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地理學視角的中國文化產業研究述評

2017-03-11 16:02:10韓增林趙東霞
關鍵詞:文化研究發展

張 麗, 韓增林, 王 利, 趙東霞

(1.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2.遼寧師范大學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 3.遼寧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基于地理學視角的中國文化產業研究述評

張 麗1, 韓增林2, 王 利3, 趙東霞1

(1.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2.遼寧師范大學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
3.遼寧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經濟社會轉型和城市文化空間重構的特殊時期,思考地理學視角下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豐富與拓展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回顧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梳理出國內地理學視角下文化產業研究的主要議題:即文化產業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及動力機制、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文化產業與城市的關系、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及文化設施與文化空間構建,并對其研究進展進行評述,以期為未來地理學視角下深入思考推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建議.

文化產業;地理學;空間集聚;城市;述評

我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使文化產業的研究成了一門“顯學”.自20世紀90年代始,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藝術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學者對其開展了大量研究.其中,對文化產業持續關注且成果豐碩的主要是2個綜合性學科,經濟學與管理學.經濟學主要是基于經濟學統計和調研數據,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進行統計描述:運用定量分析進行模擬預測,側重于國家和區域層面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則主要從發展模式角度,對如何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探討,主要有政府主導和市場推進2種模式.

經濟學與管理學主要從非空間視角來探討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推進策略.與此不同,地理學強調從現象與空間環境的互動關系入手,運用多尺度、區域性、綜合性的視角來進行研究,文化產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區域中分布和展開的,空間視角下文化產業演化的機理和模式也是多樣和復雜的.目前,經濟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及城市地理學與區域發展規劃等學科均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對文化產業有所涉略,并形成了以“空間”為主,解釋文化產業空間分布規律的主要研究內容.具體來說,國內地理學視角下文化產業研究主要有6個研究議題,即文化產業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及動力機制、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文化產業與城市的互動發展、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及文化設施與文化空間研究.但總體來說,文化產業是地理學研究的邊緣領域,現有成果的研究視角較窄,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有限.

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經濟社會轉型和城市文化空間重構的特殊時期,思考地理學視角下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豐富與拓展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以地理學核心期刊為主要來源,對我國地理學視角下文化產業的研究議題進行評述,并對未來地理學視角下文化產業的研究提出展望.

1 文化產業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

1.1 區域發展與區域差異

區域發展與差異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視角,亦是空間理解的核心組成部分.由于各地區在歷史文化、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等方面顯著差異,中國文化產業各區域的發展水平也相距甚遠.對這一現象,早有學者研究指出,我國文化產業處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且呈現空間不均衡現狀[1].可以說,區域差異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最為顯著的空間特征.

具體來說,區域差異特征主要表現為不同空間尺度上文化產業發展進程和水平的差異性.相關研究較為豐富,主要是利用不同的數據,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對文化產業的區域分異進行識別和類型區化,并提出相關的發展政策建議.滕堂偉等[2]用2000年和2009年省際截面數據,基于中國文化區劃的角度,對全國31個省市區文化產業發展差異進行度量.文嫮等[3]采用全局Moran指數和局部Moran散點圖對中國省域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空間分析.顧江等[1]使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中國31省市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指出東部地區就業增長率高于中西部地區,且四大直轄市擁有更高的從業人員集聚.

目前,區域差異的發展主要討論省級或8大區區域差異,此外少量研究還向市域尺度推進.

1.2 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

造成中國文化產業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綜合性的.袁海[4]認為傳統經濟地理分析視閾中的要素稟賦、集聚經濟與產業政策均能解釋文化產業的區域差異.滕堂偉等[2]指出與文化產業密切相關的 “區域文化特質差異”是造成產業發展差異的一大因素.此外,文嫮等[3]認為技術因素最重要;其次是寬容和人才因素;而基礎設施和政府政策這2個因素的影響力并不太顯著.孟召宜等[5]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影響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包括基礎設施、創新創業、政策環境、經濟推動以及文化資源、文化需求等多因素.近年來,隨著數據采集和時空分析技術的發展,學者們開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動態分析研究.大量研究指出,形成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因素,在不同時間段存在明顯差別.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發展初期的政府影響效應明顯[5],文化事業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高鐵建設等)和人力資本、科技因素、旅游業等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主要因素,而后期的市場影響效應顯著,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和文化資源則成為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從是否能吸引產業從業人員的角度進行分析,顧江等[1]認為地區生活質量、開放度、人口密度和區位條件是影響中國文化產業差異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受到歷史條件、區位條件、資源稟賦、文化差異等多方面的影響,而且受到發展階段的影響.地理學者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影響因素,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與路徑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2 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形成及動力機制

2.1 空間集聚的形成

對特定位置的文化生產特殊形式的空間組織進行研究是許多地理學者比較關注的課題.其中,最為重要并被證實的空間模式就是結塊和空間集中[6].文化產業集聚、集群和園區現象同樣是地理學者研究文化產業最為關注的議題.

