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還將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發展,但是它的主要點,已經可以從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中得到基本的總結。
一、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我們過去所犯的錯誤,歸根到底,就是沒有堅定不移地實現這個戰略轉移,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竟然提出了反對所謂“唯生產力論”這樣一種根本違反歷史唯物主義的荒謬觀點。今后,除了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那時仍然必須進行為戰爭所需要和容許的經濟建設),決不能再離開這個重點。黨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全黨干部特別是經濟部門的干部要努力學習經濟理論、經濟工作和科學技術。
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量力而行,積極奮斗,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們過去在經濟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的主要表現,就是離開了我國國情,超越了實際的可能性,忽視了生產建設、經營管理的經濟效果和各項經濟計劃、經濟政策、經濟措施的科學論證,從而造成大量的浪費和損失。我們必須采取科學態度,深入了解和分析情況,認真聽取各方面干部、群眾和專家的意見,努力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努力做到各經濟部門按比例地協調發展。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這個基本事實,同時又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以及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的擴大等國內國際的有利條件,并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既反對急于求成,也反對消極情緒。
……
四、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對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觀點,又要反對認為階級斗爭已經熄滅的觀點。
【題解】
本文選自《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報告中首次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學準確的說明,標志著我們黨已經開始全面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人對于物質文化等生存產品的需要,同滿足這些需要的社會生產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從當時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我們是在一個相對落后的社會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由于人口多、范圍廣、底子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社會生產之間的差距更大,矛盾也更加突出。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剝削階級作為一種階級被消滅以后,更應該著重解決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不再是主要去搞階級斗爭,或者不顧生產力的狀況不斷地去變革生產關系了。
過去我們遭到一次次大的失誤,歸根結底就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導致了指導思想上的嚴重偏差,結果妨礙了經濟建設的發展。因此,只有牢牢抓住社會需要與社會生產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發展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