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麗群
陳嘉庚傾資辦學的歷史見證及對高職教育的啟示
——以集美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文/葉麗群
陳嘉庚先生是近代中國名聞中外的愛國華僑領袖。他在經濟、政治、教育和社會活動等方面的歷史事跡被人們廣為傳頌。毛澤東主席稱贊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今天人們談到“嘉庚精神”,主要可以概括為他在經商上的誠實守信,經營有方;在政治上的愛國救亡,為國紓難;在教育上的傾資辦學,弦歌不輟。他一生所做的貢獻,對中國近代社會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都造成了深遠、積極的影響。中外許多著作中已有論述。本文僅以集美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歷程為例,闡述先生傾資辦學、弦歌不輟的歷史見證及對現代高職教育的啟示。
1894年10月21日,陳嘉庚先生誕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鄭成功曾將此地作為操練水兵的駐地。雄風余烈,先生從小耳濡目染,孕育了他的愛國愛鄉思想。幼年參加農漁業生產勞動,養成勤勞儉樸習慣。十七歲,奉父命去新加坡在自家米店學商,雖身羈異邦,卻心懷鄉國。在數十年奔走海外含辛茹苦的生活里,一方面有感于歐美各國的強盛富裕和中國衰落貧窮的鮮明對比,先生“熱誠內向,思欲盡國民一份子之天職”。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绷硪环矫?,他希望先竭盡自己的力量創辦學校,到時可引起國人之同情心,各能盡其力量來創辦學校,將來教育便易于普及,同時造就有道德與知識兼備的人才,出來擔負國家及社會的責任,將來國家就能慢慢富強起來,也就不至再受別人欺侮。因此,1912年秋,先生回國,翌年2月即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校。此后陸續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設有圖書館、體育館、醫院等公用機構,統稱集美學校。這是他在我國教育辦學的初衷與開端。
(一)集美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由來、發展歷程與現狀
先生在《南僑回憶錄》中說明了他為何創辦水產航海學校的原因——“余以本省海岸線長,漁利航業關系非鮮,故擬辦水產及航海學校?!睂W校于1920年2月初次創辦,始稱集美學校水產科。1924年1月改稱為集美學校水產部。1925年1月增設航海,改水產部為水產航海部。1927年3月改部為校,定名私立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1935年2月改校名為私立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1958年3月,在先生的要求下,上級批準水產航海分校,我校定名為私立集美水產學校,歸國家水產部主管。1960年4月,學校命名為“福建省集美水產學校”。2003年2月,學校從中專升格為高職大專,命校名為“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3月,學院經批準,加掛校名“集美海洋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學院獲批福建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
(二)嘉庚先生創辦我校的歷史見證
1.先助教師,后辦學校。學校雖創辦于1920年初,但早在1918年,先生已有想法,卻苦于當時沒有教師,便致函上海吳淞水產學校,希望能幫忙找一二位教師,得到的回復是國內無水產教師可聘,若先生同意,可先資助經費給當時該校的兩位閩籍高才畢業生到日本去學習,兩年后學成可來擔任教師。先生欣然同意,兩年后,即1920年,學校才得以初次開課。先生在1924和1925年,分別資助我校首屆、二屆畢業學生到日本學習,以回校任教,加強師資力量。由此可見,先生辦學,從師資質量抓起,有堅定的辦好水產教育的決心。
2.不吝經費,重視實踐。1924年1月學校改稱為集美學校水產部。同年6月,為了滿足學生出海實習的需要,校主陳嘉庚先生向德國購買全副機器,由學校自行設計,同時雇請船匠在集美建成一艘37噸的實習船,稱“集美一號”,耗資三萬元。隨即,1925年1月增設航海學科,改水產部為水產航海部。到了1926年,先生念及航海專業的畢業學生恐乏出路,又特向法國購買一艘鐵殼拖網漁輪,載重274噸,此船系中國第一艘鐵殼漁輪,也是當時最大的拖網漁輪。定名“集美二號”。先生在集美學校開學式上說:“須知我辦學校,非積存巨金,寄存銀行,一切經費,皆待經營。”先生無私辦學,并非經費充裕,而是事事從學生角度出發,凡有利學生,不吝經費,重視學生生產實踐,以為社會培養實用人才為目的。
3.創新改革,重視管理。1927年3月水產航海部改部為校,定名私立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先生對學校制度進行改革創新,原來的校長改任校董,代表先生監督學校的一切事宜。學校的重要事件均由校董召集各校公共機關負責人聯席會議后再做決定。事實上,從1934年起,受到南洋實業收盤的影響,經濟已是萬難,學校裁員,規模縮小,校董主席更迭,校董會領導力量薄弱。1935年始,先生打算徹底改組校董會,整頓集美學校。面對當時舉步維艱的局面,在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方面,先生依然毫不松懈。