受產業集聚傳統研究思路的影響,按照產業空間組織的形式表現看,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未達到集聚成片的階段,而多數學者則持相反意見.戴鈺[7]利用區位熵對湖南省文化產業集聚程度進行了測度,結果顯示,2004—2009年湖南省文化產業集聚已初步形成.由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區域的不均衡性,使學者們對文化產業集聚的動態過程比較關注:即是否已經形成集聚以及推動集聚的動力機制有哪些?

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水平的測量與描述成為地理學者們關注的一個內容,周曉唯[8]使用2000—2009 年文化產業的產值數據,得出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省區聚集,并且集聚度在不斷上升的結論.蔣萍等[9]指出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已具有顯著的區域集聚特征.此外,從具體細分行業角度來看,我國廣播電影電視制作、藝術表演、文化娛樂這3個行業的集聚程度較高.

集群是集聚的更高形態,Florida[10]定義文化產業集群是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建立起來,可以產生孵化和輻射效應的文化企業群落.我國文化產業是否已經形成集群,目前,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但仍有學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張薔[11]認為,從國家層面看,文化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首都、川陜、中部、滇海六大文化產業集群.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基于細分行業做了討論.錢紫華等[12]、李蕾蕾等[13]研究了深圳的城市油畫、廣告業集群分布模式.此外,李學鑫通過對河南省民權縣王公莊繪畫產業集群的案例分析,指出農區也可以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并指出影響其形成演化的主導因素,主要是由血緣、親緣、地緣、業緣等關系構成的社會資本[14].

2.2 空間集聚的動力機制

目前,我國地理學者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動力機制的研究,主要依據傳統經濟地理學和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結合文化產業特性展開研究.一般選取自然地理條件、文化資源稟賦、經濟狀況、人力資本及政府干預程度[1]等指標進行分析.戴鈺[7]認為湖南省文化產業集聚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稟賦、市場需求、關聯產業和政府支持.而蔣萍[9]則認為運輸條件和經濟狀況對中國文化產業集聚的形成具有關鍵性作用,產業政策對中國文化產業集聚的影響作用逐漸降低.由于文化產業集聚水平的高低不同,對文化產業集聚動力機制研究的結論也不盡相同.

西方以Scott為代表的觀點認為文化經濟中的企業間交往和地方勞動力市場的形成過程,促使了生產制度和地理環境的聚合,經常出現高回報效應反過來促進了聚合的趨勢[15]. 由此在文化產業集聚過程中,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同時更重要的是人才要素,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促進了文化經濟的繁榮.因此衍生出了“創意階層”“創意流動”以及“結網與創意集群”等概念.目前,西方認同度較高的觀點是創意階層是文化產業形成集聚的關鍵[16].基于西方學者的理論框架,我國一些地理學者也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張純等[17]以北京南銅鼓巷為例,認為是否能吸引具有創意潛質的人才,進而促進創意活動更密集地發生才是文化產業集聚的關鍵.褚勁風[18]指出,上海蘇州河沿岸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逐步形成頗有影響的文化產業集聚帶.其經歷了形態模仿、業態選擇到生態營造的發展階段,而每個階段的主導機制不同.

總體而言,我國地理學者們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動力機制的研究主要采用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側重從宏觀層面對文化經濟發展進行空間集聚的描述和分析.對文化產業發展來說,一些影響“文化”范疇的變量可能無法測度到,總體來說目前對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的成因研究還停留在因素羅列階段[19],解釋力度有待加強,更深層次的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驅動影響因素還有待探究.

