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鈞
舊中國廢除春節的鬧劇
周鐵鈞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發布“改歷改元通電”宣布:中華民國廢除陰歷,改用陽歷,彰顯徹底變革清王朝各種制度的決心,追求世界大同、與國際接軌。
首先響應的是廣州,他們成立的“廢除舊歷運動委員會”聲稱:“對民初以來陽、陰歷并行的局面深以為恥。”揚言“不新不舊歷法讓人深感蒙羞,遺憾至極。”沒幾天,武漢、長沙等城市也發出明令:廢除陰歷和春節,政府機關、團體、學校春節均不放假,民眾不許拜年、不許張貼春聯、不許懸燈結彩等各種春節慶賀活動。
當時已近春節,政府不讓過年了,在社會引起軒然大波,老百姓紛紛上街示威游行,反對政府的荒唐決定。南京臨時政府里也出現兩派,在一次討論修改組織法的會議上,提到“改歷改元”的事情,支持派以常務執委主席張靜江為首,而領頭反對的則是法制院院長宋教仁,兩派各有三五十人,為取消還是保留春節各執一詞,從爭吵變成扔皮鞋、記錄本、墨水瓶,最后相互廝打,鬧得烏煙瘴氣、丑態百出。
后來,支持派見對手的示威隊伍日增,也組織人上街游行支持改歷,而軍警們卻不問青紅皂白,凡是游行者一律驅趕、拘捕,結果兩派游行者又聯合起來對付軍警,直折騰到春節過完,這場鬧劇才算收場。
坐鎮北京的袁世凱也收到了“改歷改元”的通電,開始他沒太弄明白,便在電文上批道:“執行”。不多時,秘書總長梁士詒拿著批示來見,問:“是不是組織人起草一個詳細的說明?”
袁世凱有些不解:“不過陰歷就過陽歷,說明什么?”
梁士詒說:“您想想,老百姓都依照陰歷安排農事,婚喪嫁娶、趕集廟會全按陰歷計算,取消陰歷連春節都沒了,不跟老百姓說明白哪能行?”
此時的袁世凱正在準備做總統,哪有心思考慮這些,他拽過電文扔到一邊:“找這麻煩干啥,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這年北京的春節和往年一樣,政府照例放假3日,官民相安無事各自過年。依然照例過年的不單單是北京,國民政府所轄的蘇州、常熟等地,除夕仍是一派熱鬧景象。常熟官員徐兆瑋在日記中寫道:“雖國府廢舊歷,而今年除夕,市人依極擁擠,入夜煙花爆竹如往,國廢春節而民不絕也。”在廈門大學,仍按慣例舉辦除夕團拜酒宴,席間師生杯盞幾巡,“思國府廢春節之事,甚起悵惘。”
數千年世風民俗積淀成的春節,并未被一紙禁令封殺,在鄉間,百姓根本不知什么“改歷改元”,依然家家蒸糕烀肉、祭灶拜祖、高貼春聯,熱熱鬧鬧過大年。
但在城市,廢除春節的高壓卻很嚴厲,江浙、湖廣等地,春節期間警察被派到商店,監視不許關門過年,售賣舊歷的會被捉拘役。在杭州、寧波、嘉興等地,春節舞龍燈屢被禁止,燈會、廟會也橫遭打壓。春節因“警察厲行干涉、嚴禁商民慶賀,異常落寞。”于是,此后,每年臨近春節,諸多城市都會出現民眾游行示威、政府出動人馬鎮壓的場面。然而,游行者不是出于深仇大恨,軍警也大多不愿意沒有春節,雙方就變成點到為止、推搡嬉笑的鬧劇。
1930年4月,蔣介石簽署《國民政府第195號訓令》指出:廢止舊歷后,僅存的元旦不足以調節民眾終歲之勞苦,特將舊歷端陽、中秋、重陽、臘八移至陽歷。7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推行國歷辦法六條”,再次重申“舊歷新年休假日期移置國歷,各種禮儀娛樂移置國歷新年”。這年的陽歷元旦,國民政府舉辦了有集會、游行、匯演、燈會等活動的盛大慶典,蔣介石發表元旦致辭、到政府、黨部團拜,為將士授勛,宴請外國使節賀年,率政府大員祭奠中山陵等活動,把廢除春節的活動推向了高潮。
到1933年,國民政府見每近陰歷春節,游行的民眾和阻撓的軍警都要鬧騰些天,老百姓暗地里還是熱熱鬧鬧地過年,便在《民國日報》發表了一篇社論,委婉地表示不反對民眾過陰歷年。而國民黨立法院長陳立夫則公開提出:中國善良的風俗仍予保留,過陰歷年是應保留的一項。這年,各地迎新春“仍沿舊習,大肆張揚,花鼓龍燈五光十色,久違的賀年聲不絕于耳。”至此,折騰20余年廢除春節的鬧劇才不了了之地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