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琴
近年來我國十月革命研究的前沿與熱點
李瑞琴
近年來,我國學界結合新的歷史實踐、尤其是蘇東劇變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狀況,重新審視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十月革命的歷史必然性;深刻闡釋了十月革命之于中國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影響,揭示了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一脈相承的本質聯系;深入研究了十月革命與俄國現代化進程及東歐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對十月革命的當代價值進行了重點和深入研探。這些研究都呈現出鮮明的歷史時代特點。
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2017年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十月革命的人類解放意義和世界意義、落后國家通過制度優越性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趕超意義,至今影響深遠,并已經被百年歷史所證明。我國學界對十月革命的研究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能夠不斷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挖掘、延伸十月革命的當代價值,豐富了列寧開創的十月革命道路理論。在十月革命90周年、100周年時,學界成果豐碩,重點批判了蘇聯解體后圍繞十月革命產生的錯誤觀點和思潮。研究形成了以下前沿和熱點問題。
“100年來,對十月革命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爭論從來就沒有止息過。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興盛之時,連法西斯希特勒也要把自己稱之謂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了,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便對十月革命進行誣蔑、造謠、攻擊。受此影響,對十月革命的誤解也會多起來。但歷史事實和科學真理不會因罵聲高低多寡而改變。”*李慎明.十月革命距離愈遠愈使人們認識其道路的正確[J].前線,2016(9):37.近年來,深刻闡明十月革命對人類歷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遠意義,是學者們重點關注的地方。
“十月革命偉大歷史意義的直接成果,就是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并對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1918—1923年在歐洲一些國家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風暴,出現了20世紀第一次世界社會主義高潮。十月革命不僅沖擊了帝國主義的中心,而且也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后方,促進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趙曜.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J].科學社會主義,2009(06):28.“盡管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的產物,帶有明顯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以及蘇聯的存在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姜琦.勇敢的嘗試偉大的實踐[J].科學社會主義,2007(4):11.“在十月革命進程中,列寧提出帝國主義論、社會主義一國首先勝利論、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理論、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和策略,把馬克思主義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各國新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推進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大發展。十月革命使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出現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政治制度國家長期并存的局面,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增強了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力量,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李景治.牢記十月革命的歷史貢獻——兼談實事求是地評價十月革命[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1):45.“十月革命深刻影響了早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裂變和戰后世界體系重組的走向,加速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殖民體系的瓦解,為20世紀的冷戰格局奠定了制度和意識形態基礎。”*余偉民.十月革命與20世紀——關于俄國十月革命世界歷史意義的再思考[J].探索與爭鳴,2008(1):58.因此,我們應當牢記十月革命的歷史貢獻。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并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于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以十月革命為起點,世界歷史進入到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新時代。“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個被壓迫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希望,鼓舞了他們爭取自由獨立的信心。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不是通過書本,而是通過十月革命的實踐,找到了觀察世界和掌握自己命運的思想武器。”*于沛.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不容否定[N].人民日報,2016-06-13(20).真理的光芒不能泯滅,十月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將永載史冊。
蘇聯解體后,馬克思主義的敵人攻擊十月革命有“原罪”,是與社會發展進程沒有必然聯系的“偶發事件”,是布爾什維克搞的“政變”等,試圖妖魔化列寧和十月革命。因而,駁斥所謂的“早產論”、“偶發事件”,闡明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界另一關注重點。
列寧深入考察了十月革命前俄國的國情,認為正是俄國無產階級的特殊性、俄國革命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得俄國具備了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必然性。“俄國是個介于文明國家和初次被這場戰爭最終卷入文明之列的整個東方各國即歐洲以外各國之間的國家,所以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當然符合世界發展的總的路線,但卻使俄國革命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列寧.論社會主義[M]//中央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8.俄國政治上的落后“使得群眾的革命攻擊力量異常強大”,“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獨特地結合了起來”。俄國有1905年革命的“總演習”,其地理條件比其他國家“更能長久地對抗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軍事優勢”*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4.。“并不是特殊的素質而只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得俄國無產階級在某一時期,可能是很短暫的時期內成為全世界革命無產階級的先鋒。”*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90.由此,列寧發出號召,“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列寧.論社會主義[M].中央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8-359.列寧根據新情況提出新觀點、得出新結論,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列寧主義階段,并指引俄國人民奪取了十月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從一種崇高的信仰、理想變成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
“十月革命的道路,從根本上說是全人類發展共同的光明大道。革命的發生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落后國家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是‘十月懷胎’后的‘一朝分娩’。所謂的‘早產論’否認其合理性,否認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落后國家可以搞社會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庸俗生產力論。十月革命的發生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否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庸俗理解。”*參見周維啟.十月革命“早產論”缺乏馬克思主義真精神[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7(1):121-122.無論是先奪取政權為物質文明建設創造前提,還是俄國已有的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發展成果,兩者都說明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合理的。
“否定十月革命的人還指責其打斷了二月革命后的民主進程、解散立憲會議、布爾什維克黨實行一黨統治、獨裁等。這是極大的扭曲。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所作為。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立即宣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等,徹底完成了二月革命沒有完成的任務。十月革命鞏固、發展了蘇維埃民主制——民主制新的、最高的形式,其優勢任何資產階級民主制都無法比擬。”*參見孫成木.對十月革命評價的一點認識[J].世界歷史,2008(2):126.