2.3 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研究

集聚是文化產業起步階段的普遍發展模式[20],在政府主導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理念下,很多地方政府都將產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自2000年伊始,我國各地陸續興起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的熱潮.據統計,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園區已達2000余家.縱觀我國學者對文化產業園的研究,大體圍繞園區概念界定、園區特征表現、園區類型劃分、空間布局、運行模式、政府功能、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其中,地理學者多關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區位選址、空間布局等問題.如王偉年和張平宇[21]指出文化產業園區主要在城市分布,最佳區位選址應重點考慮文化底蘊深厚、比鄰科研機構密集、藝術氛圍活躍和生活設施便利的區域.俞孔堅等[22]以北京大環文化產業園的預景規劃為例,對不確定目標的多解規劃進行了研究.趙淑玲[23]對鄭州信息創意產業園區進行研究,主要探討了文化產業園規劃的理論基礎.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實際上是一個多目標規劃,涉及總體布局、區位選擇、核心業態選擇、資源配置等多方面評估.但是由于快速發展的現實和統計資料的限制,目前,對園區問題進行定量研究的文獻較少,多為定性研究.

文化產業的結塊是更高的創造和革新速率的催化劑,可是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更多時候被地方政府作為營銷城市和吸引可流動投資資本的提升策略,忽視了培育產業集聚產生的內在機理[24].因而造成了我國文化產業園區過熱、重復建設、缺乏內涵等問題.褚勁風[25]指出文化產業集聚應是在文化積淀、人群互動、生產組織變化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形成的,而不是預先規劃出來的.

實踐中究竟該如何促進園區的繁榮、發展,政府有時并無清晰的思路,仍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對此,我國地理學者沒有發出自己應有的聲音,真正對文化產業園區實踐指導和理論創新層面的成果相對較少.

3 文化產業與城市的互動發展

3.1 文化創意城市評價

城市可以促進文化產業集中,獲取集聚經濟.而一個城市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又與其是否具有“創意”環境,能否吸引“創意”人才密切相關.由此引發了對創意城市研究的熱潮.西方學者Florida[10]提出的創意資本理論最為引人注目,其理論核心觀點為創意指數越高越能吸引創意人才,文化經濟越能發展.

我國文化產業及城市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地理學者對相關研究的展開.王志成等[26]指出創意經營環境和創意資本基礎是城市發展文化產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呂慶華和蘆紅[27]運用面板結構方程方法,對創意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設計和實證研究.林存文和呂慶華[28]進一步提出由創意資源指數、城市便利指數、城市寬容指數和城市政府支持指數組成的評價模型.除卻定量的指標構建外,黃陽和呂慶華[29]從微觀的視角切入,認為應從豐富公共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社會影響力,重視細節,更開放更具寬容性以及充分發揮應有的經濟服務作用等3個方面來進行創意城市的構建.

城市的發展動力隨著發展階段的轉換,其核心驅動要素也在進行轉變,大體來說,會從物質性要素向文化科技及創意要素進行轉變.隨著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必將推動我國城市與文化產業研究的深入展開.目前,現有研究對城市如何進行文化定位、如何發展文化產業以及城市與文化產業如何協調發展等方面的解析仍然不夠深入.

3.2 城市文化企業微觀區位與產業布局

產業集聚強調同一產業內各企業的集聚.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地理學者們由中觀的產業集聚描述轉向微觀的企業集聚的研究,開始關注文化企業在城市和區域空間中的區位分布與變動問題.文化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地理學者最為關心的就是文化企業在哪些城市或區域集聚,在城市內部哪些地方集聚.

周尚意等[30]指出北京文化企業更多地分布在城區北部,且產業內各行業的集聚中心各不相同.馬仁峰[31]認為上海文化企業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區,具有顯著的趨大都市中心特性,但同時又偏離上海的大都市中央商務區,形成其自身的空間特征.褚勁風[18]指出蘇州河沿岸的老倉庫、老廠房被藝術家等創意人員率先進入,進而這些舊工業建筑空間形成了文化企業集聚區.

就研究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因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高而較早受到關注.近年來,西安、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文化產業方面也取得驕人成績,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同時,隨著數據采集和時空分析技術的發展,學者們可以對文化企業在一個城市內部集聚的時空格局演變進行研究.如姚磊[32]基于南京市細分類型企業數據、楊槿等[33]基于蘇州老城區企業信息點、薛東前等[34-37]通過西安市相關娛樂企業點信息,分析了各個城市內文化企業空間演化過程.此外,劉振鋒等[38]以西安市為例,利用繞城高速內文化企業空間點數據,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尺度效應.

