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艷
1994年8月30日,我成了一名數學教師。22年后的今天,我從一名新手教師成長為市級學科帶頭人,當初茫然的腳步多了幾許淡定,青澀的思緒多了幾許成熟。這22年是我人生寶貴的財富,經歷過懵懂與彷徨,可更多的是感動與收獲,是生命的浸潤與生長。成長的節奏如一首好聽的歌,聆聽著它的旋律,那些心底的暖煙往事冉冉升起。
起步期:成長的萌動與喚醒
記得那天我起得特別早,只有16歲的我,帶著無比的興奮與緊張,走進了淮安市城西小學(目前已撤并)的大門。教務主任讓我任教一年級數學,我頓時迷惑了,因為在師范學校學的是體育專業,沒想到要做數學教師。“既然教了數學,就要把數學教好。”帶著慣有的在賽場上拼搏的信念,我踏上了數學教學的起跑線。
歌德曾言:“只要人在追求,迷茫便是免不了的。”面對數學教學,我是迷茫的,因為它的一切對我而言都是陌生的。課怎么上?題怎么講?這一個個問號擺在我的面前。那時,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聽同校老師的課。每每有空,我就會拿著書請教老教師。有一位陸老師,她已五十出頭,總是輕聲慢語地為我解惑,還特別對我說:“小朱,你想聽我的課就來,我特別喜歡你這樣積極好學的年輕老師。”現在回想起來,那時陸老師的課,可真稱得上“裸課”啊,一支粉筆,最多加個小黑板,一節課就一氣呵成地上下來了,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給懵懂的我做了最好的示范。就這樣,在不斷學習和聽課的過程中,我了解了數學教學的流程——復習—新授—鞏固—拓展,跟著這個節奏,照著參考教案,學著師父上課的方法,我很快熟悉了數學教學的方法。
在成長道路上,上研究課的經歷總是讓人難忘,因為磨課恰恰是把理念轉化成實踐的過程。我上的第一節研究課是“9加幾”,課本上是直接教“湊十法”。上課之前,我問學生:“9+2=?”學生回答11,問他們為什么,有的說是媽媽教的,也有的說是數出來的,很少有學生說是用“湊十法”得出來的。課前的談話使我發現了學生原有經驗與教材方法之間的差異,我產生了新的想法:能不能就用他們的經驗帶來多種方法之間的沖突,從而引出“湊十法”呢?帶著這個想法,我執教了“9加幾”,讓學生思考可以怎么算,看誰想到的方法多。學生想出的方法多種多樣,聽課的教師都驚奇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也能有那么多想法。那時我還不太懂這就叫算法多樣化,現在才明白這樣的教法是在給每一位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這次研究課給區里的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這名新手教師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必須帶著思考去上課,必須大膽地把想法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必須把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出來。
一開始的寫作,源于我自身的教學經驗,也就是經驗總結類。1996年第一次參加市級論文評比活動,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思考,寫下了《小學低年級應用題教學初探》一文,沒什么理論含量,很平實地寫出了自己執教低年級應用題的幾種方法,加起來也就兩千來字,獲得了三等獎,初涉寫作的我對這樣的成績很是開心。正是在這樣上公開課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得到了教研員和老師們的指導,這對我的專業成長幫助很大。也正是每一點進步,每一次肯定,讓我走進了研究并愛上了它。
起步階段是我最有工作激情的時期。我有著對專業發展的期待,也有著初涉職場的困惑,正是這兩者間的沖突,引發了我成長的需求。把握這種需求,我更多地把目光聚焦于學生和課堂,課前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困難,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思考問題,通過實踐積累經驗。于是,我快速地成長起來。
進階期:研究的實踐與轉化
1999年,我成為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養對象,全市只有十名數學教師入選。在市教研員的帶領下,我們全面進行理論學習和研究,新的平臺為我的專業發展插上了翅膀。
聽課讓我慢慢找到了數學的“形”,可內在的“理”只能靠自己通過閱讀去獲得。那時,正趕上“全區教師共讀一本書”活動,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這篇文章。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大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讀到這里,我豁然開朗。
只有當教師的視野寬廣時,才能與時俱進,才能以全新的眼光觀察和指導教學。深刻的學科知識來源于讀書。教師的成長之旅,不僅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創新智慧的旅程,更是攻讀經典的精神旅程。于是,我走進了《愛彌兒》《多元智能》《教育漫話》等經典教育名著,從中獲得力量、汲取營養。在閱讀過程中,我享受著讀書的快樂,也享受著生活的快樂。
2002年,在淮安市小學數學教研員方學法老師的帶領下,我加入了“小學數學討論式教學法”課題研究團隊。在課題研究中,我的視野不斷被拓寬。跟隨課題研究的腳步,作為課堂的實踐者,我開始用研究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問題是什么?產生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去研究和實踐。在課堂上,我創設了許多讓學生表達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充分表達,特別是讓學生做小老師成了我課堂上的亮點,就此,我撰寫了論文《抓語言訓練,促思維發展》。這篇論文在市級論文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我也因此在全市教科研會議上交流發言。之后,我的論文《對數學教學的“控制”與“開放”的思考》《從兒童的視角看“圖形與幾何”》等相繼在《江蘇教育》《小學教學參考》《中小學教學研究》等期刊發表。同期,我代表清浦區參加了淮安市教師基本功大賽,在大賽中獲得了“全能標兵”的稱號。
