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朋
規矩是怎樣變軟的
樂朋
國家的典章制度,俗稱規矩。它要求社會成員一律遵行,沒有例外。但在講究人情世故的古代中國,規矩往往會變軟。這倒并非規矩不硬,而是執行過程中的走樣,或叫異化。規矩走樣最顯見的,在因人而異。對平民百姓、底層小吏,它很硬、很鐵,但碰觸到權貴及圈內人,就軟綿綿的,硬不起來。
發生在明朝宰相張居正身上的幾件事,便顯現了規矩變軟的奧秘。以“改革名臣”著稱的張居正,整飭吏治,雷厲風行。其鐵腕改革的重要一項就是制定“考成法”,整肅官場吃喝玩樂的腐敗風氣。為此,張居正大幅削減驛站經費,并立下規矩——無故到驛站免費吃喝的官員,一律摘去烏紗帽;而隨便招待官員的驛站官吏,同樣要受罰。此招一出,全國驛站經費銳減,官員吃喝風也得到遏制。規矩硬,執行嚴,收效大。
但規矩落到張相爺頭上卻不靈了。萬歷六年(1578年)春,張居正回鄉葬父,一路上不但有千名皇家禁軍隨從,還配置了豪華儀仗和樂隊。張居正乘坐的大轎,前半會客,后半休息,中間設走廊,配有侍從搖扇、焚香;光是轎夫,一班就要用32人。路過河北真定(今正定),知府錢普特意找來南方名廚,為張居正烹調美味佳肴。地方官員不但要迎來送往,還得送上一份“奠金”;驛站容納不下這龐大的隊伍,只得另行辟置館舍。
不是有禁止官員用公款吃喝玩樂、節省驛站開支的規矩嗎?張居正雖是皇帝特批回鄉葬父的,但如此奢華、揮霍公款,咋就沒人出來說“不”?理由無他,因為張居正不一般,他是明神宗的帝師,又是當朝宰輔之首和功臣!
張居正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改革之后,又大力推行“整頓學風、重振人才”的教育改革。他上疏提出,教育部門官員要品行端正、博學多才,學生要好好讀書,不得結黨營私、賄賂教員,杜絕開后門、權錢交易的歪風。為此,他還制訂了“條例”,以規范教育部門官員、教員、學子的一言一行。明神宗立即下旨,要求嚴格執行“條例”。
規矩立得很好,可張居正又做了違犯者,替三個兒子大搞舞弊。因老大張敬修科考落第,一怒之下,他竟下令停止當次“館選”,使一批舉子失去做官機會;老二張嗣修科考,他命親信張四維任主考,又在太后、皇帝的袒護下擠掉才子湯顯祖,讓張嗣修當了榜眼;更可恥的是,老三張懋修參加萬歷八年(1580年)科考,張居正竟然親自動筆替兒子做試卷,使之奪得“廷試第一”的狀元。力主“整頓學風”的他,卻耍盡手段,頂風作案。欽定的教育“條例”對張居正而言等于一張廢紙!
海瑞評說張居正,“工于謀國,拙于謀身”。說得有點在理,因為張相爺的生活不檢點,史有明載;但這批評并未打中特權的體制性之要害。絕對權力必然濫權枉法、滋生絕對腐敗。修德、“謀身”的作用有限,特權的威勢既可吞噬道德、良心,也足以侵蝕、摧毀所有規矩。規矩不只是要管普通百姓,尤其要管住官員特別是高官。不約束權力,不裁減特權,規矩即“變軟”,種種“潛規則”反倒會流行開來,最后變得不可收拾。
(摘自《雜文月刊》2016年第8期)
小故事
撒切爾夫人成長故事
1979年5月,撒切爾夫人作為英國女首相搬進了舉世矚目的唐寧街10號。她說:“我的一切成就歸功于我的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培養?!?/p>
羅伯茨是英國格蘭文森小城一家雜貨店主。當撒切爾夫人才5歲時,他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情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羅伯茨著重培養女兒“嚴謹、準確、注重細節、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分”的獨立人格。
當撒切爾夫人7歲時,羅伯茨帶女兒到圖書館去,只允許她看三類書:人物傳記、歷史和政治書籍。撒切爾夫人早年生活清淡艱苦,家里沒有洗澡間、自來水和廁所,她沒有值錢的東西,難得看一次電影或戲劇。并不是羅伯茨沒有錢,而是他執意為女兒創造一種節儉樸素、拼搏向上的氛圍。在家里,羅伯茨有意與女兒就各種問題進行辯論,以造就她機智、沉著、充滿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辯藝術。11歲時,撒切爾夫人進入凱斯蒂女子學校。在凱斯蒂辯論俱樂部的辯論會上,她以思維敏捷、觀點獨到、用詞準確、氣勢磅礴的演說使同學們甘拜下風。
正是羅伯茨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使撒切爾夫人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最終成為一位連任三屆的英國首相,一位執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獨霸一方的政治家與“撒切爾主義”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