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英,傅錦霞,馮夢醒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綠色物流發展研究綜述
張翠英,傅錦霞,馮夢醒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對綠色物流的概念、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物流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綜述,指出當前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發展綠色物流提出了建議。
現代物流;綠色物流;可持續發展
自從商品交換活動產生以來便出現了自發性的物流活動,這時的物流還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系統化的物流活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軍事對軍需品合理配置的要求而產生。20世紀50年代,社會開始關注并尋找降低流通成本的方法以應對商品流通成本的上升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變成尋求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的平衡。20世紀90年代,綠色革命的興起沖擊了傳統物流業,發展綠色物流刻不容緩[1]。
綠色物流從20世紀90年代被提出,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以時間為線索概括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并以此引申出一個綜合性的概述。
2.1 不同學者對綠色物流的定義
《物流術語》(GB/T 18354-2001)對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義是:實現物流環境的凈化并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1];王長瓊(2004)提出綠色物流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兼顧社會效益,將先進的物流技術運用于物流活動的管控與實施[2]。張煥梅(2007)提出綠色物流是循環型、共生型、資源節約型物流[3];謝泗薪、王文峰(2010)指出綠色物流是一種能促進消費與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物流系統[4]。
2.2 綠色物流的內涵
(1)綠色物流的目標。綠色物流以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為目標,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物流的可持續發展[3]。與傳統物流活動僅著眼于企業自身收益不同,綠色物流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納入目標范圍,追求人、自然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目標。從宏觀上分析,綠色物流的發展目標是符合長遠利益的。但在微觀上,單個企業要在特定時期同時兼顧這三種效益卻很難甚至自相矛盾。因此必須轉變發展觀念,舍棄短期利益,通過產業調整來實現三者利益的統一。
(2)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王長瓊認為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包括企業、政府和消費者[5],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楊利勤將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概括為公眾、政府和供應鏈上的全體成員[6]。
綠色物流作業環節包括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綠色裝卸等。另外物流體系的綠色化管理也是綠色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中,制造企業、物流企業、分銷企業在生產、物流和分銷各環節上都可能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必須加強綠色物流意識和綠色物流管理。同時政府和主管部門也可以制定政策法規,通過法律法規將獨立分散的綠色環節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通過引導和監控促進綠色物流的實施。最后,綠色物流是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之間的紐帶,消費者對于綠色消費的追求是推動產業綠色化和政府完善立法的重要力量。
在分析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時,眾多學者各抒己見,主要觀點圍繞以下三個層面。
3.1 生態層面:環境危機呼喚綠色物流
物流產業發展帶來了全球性的問題。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高頻率的運輸產生大量的大氣和噪音污染,也導致生存環境不斷惡化[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物流領域的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大量的資源浪費不僅影響了物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領軍地位,還可能因造成環境惡化而延緩了經濟發展的進程[7]。不斷惡化的環境反作用于物流業將影響和制約著物流自身的發展,因此物流業必須考慮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8]。綠色物流是實現兩者平衡的突破點,它能夠協調物流業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發展綠色物流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必然要求[9]。
3.2 經濟層面:綠色物流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物流作業環節占據產品生命周期90%的時間,物流作業方式的改善能為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拓寬利潤的空間。發展綠色物流,推進“低投入—大物流”的運作方式,能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盈利能力[10]。就物流業自身而言,隨著大量國際物流企業涌入中國市場,沖擊了相對落后的國內物流[11]。同時不斷加強的綠色壁壘以其嚴格的技術標準將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拒之門外[12],國內物流業若想立足于國際化的市場,必須在物流的每個作業環節實施綠色技術和綠色管理,通過綠色物流來提升我國物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能力[13]。
