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蓉
寧夏中衛市公路管理段
公路養護管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馮玉蓉
寧夏中衛市公路管理段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于交通的建設越來越重視,私家車的增多,人們對快速、便捷的道路提出更高的要求,公路的建設越來越多。然而,一條好的公路不僅僅是在建設時注重質量,在后期養護中,養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更是一條公路的可持續發展條件。由于人們“重建輕養”的思想嚴重,目前我國公路養護管理工作中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公路的運營。本文針對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困境進行探討,提出相對的改進措施,促進公路的健康快速發展。
公路養護;管理;重要性
“公路養護”主要是對公路的保養與維護,保養側重于從建成通車開始的全過程養護,而維護側重于對被破壞的部分進行修復。近年來,我國公路迅速發展,已經歷了長達十余年的高速建設時期,公路里程數由2004年的187.07萬公里增長到2015年的457.7萬公里,10年間增長了近1.5倍,CAGR達8.47%。隨著公路網絡的逐步完善,2011年之后,中國公路里程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11至2015年公路里程CAGR為2.75%。2015年中國公路總里程數為457.7萬公里,公路密度47.6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2.35萬公里,高速公里里程居世界第一。但在我國公路發展也正面臨著周期性公路養護高峰,高等級公路每年進行大中修養護的里程數遠遠超過每年建設的里程數。
公路養護是建設的延續,也是公路運輸的命脈建設的規模越大,養護的任務也就越重,公路養護的市場也就越大。公路養護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但是當前我國公路養護行業還不成熟,未來將朝著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模式發展。強化公路養護管理可以延長公路使用壽命,延長公路建設周期,有效的節約建設資金,從而更好地服務群眾出行要求。
在我國公路的質量管理之中,建設與養護是保證公路質量的兩個重要方面。然而,建設與養護的收入差距,使得許多的專業性公路養護技術人員不滿于淺薄的收入而轉投到建設部門,最終導致建設的專業性人員越來越多,而養護服務的專業人員卻越來越少的這種現象。因此,在養護部門留存的工作人員多半是技術欠缺,而一條公路的建設包括路橋建設和隧道建設,所以更是需要配備大量的相關技術人員。
隨著時代的更新與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各種建設企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自籌自建的新型建設模式被逐漸應用于各處,在公路的建設中,許多企業就采取了自己建設、經營、管理的模式,且一直沿用著傳統的“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形式。
公路的建設具備一定的區域性,在這樣的區域,大型的養護器械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如若為一條公路配備一臺攤鋪機,則其的利用率很低。因此,許多單位考慮到設備的利用率問題及養護資金的缺乏,多數公路在養護管理上仍采用傳統手工生產方式,以人力為主,其組織性、機械化程度等都較差。
由于公路的建設模式改進,公路的建設由國家負責轉為了施工企業負責,施工企業在籌建公路時,為了及時收回成本,一味強調工期,甚至在公路建設后期出現為了趕工期而忽視質量管理的情況,另外,監管的不嚴謹,隱蔽工程施工質量不過關,例如:路基填筑的不規范、不經過雨水沉降等造成路橋建造質量不高,有的大橋甚至在施工期間就出現質量問題,這導致后期養護成本增加,重建輕養,使得養護單位后期養護更加艱難。
根據公路管理方面的經驗與理論研究發現,在公路養護管理中,其體制與機制管理是首要的重點問題。需要不斷的創新與改革,其中涵蓋多種方面的改進:首先,參考國際道路安全協議標準。形成統一的養護管理及時間安排,做好改善工程的交接,依據道路的管理標準和實際養護需求進行全面的控制與調整;其次,公路養護管理布局與人員分配,重點在人事調動上各盡其職,分配責任制度,保證工作人員的責任感與工作積極性,公路養護的專業化和產業化是發展的大趨勢;再次,依據世界中的各個國家公路建設經驗,完善養護管理系統,并增強公路資金投入的管理,控制在30%-50%左右,選擇優秀的施工管理隊伍,并進行信息化技術提升與市場化操作。
完善管理養護的過程中,針對工作需求,合理分配人員。對于公路養護的技術標準,調整人員的專業崗位,激勵工作能力強的員工,努力讓市場優化配置資源。對施工的質量以及操作標準進行嚴格的管理和要求,同時控制人員的互動性與協作性。增強管理人員的職能與薪水,獎罰分明并加強監管制度。控制合理分配的條件規劃及實際操作中的硬性需求。
十三五期間,我國正面臨周期性公路養護高峰,等級公路每年要進行大中修養護的里程數遠遠超過每年建設的里程數。面對巨大的市場,我國在公路護養方面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應當在自主研發先進設備、技術、理念等方面多下功夫。公路養護中使用性能優化的施工設備非常重要,它是養護工作質量與效率的保障。在施工項目建設中,時刻保持工具機械的運行流暢及功能齊全,保障機械的安全性,減少施工事故的發生。提升產品設備及操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對工藝要求嚴格,控制全面的技術標準與施工的便捷性。包括:路面灌縫設備、銑刨機、瀝青混凝土攪拌機等都要進行定時更換及技術更新,同時保證機器的清潔與維護,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養護工人的工作效率與施工質量。
在傳統的公路建設與養護中,其質量與效率非常低下。現今,經濟飛速發展,技術設備已達到甚至超過國際水平。因此,要加大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重視預防性養護的投入,加強日常養護工作,不斷提高科學化、現代化公路養護管理水平。
總而言之,在公路養護管理機制建立后,要對管理措施和控制機制的全面性升級奠定堅實基礎,優化檢測效果的同時,針對具體問題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控制和維護措施,保證管理效果符合標準化需求,落實管理工作的同時,建立科學化、現代化公路養護管理機制,為公路質量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楊夢柔.高速公路養護全過程造價管理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3.
[2]杜倫.我國公路養護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展望[J].知識經濟,2014(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