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久淞
(百色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右江根據地時期的紅歌考察
瞿久淞
(百色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右江根據地時期的紅歌是在硝煙戰火中興起,在革命斗爭中產生。紅歌密切配合了當時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是批判舊社會,宣傳新思想的重要武器,也是發動群眾,記錄歷史的重要工具。
右江根據地;紅歌;考察
右江根據地時期的先輩通過創作歌謠來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黑暗,宣傳新的思想,喚起廣大群眾積極參加革命的熱情;又通過創作紅歌來歌頌革命斗爭、革命英雄和社會新變化。紅歌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右江地區群眾在這段歷史過程中的認知發展、思想轉變和情感升華,一段紅歌發展歷史,是右江地區廣大工農群眾的革命奮斗史和思想的發展史。
紅歌興起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且與右江農民運動密切相關。在早期的右江農民運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員及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將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革命的理想追求與工農群眾的現實需要結合起來,把深奧的革命理論轉變為淺顯易懂的群眾話語融入到壯鄉傳統的山歌、民謠當中,使之具有了“紅”的色彩。
廣西被譽為壯鄉歌海,擁有悠久的民歌文化傳統,民歌在這里傳唱千年,擁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從歷史風俗習慣來看,右江流域是壯族聚居的主要地區,向來以能哥善舞著稱,在當地更有著“以歌傳情、以歌交友、以歌代言”的風俗。山歌于壯鄉人民而言,不僅是一種的語言文化形式,更是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它不僅反映了壯族人民的娛樂審美要求,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承擔著壯族人民的道德教化和價值塑造的社會功能。在右江流域乃至所有的壯族居住的地區,民歌是勞動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心口相傳,人們對山歌有著深厚的情感。
紅歌的創作往往以現實環境為題材。右江流域雖地理位置比較偏遠,但一直深受到地主、官僚、惡霸的壓迫,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對勞動群眾進行殘酷的剝削。有不少紅歌創作便是以此為題材,揭露反動勢力的罪惡。在根據地建設中,右江紅色政權切實保護革命的成果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同時,給予了反動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把整個西南邊疆革命運動都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使得這一片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成為了紅歌時代化創作的源泉,這一時期的紅歌以革命斗爭以及其帶來的變化為歌曲素材,主題是歌頌農民運動,歌唱黨的領導,贊揚紅軍斗爭,宣傳革命理想,政策措施,倡導社會新風尚等。
在右江農民運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員、先進知識分子、革命群眾在傳統山歌、民謠基礎上,在革命斗爭中不斷挖掘素材,創作創新推動了紅歌的繁榮和發展。紅歌創作過程中,其主體呈現層次性和多樣性特征,在東蘭農民講習所創辦時期,韋拔群等共產黨員及先進知識分子便親自編寫了不少的山歌,并由學員們到周圍村鎮、集市、圩場進行傳唱宣傳。在農民講習所時期的創作的山歌,更有意識的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不公,號召群眾起來進行斗爭。右江根據地建立以后,頒布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鞏固革命果實,讓勞動群眾翻身做主,社會風氣煥然一新。在新的形勢下,很多群眾通過自編山歌來歌頌黨、歌頌革命,歌頌紅軍,這些山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傳唱開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編歌的也越來越多,唱歌的也越來越多。由于山歌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容,唱出了群眾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引起了群眾的共鳴,吸引了廣大群眾參與到山歌的編寫和傳唱中。
人民群眾創作許多山歌來表達自己對于黑暗社會的不滿和反動勢力惡劣行徑的控訴,如流傳于民間歌謠“水家苦,苦水多啊,財主狠,山霸惡啊!忍饑挨餓,衣爛屋破,累死累活,受盡折磨。天昏昏,日月無光,地暗暗,處處虎蛇。”,還有山歌“地主老板真心毒,不論雨天與旱天,不理得收不得收,都要扛稱到我家要個夠,沒有叫我們賣牛,不夠叫我們賣兒”這些山歌深刻揭露了舊社會如虎似蛇的地主、山霸強搶掠奪的罪而行徑,正是這種壓迫導致群眾忍饑挨餓、衣爛屋破。
1921年,韋拔群開始領導東蘭民眾進行反對地主、劣紳、軍閥的革命斗爭,在東蘭農民運動的影響下,右江工農運動迅速開展起來。為了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韋拔群等共產黨員以及大批革命群眾通過自編山歌來宣傳革命的主張,動員群眾。通過“紅軍戰士心向窮人一邊,個個練鐵石堅,不怕死,不愛錢……土豪要打到,反動要肅清,紅軍為人民”這些山歌將黨的革命主旨、隊伍的性質,革命的目的簡單明了的向群眾傳達,同時在革命斗爭中踐行,讓群眾更好的認識革命,擁護革命。
右江革命斗爭前后經歷十年時間,而根據地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但根據地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措施改變了工農群眾政治經濟的面貌,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根據地最終喪失,但是革命政府頒布的政策措施已深入人心。如山歌:工農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隸今日的翻身;鎮壓土豪和劣紳,抓大印,夜夜夢里笑出聲。制定新法除舊令,為人民,丈田分地給農民;工農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隸今日的翻身;不忘鄧斌來領導,率紅軍,打敗敵人天地新……這些山歌贊頌了革命政權定新法,除舊令,進行土地改革,表現出了農民群眾在翻身做主的喜悅之情和對我黨建立的紅色政權的擁護和贊美。