3.3 社會層面:發展綠色物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信息化時代刷新了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認知,發展綠色物流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9,14]。同時綠色物流的發展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為子孫后代的生存謀求利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綠色物流是提升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質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
4.1 綠色物流觀念尚未普及
目前傳統物流模式還在多數企業延續,綠色物流還沒有成為大多數企業的主要選擇。整個社會的物流發展理念落后。物流環節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及對人們健康生活的影響等成本并未體現在企業的成本核算中[16]。部分地區政府對綠色物流重視度不高、綠色發展觀念淺薄且牽引力弱,沒有長遠的眼光和戰略性的規劃[17]。可以說在我國對綠色物流的研究多停留于理論層面,而實際應用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4.2 政策法規制度欠缺,基礎設施不完善
我國政府雖在環保上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但在物流的綠色化發展上缺少明確的標準和框架[18]。理論上物流運作跨地區、跨行業,實際中各行業和部門卻獨立運作,彼此間既沒有建立牽引機制也缺乏信息的互通,導致物流業的無序發展,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監督成本[19]。
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貨運樞紐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不足,配套性和兼容性較差,建設進程緩慢,造成了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雙重浪費,經濟效益低下[4]。在物流跨區域運輸的有效銜接上沒有實現運輸資源的整合利用,導致物流運輸在時間上的滯后性和空間上的分散性,加重了環境污染和資源輸出。
4.3 行業標準化程度有待提高
行業標準化在具體操作中主要涵蓋設備設施標準化、管理模式標準化和信息標準化這三個部分,其突出的特點在于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20]。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的落后主要體現在標準修訂的速度跟不上行業的快速發展,其實質內容與行業需求不符;標準化模式獨立,標準化工作分散,部門和行業間無法進行系統化銜接,協調配套性差[21];商品信息差異化,運作環節脫節,阻礙了企業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成本輸出。
4.4 綠色物流相關技術落后
物流發展要有前瞻性并獲得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綠色化技術支持。而我國的物流業發展多為自發的、無組織的,在現代物流技術的應用上尚且力不從心,對于綠色物流的技術的研發投入更是微不足道[22]。技術運用的成本高、難度大,使得小企業望而生畏、大企業技術留白,理論與實際發展上存在較大差距。在不同物流環節的銜接上信息傳遞也因技術受阻,由此導致資源閑置和浪費現象嚴重,這些都延緩了我國物流業邁入機械自動化水平的步伐[23]。
4.5 專業的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業的迅猛發展,導致市場上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劇增,而我國物流業相對發達國家來說起步較晚,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相對落后。企業對于綠色物流的研究投入少,重視度不高,從業者專業知識的掌握不夠;高等院校的物流專業設立時間不長,開設的課程也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在系統性和科學性方面尚不夠完善[24]。人才稀缺,制度落后,培訓機構不足,信息互動平臺缺失,滯緩了我國物流業的綠色化進程。
4.6 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不足
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工作上制定了有關的政策法規,但實際收效不容樂觀。目前包裝物回收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工作不規范,回收渠道混亂;社會整體的分類回收意識薄弱導致分類回收工作滯后;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等。而包裝廢棄物在回收處理上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其引發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問題就難以遏制,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5.1 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
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應制定一系列與綠色物流有關的法規和標準,針對違反政府規定的企業加大打擊力度,提高懲罰標準以規范企業行為。針對物流活動過程中的污染發生源進行有效的控制[10],制定新的交通管制規則,限制運輸的流通量和車輛尾氣排放量;立法禁止使用對環境有嚴重污染影響的包裝材料,嚴令禁止過度包裝[24]。相反對采用綠色物流的企業給予免稅、低稅的優惠以鼓勵。
5.2 加大物流基礎設施投入,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
應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通過公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建立現代化的大型物流中心,有序地發展物流行業,為物流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物流發展涉及到了許多行業、管理部門,各部門之間應互相協調、相互督促,謀求共同發展[24]。物流龍頭企業可靈活運用現有的有效資源,建立電子數據平臺,并通過信息系統將物流鏈上設計的各個企業、單位鏈接起來,突破組織和信息壁壘,形成一條完美的供需鏈,促使管理的效率大大的提高[7]。企業之間共享信息、共擔風險,物流企業可以整合企業的信息。
5.3 采用綠色物流技術,協調綠色供應鏈
鼓勵企業加大綠色物流技術的研發力度,制定物流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建立高效而廣泛的服務網絡,協調整體供應鏈的綠色發展。例如企業通過在采購前考慮環境因素而選擇綠色供應商,就能夠減少購入對環境有害的材料;生產管理過程中完善綠色倉儲,提高物流活動過程中的物品質量;加強包裝的綠色環保化,杜絕過度包裝,采用可再生循環的材料進行包裝,以減少材料的耗損;運輸過程使用綠色化的運輸工具,合理安排物流路線,減少迂回和重復運輸,運用多種渠道進行聯合運輸,提高物流的運作效率[9];物流的加工環節也應遵循綠色的原則,零散的加工改為專業集中的加工,規范的工作方式可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