“十月革命的發生發展過程蘊含著豐富的內在辯證關系:在革命特征方面,它體現了世界革命同一性與俄國革命特殊性的統一;在革命進程方面,它體現了政治革命劇變性與社會發展漸進性的統一;在革命條件方面,它體現了社會矛盾發展必然性和歷史條件偶然性的統一。把握十月革命所蘊含的內在關系,對于正確認識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漸進性和曲折性、匡正西方學者對十月革命的歪曲以及指導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楊榮剛,俞良早.十月革命蘊含的辯證邏輯及其現實啟示——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J].理論探索,2017(3):96.
俄羅斯學者也呼吁,十月革命的歷史不能改寫。“俄羅斯的政治文獻常常把1917年的十月革命稱為‘政變’。而革命與政變的區別在于,革命是提出和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改變財產的形式,破壞舊的權力和統治體系。革命必須要有有利于革命發展的形勢,就是社會下層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樣生活,上層也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進行統治。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前,俄國正是形成了這樣的局勢。并且,在二月革命后仍然存在著有利于革命發展的形勢。顯然,把俄國十月革命稱為上層的政變是不正確的。同時,在當時的情勢下,改良的機會不大,力量的優勢在革命者一面。”*E·普里馬科夫班婕.十月革命的歷史是不能改寫的[J].俄羅斯研究,2011(3):78.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進入近代國際社會。此時,中國朝野并不認同西方以強權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模式。直至甲午戰爭后,中國的維新志士始認為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的歐美才是真正的文明國家。這種‘文明國家’論雖然啟動了中國全面學習西方現代化的歷程,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并沒有因此得以任何實質性的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十月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國際秩序,以強權為特征的軍國主義思潮受到世界輿論的抨擊和否定。中國的新知識階層從十月革命的成功中看到中國國內變革和國際關系變革的新途徑。隨后,反對帝國主義逐漸成為中國知識界對西方世界的主導認識。”*翁有為,陳旸.從“文明國家”論到“帝國主義國家”論——論一戰和十月革命后中國知識界對西方世界認知之轉變[J].史學集刊,2009(6):67.
“之所以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十月革命后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一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行不通,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三是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理論。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經過比較、爭論、甄別,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參見陳頻.十月革命后中國的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6):23.“十月革命后,俄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試驗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社會主義蘇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參照系迅速進入中國青年的視野,蘇維埃政權塑造迥異于帝國主義的全新國家形象,宣傳報道和文學作品營造‘鏡像蘇聯’。蘇聯對于平等社會的追求,教育的革命性變革,‘五年計劃’的成功,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圖景,這些‘蘇聯因素’為青年的信仰生成羼入全新的要素。‘蘇聯因素’促成青年革命信仰的轉向,訓練和造就職業的革命者。”*楊林香.20世紀20—30年代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中的“蘇聯因素”解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
“毛澤東在建構中國革命話語過程中,充分運用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借助十月革命,毛澤東詮釋中國革命的條件與性質,探求中國革命的道路,展示中國革命的前景,使中國革命贏得了民眾的理解、認同和支持。”*陳金龍.十月革命與毛澤東革命話語的建構[J].現代哲學,2012(3):4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承、發展了十月革命道路,并在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制度上實現了創新,對世界社會主義做出了杰出貢獻。中國創建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健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道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大力加強執政黨建設,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的制度化,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廣泛發揚人民民主。”*李景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繼承、發展和創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脈相承。“十月革命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創了蘇聯社會主義道路,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最終凝聚成為歷史的共識與時代的坐標。由此,它也實際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話語建構的鏡鑒,并化為中國共產黨解決現實難題、塑造政黨形象、協調黨際關系和消解虛無主義的政治功能表達。”*許沖.十月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的建構——基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重要文獻的考察[J].科學社會主義,2016(3):52.