中國城市文化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已成為大城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將深刻影響城市經濟轉型和空間重構過程.總體來說,國內對文化企業微觀區位及政府作用的研究稍顯薄弱.文化產業各個細分行業在城市中是如何集聚和分布的,政府將如何更加科學地對文化企業在城市中的布局優化進行引導,這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4 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中國文化產業經過了以政策推動為主的大規模建設產業園區或集聚區的階段后,進入了以商業、技術和創意為主的協同融合發展階段,其中,文化、科技、資本的要素作用凸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在這個階段中,文化產業以其核心的內容要素延伸至制造、數字、農業、旅游等眾多產業的發展中.

地理學者比較關注的是關于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39].初期學者較關注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融合發展的機理模式等,多為定性研究.程曉麗和祝亞雯[40]對安徽省、袁俊[41]對深圳市、張俊英[42]對青海市文旅互動模式做了探討.近年來,對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多采用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侯兵和周小倩[43]對長江三角洲地區16個城市的融合發展情況進行測度,指出兩類產業耦合協調度及融合度低是普遍現象.翁鋼民等[44]、李凌雁[45]等對全國31個省市區耦合度進行測量,結果顯示,總體發展耦和協調度程度偏低,但東部地區融合發展較快,新興業態豐富,而西部地區則缺乏技術與人才,缺乏創新.

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剛剛起步,地理相關研究尚未深入開展.尤其是隨著特色小鎮的大規模建設,各類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層出不窮,理論的解釋和創新嚴重滯后于實踐的需求.

5 文化設施的布局與文化空間的構建

5.1 文化設施空間布局的評估

文化設施是向消費群體提供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其空間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文化消費行為的選擇,進而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 此議題中地理學者研究的重點就是如何進行文化設施空間布局的評估及配置的優化.現有文獻主要聚焦于電影院、書店、網吧、KTV等文化設施.王安然[46]對北京市電影院的空間分布和街道供給能力情況做了分析,伍鐘潔[47]等對城市KTV娛樂休閑場所空間分布及擴散規律進行了研究.此外,隨著互聯網、大眾傳媒等新因素催生出來的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等導致的文化消費方式改變以及對文化設施需求點的變化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劉代云和安蕓睿[48]分析了網絡社會下居民行為的變化,并以此提出了網絡社會下書店的空間布局策略.

目前,地理學界對文化設施空間布局的研究并不少見,但是研究視角相對較窄,研究對象多聚焦于傳統文化產業設施的空間布局,酒吧、戲院、藝術走廊等新興文化產業設施的研究較少.此外,從行為地理學角度對居民文化消費行為進行分析,并進而對各類文化設施空間布局需求進行研究的尚不多見.

5.2 文化空間的構建

文化空間最初特指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所,地理學者指文化區,是某類相似文化現象、特征與生活方式的地區.西方學者Mizzau等曾對文化區進行研究,提出了地方代表性的景觀是區域文化產業增長的源頭的觀點.

隨著文化經濟的迅速崛起,空間日漸“文化經濟化”[49],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商業、旅游業等多種業態、需求進行融合發展,促使文化空間的內涵也逐漸泛化,各類文化設施、文化場所或區域(文化產業園或集群、祠堂廟宇、古城等)等均成為文化空間[50]的主體.而現代博物館、文娛/文創中心、藝術家集聚地等一批新的文化空間的相繼涌現,這很好地揭示了文化藝術空間與商業連袂發展背后強有力的驅動機制.文化空間具有意義再生產的功能,文化空間的類型、空間內文化資源配置、文化空間的聚合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文化產業的規模和競爭力.高紅巖[51]對電影旅游聚群的文化空間進行研究,認為文化空間超越了地理空間和產業空間的限制,是促進電影旅游集群融合發展的重要維度.

雖然文化地理學對文化空間的論述頗豐,但基于文化產業發展視角有意識地規劃和構建文化空間的研究仍比較少.如何合理地構建文化空間,最大程度促進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旅游等多種業態、需求進行融合發展是我們未來關注的重點.

6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地理學文化產業的研究議題主要集中在文化產業發展區域空間差異、空間集聚驅動因素和城市與文化產業關系等少數方向,其他研究議題的成果相對較少.研究主要有如下特點:

第一,在研究中比較倚重統計分析和傳統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客觀上形成了以經濟地理學者為主要研究群體的特點.立足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初期追求規模發展、注重園區建設、關注GDP貢獻等階段特征[52],地理學者較多關注的是產業發展的經濟屬性,而對文化要素的解讀并不深入.如何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活動空間格局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的深化研究.總之,現有研究視角較窄,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等其他地理學分支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視角不足.

