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波
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基于在線用戶協作的知識創新服務研究
——面向高校青年教師科學研究與能力的培養
王翠波
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首先簡要概述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并在介紹“知識創新”定義、模式以及“知識創新服務”實踐與發展的基礎上,分析知識創新服務與用戶在線協作技術的依承與互動,并進一步探討基于在線用戶協作的知識創新服務的優勢。
高等學校教育;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知識創新服務
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主體,在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同時,也承擔著發展知識、創造知識、轉化知識的重任,已成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充分發揮高等學科綜合和研究力量雄厚的優勢,培養高校教師知識創新能力,對提高我國的科學研究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培養高校教師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的能力,是高等學校科研管理機構關注的焦點。
知識創新是大學的主要使命和基本目標,科研活動在大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關系到國家綜合競爭整體實力的形成,而且對于高校自身而言,也是戰略之舉[1]。
本科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它不僅要傳授知識,傳承文明,還擔負著發現未知和培養學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務。因此,本科教學過程本身就內含著教學與科研兩種因素,兩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過科研活動提升青年教師學術水平和學術氣質,把其在科研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帶到課堂,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學術含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成對學生的學術熏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學術眼光和視野。
教師的科研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有形和無形的科研平臺。科研工作會使教師形成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包括創新意識、實踐精神、好奇心和進取心、獨立探索的自覺性以及懷疑精神等。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不僅能把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學生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身上這些品質能夠通過言傳身教有形無形地影響學生,從而使學生具備創造的興趣和素質。在教師的這種科研平臺中,學生不僅可以完成一部分實際工作,進一步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項目意識、科研創新意識[2]。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和行為,其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新的發展、探索新的規律、創立新的學說和積累新的知識[3]。知識創新是知識與人的認知能力相結合的過程,人認知能力的抽象性和知識運動的非結構化,使得知識創新是一個無序化和非系統化的過程,因此知識創新擁有知識螺旋創新、知識轉換創新、社會互動學習循環創新等多種模式。而無論是哪種模式,知識創新都是基于創新者的信息活動而實現的。但隨著知識生產的加速發展和信息量的劇增,人們獲取和吸收知識的負荷越來越重,要想在浩瀚的信息中搜尋到知識創新所需的信息,使知識創新用戶感到越來越困難。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化的工程,知識創新需要相應的服務機制對其進行支持[4]。知識創新服務機制應針對知識創新用戶的需要,有機地整合知識發布、知識共享、知識整合、知識反饋與評價等服務,全面支持與知識創新活動有關的信息傳遞、溝通、處理及成果的應用,成為知識創新活動的基礎支撐體系。
以計算機網絡和數字化資源為基礎的現代信息環境使信息用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虛擬信息世界。通過網絡平臺,為用戶和資源、系統之間架起橋梁,使創新用戶可以直接在網上與專家和其他用戶進行交流、共享知識,共同參與知識創新活動,成為了知識創新服務在現代技術環境下不斷發展的動力[5]。現代技術環境下,在滿足用戶知識創新服務需求的過程中,知識共享服務理念受到廣泛關注。知識的創新有賴于知識的共享,知識共享服務一直都是知識創新服務的一個重要環節。知識創新的過程并不是知識積累的過程,而是在創新者接受已有知識的過程中,伴隨著原有結構方式與創新者已有知識結構方式的結合,通過個體思維活動產生新的知識結構方式,從而得到新啟示,形成創新思維的過程。也就是說,知識創新過程的關鍵,不是知識,而是從知識中抽取的思想。對于創新用戶而言,他們希望從知識共享服務中獲取的不僅僅是滿足自己興趣的知識資源,而是希望能通過服務獲得更多價值與認同,例如通過共享服務和其他用戶能夠交流思想的過程,當不同想法彼此撞擊時產生創造性摩擦,而創造性摩擦的產生也就標志著知識創新進程的開始。而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博客、維基等基于用戶協作的知識共享工具的出現,使更多的知識工作者能夠零距離、零壁壘地汲取最為鮮活的思想,而不僅僅是已被發表的知識資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極大提高知識創新的可能性。