“中國是十月革命結出的最好果實。以十月革命為起點,中國革命者了解和認識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中國革命開啟了新的方向。”*呂夢荻,李玉,顧煒.“十月革命的社會評價與爭鳴”專家座談會在滬舉辦[EB/OL].(2017-01-13)[2017-08-20].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ssn.cn/gd/gd_rwhd/xslt/201701/t20170113_3383171.shtml.
由于有十月革命的“原罪”之偽命題,關于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也有置疑之聲,學界對這一問題也做了充分研究和勘誤。
從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產生、發展、實踐的歷程看,“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解放的視角,揭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列寧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領導布爾什維克黨贏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制度。中國革命是在十月革命影響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的勝利。”*曹長盛.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勝利[J].科學社會主義,2007(4):31.“十月革命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更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踐創新。列寧在領導十月革命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概括了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性特征,分析了這些特征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了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創造性提出了社會主義在一國首先獲得勝利的論斷。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理想成為現實、使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朱炳元.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光輝典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3):101.
從十月革命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考察,“19世紀中葉,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社會主義運動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將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列寧主義階段。十月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方向,中國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繼續,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J].中國社會科學,2007(5):4.再現歷史的過程和脈絡,可以發現,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一脈相承。
用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關系,也是一個重要視角。“《資本論》在揭示資本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闡明了社會主義誕生的條件:資本積累生成社會主義誕生的物質條件,與資本積累相適應的勞動者的貧困積累生成社會主義誕生的主體條件;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達到頂點,資本主義的外殼就要炸毀,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但是,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必然會使資本突破地域限制,進行全球擴張,由此產生了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在空間上的分離——資本積累主要集中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貧困積累則主要集中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于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者并未因為成為受到‘死亡的威脅’的無產者而變成革命的主體,而同時支撐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持續的‘資本積累’的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勞動者的‘貧困積累’達到極點,由此導致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勞動者通過革命率先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因此,俄國十月革命并非如葛蘭西所說是‘反《資本論》的革命’,而是《資本論》思想在現實歷史進程中的邏輯展開。”*元晉秋.俄國十月革命是“反〈資本論〉的革命”嗎?——兼論資本的全球擴張與兩大積累的分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4):51.
關于十月革命與蘇維埃俄國現代化的進程及東歐社會主義的歷史意義,在蘇聯解體之后也遭到了質疑。我國學者也進行了關注和闡述,充分說明了歷史選擇的客觀必然性。
“20世紀初俄國社會發展要求盡快改變落后狀態,融入世界現代化潮流,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社會生產關系做相應改變。沙皇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資產階級也無法解決尖銳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民族矛盾。布爾什維克黨順乎形勢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成功,是俄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合乎邏輯的結果,并為俄羅斯通向社會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工業化、農業集體化使俄國一舉成為世界工業強國;‘文化革命’的開展使蘇聯在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普遍就業、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以及實際上的免費住宅、休假制度及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確切證明了蘇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巨大成就。當然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積淀的一些如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等弊端,也是值得認真汲取的教訓。”*吳恩遠.十月革命與俄國現代化進程——兼評當前十月革命研究中的爭論[J].歷史研究,2007(5):22.
“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打退帝國主義和國內反革命圍剿,蘇維埃國家得以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中生存下來,成長壯大,用十幾年的時間走過資本主義要用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之路,建設了比較齊全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并取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全世界的敬佩和尊重。”*李燕.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列寧和十月革命[J].紅旗文稿,2016(9):17.