第二,研究偏向文化產業的宏觀研究,對產業中、微觀層面的研究不足。對比西方文化產業的研究來看,西方地理學者多以電影、音樂、廣播電視[53]等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側重對文化產業生產過程、發行、消費等環節進行探討。我國地理學者則以宏觀的產業空間布局研究為主,基于具體分類產業的研究較少。同時對產業發展的中、微觀層面研究不足。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進入提效增質的換擋期,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生產、消費環節健康有序的發展,加強對文化經濟空間規律的人文和制度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基于文化產業主體培育和文化企業運行的微觀研究亦應成為地理學者關注的重要內容。

第三,研究內容以傳統文化產業為主,理論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文化產業內涵及分類在國內外都是存在較大爭議的實踐和理論領域.加之我國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均衡性,地理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多基于統計數據來源的可獲得性,選擇較為“窄化”[52]的研究內容,即以應用為主,強調概念和分類的可操作行.這種應用型研究必然帶來了理論視野的窄化,導致面臨實踐快速發展時,理論研究卻無法深入的困境.從全球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來看,以高新技術、數字內容為代表的、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新興文化產業是發展趨勢,但是目前來看,地理學領域對其研究仍尚未展開.總之,地理學視角下文化產業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實用性特征,但現有研究成果對產業發展的指導意義依然有限,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亟須開展.

結合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實際,地理學家們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發揮地理學 “地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通過空間視角綜合考慮經濟、文化、制度等多個緯度的問題.在加強地理學計量與模擬研究的同時,更應加強文化經濟空間規律的人文和制度研究,將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相結合,從思維方法、工具表達和問題解決方案凸顯地理學研究經濟現象和文化現象的優勢,真正將文化和經濟以及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顧江,吳建軍,胡慧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成因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J].經濟地理,2013,33(7):89-114.

[2] 滕堂偉,翁玲玲,韋素瓊.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4,34(7):97-102.

[3] 文嫮,胡兵.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2):101-107.

[4] 袁海.中國文化產業區域差異的空間計量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26(2):65-72.

[5] 孟召宜,渠愛雪,仇方道,等.江蘇文化產業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科學,2016,36(12):1850-1859.

[6] POWER D, HALLENCREUTZ D. Profiting from creativity? The music industry in Stockholm, Sweden and Kingston, Jamaic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02,34(10):1833-1854.

[7] 戴鈺.湖南省文化產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4):114-119.

[8] 周曉唯.我國文化產業空間聚集現象及分布特征研究[J].東岳論叢,2013,34(7):126-132.

[9] “中國文化產業集聚效應的動態研究”課題組,蔣萍.我國文化產業集聚效應研究[J].調研世界,2015(11):14-18.

[10] FLORID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1] 張薔.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布局及發展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8):1227-1236.

[12] 錢紫華,閆小培,王愛民.城市文化產業集聚體:深圳大芬油畫[J].熱帶地理,2006,26(3):269-274.

[13] 李蕾蕾,張曉東,胡靈玲.城市廣告業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為例[J].地理學報,2005,60(2):257-265.

[14] 李學鑫.中國農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演化機理——以民權縣王公莊繪畫產業集群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8):1011-1017.

[15] SCOTT A J.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29(4):461-490.

[16] 馬仁鋒,梁賢軍,姜炎鵬.西方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學術群體與熱點演進[J].世界地理研究, 2015,24(2):96-104.

[17] 張純,王敬甯,陳平.地方創意環境和實體空間對城市文化創意活動的影響——以北京市南鑼鼓巷為例[J]. 地理研究,2008,27(2):439-448.

[18] 褚勁風.上海蘇州河沿岸創意活動的地理空間及其集聚研究[J].經濟地理,2015,31(5):1674-1679.

[19] 趙繼敏,劉衛東.文化創意產業的地理學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4):503-510.

[20] 王慧敏.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的3.0理論模型與能級提升——以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為例[J].社會科學,2012(7):31-39.

[21] 王偉年,張平宇.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87(1):110-114.

[22] 俞孔堅,周年興,李迪華.不確定目標的多解規劃研究——以北京大環文化產業園的預景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04(3):57-61.

[23] 趙淑玲.城市開發區產業集聚發展研究[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 2010,19(1):73-76.

