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元軍
(今日中國雜志社,北京 100037)
文化創新能力與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探討
駱元軍
(今日中國雜志社,北京 100037)
軟實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而文化軟實力不僅表現在文化軟實力的構成、構成地位方面,更表現在文化在軟實力中的特殊地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指出,堅持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應擔負起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的進步之中,推動文化進步。本文著重對文化創新能力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作為探討對象,希望能夠在有關方面取得些許借鑒意義。
文化;文化軟實力;創新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是國家乃至人們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制度,國家的文化模式所表現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家的軍事力量與經濟條件而言的,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進程之中,以及當前的現實條件之下,國家若想崛起,經濟發展與軍事強大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便是科技力量與文化的繁榮,中華民族在久經磨難,經久不衰,綿延至今,與文化底蘊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不斷提升,在約瑟夫的軟實力理論中,各國從中衍生出文化軟實力,因每個國家的不同,對文化軟實力的定義也不同,但文化軟實力屬于一種柔性力量,與約瑟夫軟實力理論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其根本是國家文化資源,而這種文化資源在傳播的過程當中,能夠被其他國家認可與接受,只有這種文化才能夠被稱之外文化軟實力,反之,便無法稱之為文化軟實力。比如中國的電影,或許在國內很受歡迎,但是在國外,如在美國,便很難做到有效傳播。而西方的一些電影,在中國普遍被人們所接受,如《哈利波特》,當代的孩子中,幾乎都會知道《哈利波特》的存在,再比如肯德基,當孩子吃著薯條喝著可樂,看著電影 《哈利波特》,這看似簡單的生活畫面,其中的文化滲透力不言而喻。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場景,但是,文化是與經濟、政治、社會融為一體的,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是否雄厚,這個國家的文化是否先進,都將會決定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命運。最近幾年,我國走向世界的品牌不勝枚舉,當人們從文化商品中了解品牌文化的同時,也正是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我國文化,所以,我國若想將中國制造改為中國創造,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便是文化創新,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加強文化內涵,已經成為當前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前提[1]。
文化,是歷史的總結,是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而社會在不斷發展中,經濟實力的提升,便是文化的根基。當前,我國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而這種關注的原因是,當我國科技與經濟不斷發展中,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而正是由于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在國際舞臺之上才有話語權,有與其他國家平等談判的資本,而我國經濟的發展便是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根源,同時也是我國文化更具吸引力的根本保障[2]。
經濟與文化的交融,是新的發展趨勢,需將文化轉變為經濟實力,一方面,我國文化產業的增長值需加快步伐,以市場為主導,運用市場化運作和產業政策,將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讓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升。另一個方面,科技發展,創新思想、創新技術,運用現代最新技術創造財富,這種創新性或許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但是在其他國家卻尤為突出,如日本的動漫產業或軟件、韓國的韓劇和網絡游戲,再比如,英國將創意當作英國經濟發展的聚集點,將文化創意作為解決經濟困境的方法,而最終的結果是,英國成為第二大創意產品生產國,雖然英國已經脫離歐盟,但其地位,依然穩固[3]。
文化軟實力是以經濟為基礎而得以不斷發展,但是,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卻并不代表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經濟實力作用,需要人的運作,而人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以及個人的思想價值與精神動力,都需要通過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加以引導,最終得以實現。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最根本的精神導向和價值指引,是我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更具凝聚力的主要支撐。文化之中,也包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精神與思想,更是文化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結合。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而這種發展正是以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為依托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結合自身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優勢,并對文化整合的相關機制進行思考,在結合時代精神的基礎之上,激發人們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創造熱情,提升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4]。
法律對文化事業進行建設,并以強制性的管理制度規范行為,形成鼓勵文化創新的激勵機制和政策體系,在有效保證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資源投入的基礎之上,有效保證文化產業和事業的法律地位,以及組織建設,從而保證社會成員參與到文化活動之中。
法律運用國家意識形態,對主流文化的價值準則進行強化,并將其作為合法性的目的與根據,保證主流文化準則作為制度正當性的地位,以及判斷行為,并不斷向社會推廣價值準則,使其能夠充分滲透到社會文化中,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以法律來促進主流文化建設,將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進行轉變,將其變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規定,總體來講,以法律引導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發展。
在法律中,公民具有文化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除此之外,每一個合法公民都具有參與文化、創造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和發展文化的權利。將文化意識形態、思想教育進行深化,并使其立足于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上,將文化需求進行提升,使其能夠成為人們最基本的文化權益,打造公益性文化事業,通過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讓人民能夠保證最基本的文化權益,文化發展落實到人民群眾之中,所以,對文化管理制度進行規范,是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根本保障,同時也是以法律為依據的法律保障。
人類文化傳播的普遍規律是,各國文化不斷進行沖擊,又相互借鑒,吸收彼此,當前,因網絡的發展,文化傳播因互聯網的形式而加快,這對于傳統民族國家的認同卻是一種強烈的沖擊,在此種情況之下,只有在文化沖擊之中不斷吸收、不斷借鑒,便能夠從中形成自身的獨特優勢。文化借鑒是一種途徑,是一種不斷豐富自身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的有效途徑,而也正因為這種個性與共性的交融、借鑒,讓我國能夠認識到自身文化中存在的片面性,從而不斷豐富本民族的文化。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在歷史不斷的發展中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優勢,在當前經濟與科技不斷發展的前提之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需充分結合到經濟發展之中,結合到社會發展之中,在借助當前網絡優勢的前提之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從根本上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1]李曉娟,修玉瑜.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觀周刊,2012(26):71-72.
[2]高超.文化軟實力助推中國夢——國際文化競爭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創新策略[J].神州,2013(3):14.
[3]肖東發,張文彥,于文,等.借鑒國外出版創新經驗,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一)——英國出版創新與文化軟實力[J].編輯學刊,2012(2):6-11.
[4]劉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與提升[J].學術交流,2012(1):130-134.
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124-02
駱元軍(1976-),男,湖南常德人,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