“東歐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延續,但東歐社會主義自始至終是在‘民族道路’和‘蘇聯模式’的選擇與摩擦中前進的。蘇東社會主義事業遇到了挫折不是社會主義本身的過錯,更不能歸罪于十月革命。在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創新社會主義理論,實踐十月革命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牢記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對十月革命這樣的歷史性事件,需要作出客觀而又明智的評價。”*馬細譜.十月革命和東歐社會主義道路[J].世界歷史,2007(5):12.
值此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認真總結十月革命的經驗,結合汲取蘇聯亡黨亡國的教訓,對于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李慎明.十月革命距離愈遠愈使人們認識其道路的正確[J].前線,2016(9)41.這也是十月革命歷久彌新的當代價值。
“近代以來東西方兩大標志性歷史事件,即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20世紀初葉的俄國革命,兩者分別代表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方式在西方大國確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方式在東方大國興起。廣義上看,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化全球化第二次高潮中世界矛盾沖突在落后的東方大國聚焦爆發的產物,是以俄國革命為序幕、具有雙重性質的東方社會革命。十月革命勝利使俄國進入一個快速崛起的‘蘇聯時代’,躋身于世界大國俱樂部;使中國走上民族獨立與振興的東方大國和平崛起之路;掀起了落后國家民族解放與獨立發展的歷史潮流,改變了舊的世界格局;促使西方發達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改革,走向社會穩定與新發展。總之,十月革命開辟了東方大國崛起的新道路和全球化的新時代,東方大國開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推動世界現代化全球化健康而可持續發展的制度變革創新力量。”*蘇戎安.十月革命:東方大國崛起的序幕[J].社會科學研究,2008(6):76.
十月革命給予了我們以許多啟示:“社會主義必須首先和著重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社會主義必須進行模式創新,走出自己的特色;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各種能力;社會主義必須是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有機統一,走向人類大同。在中國,包括民主社會主義在內的任何‘模式’都不能取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自己探索出的符合自己特點的真正成功之路。”*秦正為.十月革命的當代審視——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5.
“十月革命表現出來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實際相結合,勇于為自身的解放和全人類解放而斗爭的精神,鼓舞了世界所有被壓迫民族與人民進行民族解放斗爭。歷史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出現了新變化,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社會主義還沒有取得完全勝利。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在十月革命的精神指引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才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中國現在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繼承與發揚十月革命精神,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參見陳慧.論十月革命精神的當代意義[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2(1):26.
“十月革命除了具有無產階級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使自身獲得翻身解放的目的外,還具有消除帝國主義戰爭、謀求世界和平的目的。這兩重目的是相輔相成的。蘇維埃俄國為謀求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開辟了世界和平的新局面,把世界和平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李愛華.論十月革命的世界和平意蘊[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2):37.當今世界的主要歷史任務和發展趨勢仍然是維護世界和平、消除發展差距,從這個角度來看,十月革命的當代意義和價值,仍舊突出而鮮明。
十月革命還產生了另外兩個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重要后果。“其一是帶來了兩次世界大戰后的非殖民化過程以及蘇聯工業化模式的推廣;其二是促使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制度層面做出深刻調整,出現‘二戰’后的福利國家。世界范圍內產生的這兩大歷史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十月革命直接或間接推動的。全面客觀地評價十月革命和蘇聯經驗,應該包括對上述兩個歷史巨變的考察和評估。”*參見童小溪.“十月革命”的重要遺產:世界非殖民化和西方福利國家化[J].思想戰線,2011(4):82.
現今談論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義,“需要理清三方面問題:一是實事求是地評價十月革命道路的第一個結晶——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二是實事求是地分析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原因;三是實事求是地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十月革命道路的關系。”*周新城.為什么要紀念十月革命[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4):52.
綜上可見,近年來我國對于十月革命的研究呈現出鮮明的歷史時代特點。我國學者勇敢地擔負起蘇東劇變后捍衛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歷史使命,通過批判歪曲和妖魔化列寧及十月革命的行徑,闡明十月革命對于人類歷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遠歷史意義,厘清十月革命與人類進步、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關系,并注重在新的歷史語境中重新審視十月革命,不斷挖掘十月革命的當代意義和價值,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十月革命道路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十月革命一脈相承的必然聯系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性、實踐性、真理性、科學性、創新性、開放性和時代性。一言以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前行,就是對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最好紀念。
(編輯:孫國偉)
李瑞琴: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