[24] 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4-9.

[25] 褚勁風.上海創意產業空間集聚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2):170-174.

[26] 王志成,謝佩洪,陳繼祥.城市發展創意產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233(8):49-57.

[27] 呂慶華,蘆紅.創意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與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9):1476-1482.

[28] 林存文,呂慶華.中國創意城市發展水平CATG評價模型及其實證[J].經濟地理,2016,36(3):48-56.

[29] 黃陽,呂慶華.西方城市公共空間發展對我國創意城市營造的啟示[J].經濟地理,2016,31(3):1283-1288.

[30] 周尚意,姜苗苗,吳莉萍.北京城區文化產業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98(6):127-133.

[31] 馬仁鋒.大都市創意空間識別研究——基于上海市創意企業分析視角[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8):1013-1023.

[32] 姚磊.基于細分類型的南京市創意產業空間演化特征與差異[J].人文地理,2013,29(5):42-48.

[33] 楊槿,陳雯,袁豐.蘇州老城區文化產業空間格局演化及其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15,35(12):1551-1559.

[34] 薛東前,黃晶,馬蓓蓓,等.西安市文化娛樂業的空間格局及熱點區模式研究[J].地理學報,2014,69(4):541-552.

[35] 薛東前,郭瑞斌,才超,等.西安市文化藝術產業時空格局與布局模式演化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2):77-82.

[36] 薛東前,劉虹,馬蓓蓓.西安市文化產業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科學,2011,31(7):775-780.

[37] 薛東前,張志杰,郭晶,等.西安市文化產業集聚特征及機制分析[J].經濟地理,2015,35(5):92-98.

[38] 劉振鋒,薛東前,莊元,等.文化產業空間尺度效應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6,35(10):1963-1972.

[39] 張海燕,王忠云.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4):322-326.

[40] 程曉麗,祝亞雯.安徽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2,32(9):23-28.

[41] 袁俊.深圳市旅游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1):82-87.

[42] 張俊英.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青海同仁縣為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1):87-92.

[43] 侯兵,周小倩.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態勢測度與評價[J].經濟地理,2015,35(11):211-217.

[44] 翁鋼民,李凌雁.中國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和協調度及空間相關分析[J].經濟地理,2016,36(1):178-185.

[45] 李凌雁,翁鋼民.我國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及時空差異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5,31(6):94-99.

[46] 王安然.電影院空間分布與供給能力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管理現代化,2015,35(2):31-33.

[47] 伍鐘潔,芮一康,倪建華,等.城市KTV娛樂休閑場所空間分布及擴散規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15,17(5):590-597.

[48] 劉代云,安蕓睿.網絡社會中居民行為影響下的效益性文化設施布局——以書店為例[J].華中建筑,2016(2):152-156.

[49] 申玉銘,鄧秀麗,任旺兵,等.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評價及空間發展戰略[J].地理研究,2012,31(7):1269-1279.

[50] 劉潤,楊永春.1990s末以來成都市文化空間的變化特征及其驅動機制[J].經濟地理,2017,37(2):114-123.

[51] 高紅巖.電影旅游集群的文化空間生產研究[J].人文地理,2011,122(6):34-39.

[52] 高云鵬.大連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與布局優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10-20.

[53] 錢紫華,閆小培.西方地理學界關于文化產業研究述評[J].人文地理,2010,37(2):13-19.

Chineseculturalindustryresearchreviewbasedonthegeographicalperspective

ZHANGLi1,HANZenglin2,WANGLi3,ZHAODongxia1

(1.School of Manage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2.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3.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he following main topics of domestic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es have been comb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the cultural industry garden area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industry and city,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space building.Their research progress were reviewed,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hinking abou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cultural industry;geography;spatial agglomeration;city;review

K902

A

2017-08-20

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資助項目(2016lslktziijx-35)

張麗(1978- ),女,山西榆社人,遼寧師范大學講師,博士研究生.

1000-1735(2017)04-0533-08

10.11679/lsxblk2017040533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發展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欧美精品1区| 国产毛片基地|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a级毛片免费网站|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不卡影院|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高清| 毛片网站观看|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亚洲视频三级|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色综合综合网| 91国内在线观看| 欧美成一级|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色图久久|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美女亚洲一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五月天天天色|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日韩激情成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网站|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网久久综合|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不卡二区| 五月婷婷导航|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香蕉网久久|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美女毛片在线|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成a人片|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