知識創新需要的是協作的環境而不是競爭。協作技術不僅僅為用戶提供了知識交換與存儲的平臺,還為用戶間的協作創新和互服務行為提供了載體,增進了用戶間的全球性聯系。
用戶在線協作技術的發展充分調動了用戶的個體力量,這對構建內容豐富的知識庫和知識創新平臺非常有效。在線協作技術的發展拓展了用戶的學習空間,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來源與渠道。在線協作技術將更多原本陌生的用戶組合到了一起,由于熟悉的人組成的圈子知識面通常有某種趨同性,因此網上陌生的用戶間知識結構的差異反而有利于知識的傳播。知識結構的差異也使得用戶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看到不同的事物,這就使得用戶之間的思想會發生碰撞,從而激發知識的創新和新知識的傳播。當用戶間交流深入,能夠相互信任后即可形成默契,成為協作創造新知識的基礎。用戶之間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是相互之間最能彼此激發,創造新的觀點和知識的過程。在線協作平臺匯集了用戶們的經驗、知識、技能,用戶間的協作過程往往是顯性知識的交流過程和隱性知識彼此激發的過程。隨著在線協作用戶的增長,新成員的不斷加入,這個協作過程會周而復始、螺旋上升的進行。
用戶在運用在線協作技術圍繞某一主題進行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用戶間的協作可在三個方面促進用戶創新思維的發展:
(1)知識的發布與共享。協作用戶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發布到協作平臺上,被其他用戶吸收后轉化為集體的共有知識集合。由于每位用戶都在某一領域內有所擅長,因此用戶間對階段成果的彼此交流,對經驗感受的分享,都是對集體討論研究的主題的貢獻,從而達到共同知識創新的目的。
(2)認知的沖突與融合。用戶之間的交流、爭論、意見的綜合都有助于激發用戶的深入思考和對現有成果的反思,幫助用戶構建新的、更深層次的知識。
(3)隱性知識的外顯化與精致化。為了與其他用戶交流探討自己的想法,用戶必須先將自己的思路和觀點明晰化,并提供相應的知識以支持,進行自我的解釋與完善。在將思路、觀點這些隱性知識明晰的過程中,用戶的知識和思維都被外顯化與精致化了,這樣就有利于促進用戶的反思,提高知識創新成果的質量。
隨著科研投入規模和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參與到知識創新系統中的科研工作者開始發現,傳統的期刊服務體系不能滿足他們創新的需求,而他們越來越依賴于通過協作的方法去收集數據、審查結論、驗證假設,他們也同時發現許多知識是網絡用戶和虛擬組織在共同探索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通過協作互相服務的模式,不僅加快了知識創新的速度,也同時提高了創新成果本身的準確性。知識創新者對知識內容的新穎性要求、創新者之間交流的需要,使得知識創新服務必須面向用戶需求,向著協作服務的方式發展。
Web2.0環境下的在線用戶協作模式使得知識共享方式已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例如博客允許用戶自己發布和管理知識并允許他人進行評價,維基允許用戶編輯信息和修改他人發布的信息。這種共享服務較之傳統知識共享服務有著更多優勢[6]。
Web2.0體現了所有網絡用戶自我傳播的價值,增強了用戶自動自覺尋找自我的目的性。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發布用戶群體構成了思想和信息運動的起點,所有受眾用戶構成了思想和運動的終點,他們之間又彼此交叉覆蓋,而他們之間的聯系紐帶則是共享服務平臺中的大量思想和信息。
在Web2.0環境下,用戶都是自覺自愿地把自己最精彩和最得意的思想以及有價值的信息進行主動的加工和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所有用戶參與共享的積極性,幫助網絡用戶實現“思想尋找思想”的共享要求。
與Web1.0時代的BBS按照發表順序存放信息不同,Web2.0時代的共享平臺是將所有的個人思想進行分類存放,以一種共同認可的標準進行加工,更加有利于信息的發布和瀏覽。
個體用戶參與網絡交流與共享的最高形態,就是實現網絡的學習型交流與共享的目的。個體用戶通過網絡共享服務能夠實現自我思維能力的提升,是用戶在網絡中所能獲取的最大財富。而Web2.0時代網絡共享服務的出現,則能引導服務用戶領悟到自己參加網絡共享的根本目的,同時也可以從網絡思想的共享過程中產生新的思想,進而實現知識的創新。由于用戶之間是以思想能力作為唯一標準進行網絡的交流共享,因此,在信任的基礎上,用戶之間的思想碰撞將更加激烈,雙方可以在意圖的交流中實現自我的激發和啟迪,在頻繁、雙向的討論中形成共同的見解,完成思想的創新。當更多的用戶參與意圖的交流和共享時,意圖共享服務就會出現“放大”效應,意圖也就從個人層面上升為網絡智慧。意圖共享服務所形成的交流、信任、學習和共享的“良性循環”。
[1]孫綿濤,郭玲.知識創新是創建一流大學的關鍵[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 (07):1-9.
[2]楊勇,王東亮,羅雨舟.基于知識創新的應用型本科信息素養課程體系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37(08):97-99.
[3]葫蘆島科協.科普工作者手冊[OL].[2017-06-02].http://www.lnhldskx.org.cn/shouce.html.
[4]張敏.面向知識創新的信息服務變革與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10,(03):69-72.
[5]趙雪芹.基于知識創新價值鏈的跨系統信息服務推進[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4):104-108+103.
[6]陳立華,徐建初.Wiki:網絡時代協同工作與知識共享的平臺.中國信息導報,2005(1):51-54
王翠波,博士,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商務智能,發表論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