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森
(洛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洛陽 471002)
新時代幼師學校生命教育實施策略研究
張家森
(洛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洛陽 471002)
新時代下幼師學校生命教育,應該從確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視學校生命教育;加強生命教育師資隊伍,開設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學校生命教育環境;加強網絡生命教育研究,開拓生命教育新平臺;建立和鞏固三位一體的生命教育網絡,培育和形成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環境等五方面采取對策策略。
新時代;幼師學校;生命教育;對策
新時代下,幼師學校面臨著學校發展規模的快速擴大需要和學生整體素質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忽視了對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缺少了對學生精神追求的引導。而本文即是對幼師學校生命教育面臨的現狀提出了幾點解決的對策策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幼師學校生命教育所面臨的現狀卻令人憂慮。
生命教育是許多幼師學校的教育盲區,導致學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生命教育知識不嚴謹,不系統;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出現功利化,簡單化和粗暴化現象,過分強調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缺少了及時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進而導致不能對一些問題進行正確的指導和有效的疏解,最終造成了個別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嬌生慣養,卻在逐利的市場經濟社會中迷失了人生目標和方向,而又在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的就業陣痛的過程中無法快速適應而陷入痛苦,更是對人的生命內涵,生命意義和價值缺乏正確的認知和深入的思考,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出現了誤區和偏差,因而出現一些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悲劇。
確立生命教育的理念,這是在幼師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每個幼師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自我世界,因而生命教育只有從其個人心理、生理的實際出發,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升其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其次,生命教育是所有學校教育的基礎。發揮幼師學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即發揮其在教育中的主體性,才能讓每個人在受教育中找到自身價值。第三,教師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教師只有對生命教育有了正確的理解,對生命價值有了正確的認知,才會有的放矢地實施生命教育,才會以自身的生命體驗為示范,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學校的教育,不僅要關注技能培養和知識的積累,還要關注學生對生命本身的認知,對生命體驗的豐富,對生命價值的認可,對生命意義的升華,只有把立德樹人作為重要環節,才能實現全程育人。
幼師學校應當重視和加強生命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訓。不少學校把生命教育教師隊伍歸結為政治課老師、班主任等。其實,生命教育教師隊伍不僅包含所有的任課教師,即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均應該有所側重地把生命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而且還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生命教育教師隊伍,組建一個肯鉆研、負責任、業務精湛的高素質的專業隊伍,以此作為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角色。此外,還可以采取請進來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生命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師生進行培訓或者講座,也可以采取派出去的方式,選派部分老師外出進行專業的生命教育課程學習,提高教師生命教育的素質。
幼師學校對學生開設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這是進行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徑。目前,幼師學校在生命教育的課程開設上缺少系統性:要么是在政治課教學、班主任管理及其他學科教學中滲透著生命教育內容;要么是開設一些生命教育的選修課程。這些是零碎的、不完善的,更談不上上升至理論的高度,生命教育的覆蓋面也十分有限。因此,幼師學校可以在借鑒國內外學校生命教育課程教育的基礎上,針對本校的具體情況,組織或邀請專業人員,編寫并開設生命教育的校本課程,作為必修課進行教學,從而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進而獲得較為系統的生命教育知識。
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實體環境的布置,還是精神文化的創設,都應該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把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作為核心理念之一,這也必然會對生命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在實體環境的布置上,做足功課,在校容校貌上,尤其是墻壁,樓梯,廁所,走廊,體現出幼師特色和韻味,從而讓學生在此環境中,激發享受美、創造美的欲望以及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更好的學習、生活,熱愛生命,更好地體現生命的價值。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的創設上,幼師學校應該利用好升旗儀式、悅讀沙龍、辯論賽、征文演講、防災演練、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節日演出、文體比賽等各種場合,還有校報校徽校歌等校園文化產品中滲透生命教育,這些實踐活動均可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抓手,為幼師學生創造良好的生命教育體驗過程。
幼師學校應高度重視網絡中的積極信息對生命教育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園信息化平臺,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QQ群、微博等新媒體網絡工具的交互性,即時性,提高生命教育的廣泛性和時效性。一是大力加強校園網站的建設,構建專業的幼師生命教育網站。將生命教育的相關書籍資料、影像視頻、經典案例、調查研究等在網站公布,引導學生關注學習。二是通過網絡進行正面的關于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宣傳和引導,引發幼師生對生命價值的共鳴。三是把典型的生命教育熱點問題或觀點放在網上,利用其易于接受的多種形式如跟帖評論、點贊支持、投票評選、網絡調查問卷等,組織學生探討,從而了解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真正看法,以便學校對癥下藥。
學校的生命教育不是萬能的。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相配合、社會要參與的生命教育網絡,孕育三者有機結合的生命教育大環境,才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幼師學校的生命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以生為本,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把生命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和教育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家長的道德觀念、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無一不對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其對生命含義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看法,對子女起著示范和導向作用,因而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對學校生命教育起著催化劑的作用。社會是生命教育的大環境,針對不同部門、單位、人群,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多宣傳正能量,多宣傳真善美,增強社會對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正確認知,增強人們的責任意識,從而積極抵御負面輿情對幼師生的思想行為產生的不良影響。
[1]馮建軍,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與評論[J].中國德育,2008(8):28-32.
[2]涂瀲滟.在中職學科教學中整合與滲透生命教育的研究[J].科學咨詢,2012(9):32-33.
[3]邢文霞.加強生命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意義[J].經濟研究導刊,2016(31):106-107.
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95-02
[課題項目]本文為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幼師學校生命教育的構建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2012]-JKGHAB-0082)部分研究成果。
張家森(1968-),男,河南光山人,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