5.4 發展第三方物流
政府應鼓勵專門從事綠色物流業務的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促使物流發展更加專業化。第三方物流具有傳統企業所不具備的物流優勢,能夠借助專業的設備、技術和人才優勢為傳統企業實現更有效的物流運輸功能。同時合理的第三方物流能夠通過合理規劃和科學組織物流運輸降低對交通運輸的壓力和減輕環境污染問題。
5.5 推廣宣傳綠色物流觀念
綠色物流的觀念是一種全新運作、全新管理的全局觀念,應對社會各界加強綠色物流的教育,鼓勵著眼于長遠的利益,使用綠色的交通運輸工具、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綠色消費觀,增強消費者生態環保意識,強化消費者對于綠色物流的認識,通過導向性的宣傳推動綠色物流的發展。
綠色物流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本文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研究就綠色物流的概念、目標和行為主體進行了總結歸納,從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論述了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建立綠色物流評價體系和評價模型、對綠色物流進行量化評價是未來值得探討的問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S].GB/T 18354-2006.
[2]王長瓊,綠色物流的內涵、特征及其戰略價值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4,18(3):13-15.
[3]張煥梅,發展綠色物流創建節約型社會[J].中國市場,2007,32 (8):24-25.
[4]謝泗薪,王文峰.綠色物流路徑:物流綠色化改造的戰略選擇[J].中國流通經濟,2010,24(5):15-18.
[5]王長瓊.綠色物流的產生背景及發展對策初探[J].物流技術, 2002,(6):39-40.
[6]楊利勤.發展我國綠色物流的具體路徑分析[D].西安:長安大學,2008.
[7]楊國川.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2):18-23.
[8]金勇,譚欣.發展我國綠色物流的對策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 2004,(5):15-20.
[9]蒲鋒,湯衛.從國際物流角度對綠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技術, 2010,29(12):15-17.
[10]胡江虹.綠色物流發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
[11]陳彥麗,我國發展綠色物流的機遇和對策[J].北京經貿, 2008,(7):80-81.
[12]孟祥茹.論綠色物流[J].物流科技,2001,24(4):40-43.
[13]張志棟.關于構建綠色物流一體化系統的若干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4,(11):5-6.
[14]沈利民.綠色物流與國外物流發展之比較[J].中國市場, 2008,(23):40-41.
[15]柳彥君,李文生.試析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物流科技,2007,30(7):121-123.
[16]黃世秀.我國發展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7):9-10.
[17]王小旭.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物流科技,2009,(7):12-14.
[18]高本河,魏際剛.綠色物流在國外的發展及我國的差距[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12):32-33.
[19]王雪峰.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現狀和應對措施[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7(2):9-11.
[20]劉輝.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狀況及其路徑初探[J].物流科技, 2005,28(6):25-27.
[21]孫秀梅,辛廣茜.綠色物流的發展瓶頸與對策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7,21(10):22-25.
[22]趙媛.綠色物流的經濟性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運,2004,27(6):30-32.
[23]李文靜.國外綠色物流的發展與實踐[J].物流技術,2005,(9): 194-202.
[24]李宏岳.國內外綠色物流現狀和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12):170-174.
Review of Literatures on Gr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ZhangCuiying,Fu Jinxia,FengMengxing
(Zhejiang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Electric Power,Hangzhou 310018,China)
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concept of green logistics,the necessity in developing green logistics and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f logistics,pointed out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een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at the moment,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suggestions topromote thedevelopmentofthegreen logisticsindustry.
modern logistics;green logistics;sustainabledevelopment
F250
A
1005-152X(2017)05-0008-04
10.3969/j.issn.1005-152X.2017.05.003
2016-11-12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的綠色物流評價與優化研究”(2016022)
張翠英(1978-),通訊作者,女,陜西渭南人,副教授,從事經濟管理教學與研究;傅錦霞(1996-),女,浙江諸暨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