,這些部門明確的管轄范圍為城市建成區,農村未納入其管理范圍內,這導致農村生活垃圾沒有專門的職能機構進行管理,大多數村組沒有建設環衛設施,垃圾收集設施不足導致多數農村不得不處于隨意丟棄生活垃圾的狀況。
(3)資金不足,垃圾處理方式簡單。農村人口多,但由于鎮財政有限,村集體經濟薄弱,對垃圾處理設施維護資金投入不多,很難建立垃圾處理資金保障機制,保潔費用收取難、收取資金少,僅夠維持少量人員經費。垃圾處理基本采取集中填埋,垃圾填埋也只進行簡單堆放,甚至只是采用簡單露天堆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垃圾的去向問題,垃圾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導致分散的垃圾污染變成集中污染或二次污染。
對于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校園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日本作為一個垃圾分類回收極其成功的國家,開展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進行相關的教育,通過家庭層面的教導、學校里開設相關的課程、到垃圾處理工廠現場參觀等方式,基本上每個小學生都能熟練自如地根據規定進行垃圾分類。現在日本的年輕人所謂的環保意識只是遵循規矩而已,但我國民眾缺少這樣的環保規矩意識,因為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極度缺失。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可從以下方面努力:一方面增加垃圾分類方面的書籍與圖冊的發行;另一方面學校增設相關課程并組織和舉辦主題活動。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意識必能有一個顯著性的提高,通過孩子的意識和行為影響家長,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主要是兩大類的宣傳,一類是垃圾分類的意義宣傳,另一類是垃圾具體分類和操作宣傳。首先,在電視上播放公益廣告進行宣傳,同時保證投放精準。在農村地區,電視是村民娛樂活動的主要項目,電視廣告可以收到最為廣泛的宣傳效果。但是,對于農民來說,廣告投放的具體頻道與時段也有一定特征,地方頻道和天氣預報類節目時段的廣告投放更具針對性。經濟條件允許的村向每戶發放特制的掛歷,將垃圾分類具體內容嵌套其中并將有害垃圾的回收日期勾畫出來,以便村民隨時查閱。最后,活動宣傳。定期舉辦垃圾分類宣講活動或者垃圾分類知識有獎競答評比,勝出者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如生活用品,尤其號召家庭主婦和兒童參加活動。
在指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的過程中,不能照搬日本那樣8~9種分類方法,如一個飲料瓶都要拆分成瓶蓋、瓶身、商標塑料紙3類分別進行投放的做法。在垃圾分類的初級階段,要避免由于分類過于復雜而導致村民出現抵觸情緒,只需在家設置3個垃圾桶進行簡單的分類即可。一是廚余垃圾,以濕垃圾為主,可以放置村內漚制池堆漚,最后形成的有機肥回歸農田;二是可燃類垃圾,主要包括塑料包裝紙、干的廢紙巾等;三是不可燃垃圾,主要包括灰土、煤渣、碎瓦片、碎陶瓷等,因為北方多數農村都是自行燒煤供暖,冬季煤渣產量較多,此類不可燃垃圾需要單獨用垃圾桶盛放。剩下的可回收垃圾一般農戶都會自行收集好,而有害垃圾由于每戶平時的產生量都很小,所以只需把有害垃圾集中放置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等待掛歷上標示的收集日再進行投放即可。
垃圾分類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做好的,這至少需要2代人的努力。事實上垃圾分類重要的是如何充分發揮村民的主動性,將垃圾分類投放意識植入村民心中,用意識規范村民每一次的垃圾處理行動,垃圾分類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長此以往,將垃圾分類處理常態化,常抓不懈,必定能還農村一個整潔、干凈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