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美]陳艷群
甲骨文研究的一代宗師
——董作賓
[美]陳艷群
在研究甲骨文之前,董作賓先生是研究民謠的。五四運動前一年,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發起人胡適、周作人和劉半農等在剛創辦不久的《北京大學日刊》上登載了《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向全國發起歌謠征集活動,并為此創辦了《歌謠》周刊,將研究歌謠的論文及時刊登發表。征集活動收到了來自24個地區的一萬多首歌謠。作為《歌謠》周刊的編校,董作賓根據胡適提出的對中國歌謠的比較研究法,從上萬首歌謠中篩選出45首同一母題的經典民謠《看見她》,從考訂、比較、地理、民俗和文藝等方面進行研究,發現同一首歌輾轉流傳到另一個地區時,部分歌詞往往也因當地的習俗而改變,更符合那里的語言環境和生活習慣,如歌中描繪一個女子的發型,北京人形容的是“頭發黑黝黝的梳了個大辮子”,而西北地區的則是“漆黑的頭發有了一大拤,鮮紅的頭繩把它沒根扎”。另外,在西北、內陸地區“騎驢子,騎白馬”,到了江南便成為“撐紅船”。所到之處,照例添上一些當地的風俗和語言色彩,待這首歌流傳至一二十個省之后,就變得“面目全非”了。但只要將它們拿來比較,抽枝剝葉,仍舊可以看出萬流同源的現象來。
在發掘甲骨文之前,董先生的興趣由寫作詩歌而辦報,以后又轉入小說、方言、民俗和音韻的研究。直到與甲骨文邂逅結緣,他才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他認定那是一塊埋藏數千年的文化瑰寶,一片有待開發的研究中國上古歷史文化的處女地。對此,他摩拳擦掌,興奮不已。這種感覺與先前研究民俗文學大不相同。而立之年的董先生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這是他的幸運,由于與甲骨文的結合,使他在古文字學的研究上,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最初,董作賓所在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前后進行了十五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很多龜甲和牛骨。這些甲骨文仿佛將董先生帶回到幾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他如饑似渴,不分晝夜地把數萬片雜沓凌亂的甲骨碎片上面的文字進行歸納、分類。由于他供職于中研院史語所,因此得天獨厚,近水樓臺,所有資料都在身邊,從此,無論辨識文字,或考證古史,都有了線索可尋、法度可循。他憑借上萬片甲骨文所記錄的殷商天象來計算歷法,再以甲骨文卜辭辨清史實,撰寫成了《殷歷譜》。全書涉及世系、禮制、征戰、氣象、交通、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狩獵、戰爭等活動,都一一展現在眼前。
1948年,董先生受邀客座芝加哥大學一年后回國,后又遷到臺灣,移帳臺灣大學,在中文系開講古文字學。當時中文系四十多位同學,有近二十名選修此課,最后只有羅錦堂一人繼承了董師的衣缽。說來也巧,就職于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錦堂先生,遵館長包遵彭之令,經常向董先生求甲骨文墨寶,用來與外國作文化交流。后來董先生說,你也學著寫嘛。起初,董先生讓他用毛筆在玻璃紙上描摩甲骨文,描摹之后才解釋每個字的意思。如“象”字,雖本是表示大象之象,然以其大,借喻包容于天地之間犖犖大者之種種形象,如山川日月,再經轉訓為事物表象之象。又如“媚”字,上面是眉毛,中間是眼睛,下面是一個女字,三部分組織起來,表示美女的眉眼很動人。掌握了甲骨文造字原理后,羅錦堂頓感幾千年前文字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因此對甲骨文字有了愛好仰慕之心。
一般的甲骨文,都是先用毛筆朱書或墨書,寫在龜甲或牛骨上,然后用刀去刻,其所用之筆及刀都非常講究,因而刻出來的字,當肥則肥,當瘦則瘦,應圓者圓,應方者方,肥瘦方圓,都自然渾成,且富于變化而不拘一格。尤其是武丁時代,史臣們書契文字,氣魄宏放,技術嫻練,字里行間,充分表現出藝術的自由精神,絕不是其余各王朝所能比擬的。董先生所寫的甲骨文,大都是取法于這一時期的,所以特別雅致、美觀。