2010年,我調入淮安市人民小學,任學校的教科室主任,這一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節點。為了能勝任教科室主任這一職務,我再次對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有了提升的需求。同時,我有幸遇上了黃艷梅校長,在她身邊,我切切實實體會到了思維方式的變化對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同年,我所在的學校加入了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共同體,我擔任數學領域研究的責任人,開啟了研究變革之路。
葉瀾教授說:“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為一位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師如何避免陷入思維的盲區?最好的方法就是反思。反思我以往的課堂,過分追求流暢、精致、新穎,過于依賴教師的“表演”,這樣的教學更多的是“見書不見人”,而真正的教學必須樹立“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要建立在深度解讀教材、深度解讀學生的基礎上。帶著這樣的思想,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把目光聚焦到教學中。一次,同事的笑言引發了我的思考:“小朱轉教數學教得有模有樣,上課也帶著體育老師的力道。”其實,私下里大家也聊過,有不少學體育轉教數學的教師教得都還挺不錯的。這里面有什么門道?沒仔細想過。回想運動中動作的習得有一定的規律,從泛化到分化再到動力定型,遵循動作形成的規律,教學才能走向動作熟練自動化。那學生數學思維的生長是不是也要找其規律呢?數學課堂的推進需不需要節奏感呢?基于推進、基于生長成了我研究的新思路。
教師的專業成長要經歷從熟練到成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不斷地打開、重建,用反思的力量去探索和研究,注重在日常教學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的認識和實踐也豐實起來。我改變了以往先學理論再實踐的思維方式,注重把理念融入到日常實踐中去,在體悟中學理論,讓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于是,學生立場、整體思維、系統結構等思想真正走進了我的內心,一種內生力悄然生長。
拔節期:主張的生成與實踐
2012年,帶著研究反思的新經驗,我開始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讀《教師,做個思想者》,我的感受很深,張俊平主編的一句“因為思想而美麗”開啟了多少教師的追夢之旅。思想的閃電一旦射入校園且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教師就會解放成為真正的教師。參加“教海探航”頒獎大會是我成長的動力源,特別是那些精彩的講座和同課異構的名師研究課,讓我學會了從不同的視角去思考問題。2013年,結合對規律探索課型的研究,我撰寫了論文《類課型研究:激活規律教學的結構因子》,獲得了二等獎,它讓我知道,一篇好的論文一定是在實踐中做出來的。之后的每一年,我都以參賽“教海探航”為中心,規劃好自己一年的研究活動,從主題確定到課堂實踐再到文章寫成,每一步都扎扎實實立足于教學、扎根于實踐。
2014年5月,我所在的學校承辦了江蘇省“教海領航”小學教學研討活動,展示課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開展,我與特級教師賁友林同題執教“找規律:搭配”。賁老師在課堂上善于傾聽,細心接納,真誠欣賞學生的各種不同意見,用清晰的思路和對話引導學生,使學生得以暢所欲言,讓他們感受到自我發現與成長的律動。當我拿著本子請賁老師簽名時,他寫下了這么一句話:“用思想提升教育生活的品質。”讀著賁老師的話,我回味自己的課堂:一直以來,同事們總說我的課上得活,課堂有節奏感,那這種課堂教學的節奏是什么?我多年的教學風格又在哪里?
之前對基于推進感和生長感的有節奏課堂的研究使我有了一些經驗,加之一直保持著運動的習慣,“律動”一詞跳入我的腦海。律動,原指有節奏地跳動,有規律地運動。而我想說的“律”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動”是一種互動的、生長的教學過程。“數學律動課堂”,就是指遵循數學教學的規律,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突出數學過程的推進,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生長,其核心指向學生學習力的生長,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我的“數學律動課堂”主要從經驗起點、過程推進、思維生長三方面進行價值實現。經驗起點,是指課前要備學生,要進行適當的學情調查,并思考這節課的內容會給學生帶來什么挑戰,因為有挑戰才能激發學生的需求。過程推進,重在進行結構化的設計,讓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外顯,并內化到學生的實踐運用中,教師在課堂的關鍵點上要積極助推,從而實現層層推進。思維生長,是指思考這節課要突破什么,學生的提升點在哪里,怎么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的變化、獲得新的提升,并用與學生對話交流的方式,把難點和障礙點變成學生的生長點和發展點。
回望走過的22年探索之路,我學會了帶著研究的眼光去實踐,收獲了生命成長的快樂。我喜歡看《阿甘正傳》,天資愚鈍的阿甘沒有停止奔跑,也許是一種智慧,也許只是一種本能,但是奔跑讓他生命中的活力與激情迸發了出來,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他人。相信在今后的實踐探索中,我將以昂揚的姿態不斷迎來生命的生長,相信在思想與實踐的相遇中,又一段嶄新的旅程即將開始……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城南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