1930年冬,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反動勢力派重兵進攻根據地,隨之革命斗爭進入艱難時期。但是人民群眾仍堅持武裝斗爭。如山歌:耕田種地沒有米,紡紗織布沒有衣;為求民主求自由,革命不怕頭落地。窮人骨髓被吸盡,肥了劣紳大肚皮;耕田種地沒有米,紡紗織布沒有衣;作牛作馬誰服氣,拿起槍桿舉起旗;為求民主求自由,革命不怕頭落地。指出了為實現自由和民主,一定要拿起槍桿,不怕留些犧牲,武裝斗爭到底的豪邁和堅決。短小精煉的山歌,表達了革命者大無畏的精神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在右江革命艱難時期,仍然有許多群眾在艱苦的環境種拿起武器,為革命的信念堅持斗爭,為革命的勝利再次到來而堅持斗爭著,并通過創作山歌鼓舞士氣。
右江根據地時期的紅歌,在硝煙戰火中產生,在人民群眾的編寫傳唱,具有廣泛地群眾基礎,強烈的時代特征、明確的政治立場,較強的藝術氣氣息等。紅歌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的傳播路徑,極大地促進壯鄉群眾的思想解放,為百色起義乃至整個右江革命起到了思想宣傳和政治動員的作用。
紅歌孕育于革命年代,由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編寫創作,主要記錄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勞動和政治斗爭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它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具有廣泛地群眾基礎,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一是從創作者的成分來看,紅歌的創作者既有以韋拔群等為代表的農民領袖、知識分子,又有許多民間藝人、普通勞動群眾,他們很多本身既是紅歌的編寫者、傳唱者,同時又是紅歌的受眾。二是從作品的內容來看,右江革命時期的紅歌反映革命時期的方方面面,它以工農現實生活斗爭為題材,通過地方人、事、物、典、諺、俗等批判地主階、官僚、軍閥對勞動群眾的壓迫來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借此起興歌頌農民運動,贊揚紅色政權,謳歌土地改革。紅歌通過直接敘事抒情的方式將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生動、豐滿的表達出來,作品具有民間性、現實性的特征。三是從受眾來看,紅歌創作主要目的是宣傳革命理想,喚起群眾參與革命的熱情,直接面向受壓迫的壯鄉群眾,因此它的運用的是群眾耳熟能詳的山歌話語來演唱和表述,得到積極的響應。紅歌也成為當時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武器。
右江根據地時期紅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緊密配合了當時的革命斗爭,特別是配合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右江革命前后經歷近十年的時間,各個階段的革命斗爭,基本上都能夠在紅歌之中得到體現。其中比較著名的是領導農民三打東蘭縣城,趕走當時東蘭國民黨團總韋龍甫,群眾歡欣雀躍,編了山歌:石板壓頂腰要伸,龍甫不殺世難平;四路農軍齊奮起,三次攻打東蘭城,殺人放火他最兇,賭嫖擄掠他出名;石板壓頂腰要伸,龍甫不殺世難平;打漁不得不收網,頑匪不擒不收兵;四路農軍齊奮起,三次攻打東蘭城。
1929年鄧小平到廣西指導農民運動,并與韋拔群、張云逸等領導發動了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右江革命根據地,頒布的一系列根據地的改革措施,再到紅軍北上,新桂系軍閥對根據地的掃蕩,韋拔群在西山堅持斗爭最后犧牲等等,這些革命的重大事件,都被軍民編成山歌傳唱。如收錄的山歌《小平云逸上右江》《有了紅七軍》《紅八軍殺敵歌》《再會吧龍州》《莫到半路轉回來》等歌曲充分的體現這幾個階段的政治軍事斗爭。
右江根據地時期的紅歌在壯鄉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有強烈的革命情結,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氣息。不少的紅歌都運用了民歌中比、興的藝術手法,押韻的語用形式,再配合壯族民歌的音律格調,使得紅歌語言回環跌宕,生動形象,往往能引起人們在藝術上的想象、回味,喚起人們內心的真善美,激發群眾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山歌:“撒網不怕漩渦多,打鐵不怕火燙腳;紅軍打仗不怕死,殺了白匪心快樂”“軍號劃破長空,工農兵強馬雄,叱詫風云氣概,奮勇直前立功……跋山涉水住洞,歡談飲露餐風。艱險亙古未有敢夸民族雄風”……。這些紅歌結合了山歌的押韻和對比手法,意境深遠,生動形象。革命群眾在創作中將革命的現實主義與民歌的浪漫主義結合起來,既有對黑暗社會的嘲諷與鞭撻,又有對反動勢力殘酷壓迫的控訴,更有對革命的激情贊美和向往。當然紅歌是在斗爭環境中產生,在緊張的政治經濟斗爭中,在語句用詞上不可能經過反復的推敲和錘煉,很多在藝術上還略顯粗糙,甚至還存在標語口號的毛病。但是并不能掩蓋紅歌的藝術特色。另外正是紅歌的簡單明了、淺顯易懂,直接為群眾的斗爭的服務,也才成為人民群眾的喜于見聞的形式。
右江紅歌是一種歷史的記憶,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不應該隨著歲月歷史的沖刷而淡出人們的視線,我們應當在不斷地唱響這些歌謠,從而深刻感受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并傳承和發揚下去,這種革命的精神干勁融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當中。
[1]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2]覃金盾,趙勝山.百色起義紅色歌曲賞析[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3]覃劍萍,黃相.韋拔群山歌集[M].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民族研究會,1981.
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21-02
廣西高校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老區精神與老少邊地區發展研究中心青年課題(LQ17C06)階段研究成果。
瞿久淞(1989-),男,廣西百色人,碩士,助教,百色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