由于甲骨文古奧難懂,不易普遍流傳,有人就把已能認識的字,集為楹聯或詩詞,像古董一樣供人觀賞。最早的是羅振玉的殷墟文字集聯,曾印為專書。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人,如沈謙士、馬叔平、容希白和商錫永等,皆愛書寫甲骨文送友人觀賞,然而這些學者之寫甲骨文,只不過是偶然的興趣,并非他們的專長。若以專寫甲骨文的學者而言,當推董作賓先生為第一,絕沒有人似他一樣,對甲骨文的興趣,那么濃厚,那么熱愛。他寫出的字又是那么端莊大方,令人百看不厭。
甲骨文雖有可識之字一千多,但一半以上是不合用的。因此甲骨文書法,通常為三言兩語,或拼成一兩句詩詞警句,長詩長文斷是行不通。據我所查閱到的董先生的甲骨文書法,字數最長的當屬他為蔣介石七秩大壽所寫的一幅甲骨文,全文一百二十八個字,堪稱絕無僅有。
為了美觀,董先生書寫的甲骨文,總是先用朱墨書寫原文,再用毛筆把原文解釋一遍,看上去真如牡丹綠葉,配合得恰到好處。何況用朱砂寫的甲骨文永不褪色,且紅色避邪,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向董先生求墨寶的人絡繹不絕,負擔雖重,但他總是有求必應。于是乎,埋藏在地下三千多年的古董,一躍而登了大雅之堂,成為最時髦的藝術品了。
羅錦堂先生收藏過幾幅董先生的墨寶,當中有一件題于紀念冊中,只因后來幾度搬家,加上住宅潮濕等因,真跡已毀損,所幸留下影印件,以為存證,頗具欣賞和文獻價值。書云:
家在日出處,林泉有古風。觀心同水月,若在有無中。
錦堂賢契,既得洞房花燭,金榜題名之禧,又有東瀛游學之行,以紀念冊求題。余乃以琴齋甲骨字集古詩句一首贈之。京都余舊游之地,名勝古跡有類我國北平。良師益友所在多有,學問進步當益無涯也。
中華民國四十九年七月十一日,公元一九六零年,日本昭和三十五年,古歷庚子歲既望。
董作賓并記。
1960年,剛過而立之年的羅先生可謂三喜臨門:迎娶名門望族之女,榮獲臺灣“教育部”頒發的文學博士第一人,旋即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任研究員。董先生的這幅題辭,可謂獨具匠心:前段的五言詩用朱筆甲骨文寫成,后面兩段則是墨筆行書,朱墨兩色交相輝映,甲骨文的古拙與行書的雅致相得益彰。字里行間,有欣慰,有祝福,有寄望,更有啟迪。末端則公元、古歷、民國和昭和四種紀年聚在一起,各放文化異彩,給人以穿越時空之感,細品意味無窮,妙不可言。上面兩方印章,一為平廬,一為董作賓。平廬為董先生的書齋名;據說,董作賓的第二位妻子叫“海平”,以“平廬”為書齋名,是表達對愛妻的心意。
羅先生還藏有一個圓形的小銅盒,里面裝著印泥,這印泥也是董先生給他的。
當年,羅先生剛進入臺大研究所,準備攻讀研究生,因遇到學費和生活費的難題,就打算休學。董先生得知,將他介紹到自己主編的《大陸雜志》做校對,所掙工資可供日常開銷,學業得以繼續。對恩師的古道熱腸,羅先生感激的心難以表達,他將自己精心繪制的蝴蝶工筆送給恩師。董先生對羅先生的畫作頗感意外,不停地點頭稱贊。當他看到畫上的名章時,蹙起雙眉,連說這印泥要不得,并說自己有上好的印泥,讓羅先生找個容器來,勻出一些給他。羅先生只找到一個萬金油盒,拿給董先生。董先生一看,笑著說:“這么小?你這是蓋手印啊,還是蓋名章?”羅先生尷尬地笑笑。董先生一時也拿不出什么別的盒子來,只好將就著,將萬金油盒填滿印泥,送給了羅先生。
這個印泥是董先生從香港購回的。1955年,董先生應香港大學之邀,赴東方文化研究院任研究員。香港文化界有個盲人,擅長制作印泥。他制作的印泥要在地里埋上三年,并加入磨成粉的黃金,據稱經過幾百年也不會變色,所以價格自然不菲。董先生聞知,就買了一大盒帶回臺灣。
幾十年來,羅先生輾轉于世界各地,那盒袖珍印泥,一直伴隨著他,從不舍得用。如今,這盒印泥早已干巴巴地,但那特有的香味仍聚集在盒內。羅先生把它送給了我:“這盒印泥跟了我一個甲子,今天我把它送給你,做個紀念。”我內心深深地感動著。這不只是一個紀念品,更是羅老對恩師的一段回憶,一份師生之間的情誼;我似乎能感受到我恩師的恩師——董先生手中的溫和之氣來。
