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鋒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論當代內地都市審美文化觀念的轉型
——以重慶直轄市為例
高喜鋒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內地都市審美文化觀念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出現解凍、探索、完善自身的美學轉型現象。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內地大都市原本具有的傳統性、穩定性的審美文化觀念逐漸被現代性、流行性的審美文化觀念所取代。在此過程中重慶作為內地唯一的直轄市在審美文化觀念轉型中頗具典型意義。
內地都市;審美文化觀念轉型;重慶直轄市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急劇變化帶來了審美文化觀念上的轉型,突出的特點在于原來傳統的穩定的審美文化觀念逐漸被多樣的流行的審美文化觀念所取代。以重慶直轄市為例,將此種持續了近四十年的審美文化觀念轉型現象的原因和階段性特征嘗試著做出一番理論上的梳理與分析,以有利于我國內地大都市在審美文化演進中能夠更加清醒地走出自身特色的審美之路。
重慶作為長江中上游的特大都市,又是內地唯一的直轄市,緊鄰長江而設,有著歷史悠久的巴渝文化傳統,人居格局以少數民族與漢族大雜居小聚居為特點??梢哉f,上述的諸多因素造成了該地區在經濟、文化、民俗、城鄉等多方面存在著客觀上的落差,正是這種落差導致了各種文明信息的交流與碰撞,而審美文化觀念的交流與碰撞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了。我們將從重慶地區的社會經濟、種族、環境、時代四個方面逐一分析,由此加深理解重慶都市審美文化觀念轉型受制于多種因素制約的深層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的社會經濟水平得到了全面且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還很大,特別是居于內陸的中西部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遲緩也影響到了人們審美觀念的相對滯后和閉塞。
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較發達和內地經濟的欠發達在社會經濟領域構成了明顯的張力關系,這就使得一方面內地持續不斷的追攀沿海地區的審美潮流,同時又對自身原有的審美習俗作出難以割舍的顧盼,這一點在各大中型城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就重慶而言,作為西南地區的門戶,內接成都平原,外聯長江中下游平原,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金融、商貿物流、科技創新和航運中心,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梢哉f,穩定快速的重慶經濟為其自身審美文化觀念的轉型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上的保障,而在具體的審美實踐上則是落實到了以重慶市區為中心逐漸向周邊區縣擴展,既保留了自身的審美習慣,又大膽吸收借鑒外來的審美新觀念。
重慶是中國唯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境內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壯族、布依族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約為193萬人,占重慶市總人口的5.8%。
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沿海城市的現代文化資源共同為重慶的審美觀念轉型提供的多樣選擇的可能性,客觀上這些不同形態的文化觀念碰撞在一起為當代重慶審美文化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正是有了諸多的獨特性、豐富性、互異性的文化樣式的溝通與交流,才必然的造就了重慶都市審美文化觀念在轉型上的獨特性和多層次性。
眾所周知,重慶多山多水,天氣濕熱,常年多霧,故有霧都之稱。其具體的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形總體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這些山谷間穿插著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等多條水道。此外,人文環境方面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少數民族文化多樣外,重慶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人稱“巴渝文化”,它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其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歷史上的巴族和巴國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地域性文化。由于巴人世代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險惡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存條件練就了他們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特征。因此,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雙重合力促生了重慶都市審美文化觀念在轉型過程中對此種地域性文化具有先天的吸收與繼承的本能。
在影響審美文化觀念轉型的諸多要素中,時代可以說最具變化性和獨特性。自80年代以來,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逐步在全國鋪開,重慶(這里指市區)也迎來了自己的嶄新時代,特別是在世紀末重慶榮升為直轄市后,時代風氣明顯區別于此前,各種審美文化觀念諸如本土的、外來的、新造的等等聚集碰撞,構成了當代重慶審美文化觀念上的多聲部特點。這就必然引出一個問題:“不同的美的模式如何并存于同一時期,以及其他模式如何穿越不同的時期卻彼此呼應”。
其實理解此問題并不難,重慶作為長江中上游的大型城市已有百年歷史,近代史上地位特殊,在地域上位居西南門戶,長江、嘉陵江穿城而過,漕運極為發達。這種歷史地域等多種因素的集合必然大大提升了重慶在文化思想上的接納吸收能力,因此它能積極有效地將不同模式的審美文化觀念糅合在一起,并且彼此呼應,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審美文化觀念的解放作為人的整體的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維度,在整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十分顯著地扮演著弄潮兒的角色。進入80年代之后,全國各地以城市(特別是大都市)為中心,在審美觀念上開始與國外接觸、碰撞、學習、反叛……試圖在時代與歷史、國內與國際的雙重坐標中重新確定自己的位置。
