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陳淑萍,陳燕青,熊明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論“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
汪麗,陳淑萍,陳燕青,熊明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堅定信念、勇于勝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為主要內涵的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跨越時空,對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深刻闡釋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幫助大家充分理解井岡山精神,從而入心、入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高校學生;井岡山精神;職業素養
96年前,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一群和我們在校學生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懷著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和使命,共同掀開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新篇章,讓我們今天有了和平、幸福、安寧的生活體驗,這就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井岡山上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情況緊密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精神則是在井岡山革命斗爭實踐中培育孕育的偉大革命精神。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面對的國內國際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有了巨大的更新。井岡山革命斗爭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血與火中鑄就的井岡山精神跨越時空,仍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弘揚“井岡山精神”、研究“井岡山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經千年顛沛、歷萬種災厄終劫后重生,是因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孕育而成,源遠流長、豐富厚重,民族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代表著時代的最強音和社會發展的大潮流,凝心聚力,催人奮進,終力挽狂瀾。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斗爭的經驗,國共合作的大革命的失敗,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攻打中心城市的挫折,共產黨人認識到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井岡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論斷燃起了革命的希望;《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的論述堅定了革命的信念;《反對本本主義》的闡釋開創了革命的思維。艱苦卓絕、血雨腥風、可歌可泣的井岡山斗爭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憂國憂民、舍生取義、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給養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五四精神、七一精神、八一精神的革命精神豐富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的卓越風范影響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后人提煉和概況井岡山的科學內涵是“堅定信念、勇于勝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為了群眾”,井岡山精神鼓舞和激勵著井岡山軍民克服艱難困苦的物質和軍事環境,創造中國戰爭史上的傳奇和神話。
理想可以引領人生的方向,信念能夠決定事業的成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革命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辛、披荊斬棘的前進動力和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天就把 “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 ”寫在了旗幟上。井岡山廣大群眾正是從共產黨的旗幟上了解共產黨人是以解放勞苦大眾為己任,正是從共產黨人的實際革命斗爭行動中充分信任了中國共產黨人,進而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是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包圍之下,蔣介石先后還組織了五次瘋狂“圍剿”,面對敵人頻繁而又殘酷的軍事進攻,身處極端困難的生存條件,打破“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實現根據地的“紅旗始終不倒”,靠的就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勇于勝利的精神則表現為在共產主義理想的指引之下,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凌云之志”,在敵強我弱的惡劣的軍事條件下,即使缺衣少食物、缺槍少炮,仍然能夠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充分運用各類戰略戰術,有力地回擊了敵人的軍事進攻。
當年國民黨反動派不僅對中央井岡山頻繁進行軍事上的 “圍剿”,在經濟上實行嚴密封鎖,井岡山必需的生活和醫藥等物資都嚴重短缺,工作和生活上出現“有時真是到了極度”的困難。井岡山上的黨員干部響應上級號召帶頭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使環境險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領導干部仍然能夠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各級干部與人民群眾同舟共濟、患難相依,甘做人民公仆,廉政自律。井岡山是革命的搖籃,“是井岡山人民用紅米飯、南瓜湯哺育了中國工農紅軍;是井岡山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了新中國”,井岡山革命的歷史就是井岡山軍民傾其所有支持革命,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的過程。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就是在井岡山最早提出和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革命初期照搬蘇聯革命的模式,在南昌、長沙、廣州舉行城市暴動均以失敗告終的情況下,總結教訓,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實際狀況深入研究分析,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力量積蓄在農村,城市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過于強大,深入農村,組織和團結農民,解決農民最為關注的土地問題,把土地問題確立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開辟新道路、開創新理論的革命首創精神。
密切聯系群眾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1922年中國共產黨二大通過的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到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二大還提出“到群眾中去”,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的任務,強調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群眾里面去。這是我們黨的文獻中關于聯系群眾、依靠群眾最早的明確表述。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勤政為民的公仆形象喚起井岡山民眾,正是因為井岡山的黨組織和黨員密切聯系群眾,才使廣大群眾與共產黨人同生死、共患難,才能共同攻難關、涉險灘。
80多年前井岡山上艱苦卓絕的物質條件和命懸一線的斗爭環境已成為歷史,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擁有8900多萬黨員,是世界是最大的黨,領導著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今天的中國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極大地提高和改善。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仍會遭遇各種困難和挫折,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國內環境是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階段,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面臨諸多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最為迫切解決的環境問題,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才能提升中國軟實力,提高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才能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環境,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堅持和弘揚“堅定信念、勇于勝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的井岡山精神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對于青年學生來說,他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國家社會建設的棟梁,引導他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磨煉他們艱苦耐勞的品格,培養他們腳踏實地的作風,造就他們開拓創新的素質,更是思政教育者的重任。
[1]賴華林,傅樂.再論井岡山精神[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54-56.
[2]張友南.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J].求實,2009(12):16-18.
[3]黃紅梅.井岡山精神研究綜述[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9(3):137-144.
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