4.戰火紛飛,弦歌不輟。1937年12月因抗日戰爭,廈門淪陷。學校遷往安溪縣官橋張鄉曾郁小學(現官橋中學)續辦。1938年1月集美各校統一遷入安溪縣城文廟辦學,改稱集美聯合中學水產航海科。1939年2月聯合中學學生數增加,校舍不足,且時局緊張,水產航海、商業、農林三科脫離聯合中學,遷往大田縣城關辦學,成立私立集美職業學校,我校稱水產科。同年9月,敵機炸毀職校大田文廟部分宿舍,隨即又遷往城外玉田辦學。抗戰時期,學校辦學異常艱難,但先生與全體師生同舟共濟,戰勝各種困難,直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學校才由安溪遷回集美辦學。
5.費盡苦心,籌資修校。1949年,國民黨派兵用飛機濫炸集美學校,校舍損失嚴重,我校暫遷集美后溪鄉下店墟上課,極大地增加了先生籌集辦學經費的困難。然而先生無懼艱難,費盡苦心,奔走呼號,向海外親友籌集資金,修復學校。我校得以于1950年再度遷回集美原址開學。1946年先生寫給陳村牧的信中說道:“余自民國廿三公司被迫收盤后,無存一粒恒產,難有小州府數小膠廠,資本短絀,舊伴合作,又逢市景欠佳,七、八間每年入息僅數萬元而已……?!倍黝悓W校費用龐大,均系靠賣膠園、借債以解決,而借債又加速了企業的危機,實屬“毀家興學”。先生在《南僑回憶錄》中說,“有人勸余停止校費以維持營業,余不忍放棄義務,毅力支持。”先生辦學百折不撓,感天動地。
先生萌發興辦教育的年代正處于內憂外患的舊社會,是中國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型時期,先生既熏陶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又受到西方現代文化教育的沖擊,在長期的辦學實踐和多年的對教育問題的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刻的教育理念。
(一)高職專業設置既要高瞻遠矚又要結合實際
一百年前,先生看到我省海岸線長,苦于水產、航海事業落后的局面,創辦了水產航海學校,因而我校也成了我國最早培育水產航海人才的搖籃之一。一百年后的今天,福建省正在大力倡導建設海洋強省,可以說先生當年的高瞻遠矚為今天福建發展海洋強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于高職教育的管理者來說,在現代高職人才培養的道路上,要有遠見卓識的預見力,一切要從學校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腳踏實地。牢記高職教育的目標,既要辦出傳統、老牌專業的特色和品牌,又要以當地區域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以科學的人才需求預測為基礎,本著立足需要、確保質量的原則,優先發展面向市場、面向一線的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專業,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二)高職教育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先生認為學校能否辦出成績,“第一當問教師有人否”。先生在學生畢業后送去日本留學,就是為了加強學校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是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點所在。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既有對學歷、學位及工作實踐的硬性要求,又要有面對特殊人才“不拘一格”的相關制度。同時,積極為現有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所需的經費、平臺和條件,積極加強學校與相關企事業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相關制度支持教師參加專業實踐,不斷提高教師的應用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重視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行家能手充實教師隊伍。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培養培訓,實施政策引導,加強規范管理,構建長效機制,努力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深厚的專業理論、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良好的育人能力、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應用型師資隊伍。
(三)高職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先生曾說:“教授知識技能,以能致實用?!睘榱藢W生能學以致用,不惜花重金購買先進的實習船只供實訓使用。如此,我校創辦初期培養的學生兼具較強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為當時社會培養了非常多優秀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在學生生產實習、畢業實習中的實踐環節中給予相當的比重,不斷加大實習、實訓硬件設施的費用投入,利用產學研合作關系,大力拓展可以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企業。同時,應積極借助政府的力量。例如,學生要提高動手能力,要實習,是要有企業能接收的,這就需要政府在法律法規方面給予支持,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讓企業愿意接收大學生實習,真正做到“工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掌握行業實情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
(作者單位: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