社會改革的中堅力量是經濟,動力是國策,而其先導力量往往是由思想文化來承擔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亦是如此。80年代初,舉國上下對出現的新事物、新思想都特別的敏感,諸如個體戶、公司、股票、時尚牛仔、港臺音樂等開始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青年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率先在審美文化觀念上開始尋求突破,小到發型、衣著、娛樂方式,大到藝術觀念、建筑風格、城市規劃等都在極力地跳出文革時代的束縛,樂此不疲地尋求新的審美靈感,這一時期可以被看作是都市審美觀念轉型的的解凍期,而內地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都市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審美文化觀念的轉型開始萌動,對于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及海外傳來的新型審美潮流也開始躍躍欲試。
繼80年代審美文化觀念的逐步解凍后,隨之而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轉型。確切地說,90年代應屬內地審美文化觀念轉型的初期,這一時期轉型特點是追逐模仿外來的新觀念、新潮流。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從90年代遺留下來的有關重慶的舊建筑、老照片及影視作品中清晰地看到當年人們爭相追逐模仿歐美日韓、香港上海等地流行的日用品、藝術品、都市建筑等的審美印痕,在模仿中學習,也在模仿中發現自我,這是這個轉型期的重要特點。而正在這個特殊的轉型期重慶迎來了它作為唯一一個內地直轄市的喜訊,這為此后重慶以更大的熱情和自信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大都市一樣在審美思潮的激蕩中引領時尚,凸顯自我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區域特色的可能。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有了此前二十多年的發展與積累,人們的物質條件和審美觀念較之于改革開放以前都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于是在內地大都市中就逐漸出現了將各種不同的審美文化觀念、文化樣式不斷整合的現象,在整合中日趨成熟,在成熟中尋求自身審美特色的良性發展模式。作為重慶這種頗具內地都市特色的大城市,也開始意識到了如何將都市審美習慣、地方種群特色和外來審美潮流結合起來,形成獨具重慶特色的審美文化觀念新形態。其實,這種審美文化觀念的成熟性發展模式也同樣表現在內地其他大城市的規劃建設上,譬如西安就特別強調歷史與時代的審美結合、昆明追求自然與民俗的審美結合、成都探索歷史與地域的審美結合等等。也就是說,內地各大都市逐步在借鑒國外和國內著名大都市的成功發展經驗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探求富有自身地方特色的審美文化觀念發展的新型模式。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并波及我國之后,由于受經濟、綜合國力、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響,內地各大都市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的自我反思與調整。在面對各種不同審美文化思潮的撞擊時,重慶以內地唯一的直轄市身份自信的迎接挑戰與機遇,在審美文化觀念的轉型中表現出了多樣性和交互性的發展特點。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審美文化上的多樣性和交互性特點從根本上來說是源自于國家的不斷崛起與強大。早在2012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也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升,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漲,表現在審美文化觀念領域即不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盲目追逐歐美日韓的審美風潮,而是轉向回歸自身的文化傳統,尋求自身文化的獨創性,正如科技產品一樣,由中國制造逐漸轉向中國創造。國家的快速發展與重慶自身的審美個性共同造就了今天重慶在審美文化觀念轉型中必然出現的多樣性和交互性特點。
發現與重塑是新時代重慶審美文化觀念轉型的必然趨勢,加拿大學者??瞬亍しò⑺乖凇睹缹W譜系學》一書的后記中認為:“語言和藝術雖然無疑是人類所獨有的,但肯定是在我們這個物種的歷史的既定時間中進化的,即使那個特定的時間可能從來就無法確切地知道。這同樣適用于直到現在的藝術(以及語言)與人類文化最初的共同進化”。其實,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審美文化觀念的轉型、演進也同樣遵循此理。
我們以重慶市為例來分析討論我國當代內地都市審美文化觀念的轉型事實,目的在于總結透析改革開放以來內地都市社群的審美文化觀念演進的軌跡,從而為今后內地都市審美文化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誠如著名文藝理論家艾布拉姆斯所言:“任何出色的美學理論都是從事實出發,并以事實告終,因而在方法上都是經驗主義的。然而,它的目的并不是把各種事實聯系起來,好讓我們借以往而知來者,而是為了確立某些原則,借以證實、整理和澄清我們對這些審美事實本身所作的闡釋和評價”。
[1][加]法阿斯,著.美學譜系學[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63。
[2][美]M.H.艾布拉姆斯,著.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M].酈摯牛,張照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
[3]李雷.審美現代性與都市唯美風——“海派唯美主義”思想研究[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93-02
本論文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階段性科研成果(項目編號:KY2016033)。
高喜鋒(1984-),男,陜西禮泉人,講師,研究方向:美學原理、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