在董先生的哲嗣董敏的眼里,與父親相處是很愜意的,全然沒有“家學”的壓力。但他對父親的朋友傅斯年先生卻總是心生畏懼。董敏小的時候,正是抗戰期間,全家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遷到離李莊鎮四公里外的板栗坳栗峰山莊。栗峰山莊是建筑面積四千平方米的民居建筑群,內有柴門口、田邊上、門官田、桂花院、桃花院、戲樓臺等獨立屋舍,其中,戲樓臺是史語所考古組所在地,也是董家的寓所。那時沒有電燈,一到晚上,整個板栗坳一片漆黑。每每此時,傅斯年先生就像幽靈一般出現在戲樓臺的董宅,來找董作賓“吵架”。他倆吵架,無需暖場,迎面就鑼鼓喧天指手畫腳地爭辯起來,一個河南腔,一個山東調,噼里啪啦,聲音穿透夜幕,在空中縈繞。有時,他們嫌家中多系婦孺,無人助威,索性從屋里吵到屋外,邊走邊吵。直吵到詠南山牌坊前,傅先生方偃旗息鼓,欲罷不能地回他的桂花院歇息;董先生則心滿意足地折返回來。待養精蓄銳后,第二天晚上又繼續鳴鑼開戰。
可憐的董敏,不知大人為何爭吵,常常被嚇得哇哇直哭。童年那場噩夢伴隨他多年。長大后,他翻閱父親70萬字的《殷歷譜》,在傅斯年的序言中,看到這么一段話:“吾見彥堂(董作賓字彥堂)積年治此,獨行踽踽,備感孤詣之苦,故常強朋友而說之焉。朋友如此,亦常無意而強與之辯,以破寂焉。吾亦偶預此列,則故反其說,說而不休,益之以怪,彼我所以為樂也。”——原來,倆人之間無休止的“舌戰”,竟是傅先生好心替父親排遣寂寥,以解象牙塔中的孤苦,激發父親的潛能所出的招。此番苦心,董敏那年幼的心靈又如何能體會得到?
在父輩身上,董敏感受到了“車馬衣裘與朋友共”的友誼與情懷。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董先生哪怕得到一盒香煙或一包煙絲,總要勻出一半給傅先生送去。傅先生知道董先生有夜晚寫作的習慣,他使用的桐油燈,光亮較弱,且將人熏成熊貓眼,便特地從重慶買來一盞煤油燈和一桶亞細亞煤油,一起送給董先生。于是,董家成了李莊板栗坳一帶最明亮的屋舍,為中華民族“上增信史三百年”的《殷歷譜》,就是在這盞燈下寫出來的。后來,倆人先后到臺灣,又共事于臺灣大學。傅校長走馬上任后,對臺大大刀闊斧地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并卓有成效,然而,不到兩年時間便“壯志未酬身先死”,令各界人士不勝唏噓。董先生從傅太太那兒得知,傅校長在猝然離世的前兩天,剛完成為董先生主編的《大陸雜志》撰寫的兩萬字的《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指望用那筆稿費請夫人買棉布、棉花做一條棉褲,以保暖御寒。出殯前一晚,董先生把自己關在書房里,哭了一夜。從那一刻起,董敏深深地體會到了什么是莫逆之交。
1958年,胡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很看重董作賓,力邀他返臺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盡管港大的薪酬甚優,但學術氛圍無法同臺灣比擬。一個立志為甲骨文奮斗終身的學者,當然不甘于離開甲骨大本營。在胡適的召喚下,他毅然重返臺灣,再次雄心勃勃地準備大干一番,甚至說:“這是我可以竭其殘年,再報效甲骨學的一個好機會。”
由香港返臺的董先生,頭發一下白了許多。一代學人垂垂老矣,從前的學生、友人見了,心中都感到凄楚。大家非常關心他的身體狀況。一次,有人問董先生血壓是否穩定,董先生幽默地說:“不是還好,是很好!出來時是160,這幾天座上客常滿,事務應接不暇,一量血壓,已經進步到了190啦。是不是進步很快?唉,無聊的應酬實在使人頭痛,血壓不能再進步了!”
不久,董先生輕微中風,之后身體每況愈下,直至再度心臟病復發和中風,嘴巴歪了,無法言語,后來經常昏迷,神志不清。他的病是累出來的。董先生臥病住院八個月后,于1963年11月23日在臺北離世。舉殯日,各界人士千余人出席,蔣介石親書挽額“績學貽徽”,國民黨高官陳誠、于右任、葉公超、莫德惠,及學術文化界同仁都前來哀悼。董先生的墓與他的老師胡適,以及梅貽琦、朱家驊等人相臨,安在“南港學人山”。
遠在香港大學執教的羅先生,最先是從報紙上獲知恩師去世,后又接到臺靜農先生的來函。想到學術長者對自己的扶持與栽培,關愛與提攜,羅先生不禁潸然淚下。一代學人艱苦奮斗七十寒暑,如今一榻停身,萬事具休,思之心中凄然。這些令人傷感的事情,正如佛教界常說的:世間無常,莫能久住;一息不來,便為后世。
羅先生來到太平山上——董先生曾在這里留下過足跡——舉目眺望,海港萬家燈火,與繁星相映。此時,董師是否正與他的老師胡適以及傅故校長等文人學者,聚集在文曲星處,喝著吳剛捧出的桂花酒,重話當年的白話文運動,歌謠和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