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鉆研 練就扎實本領
自1996年參加工作至2000年這五年間,于海峰在“莊河市等四幅1:5萬區調項目”工作,同時參加了“羊山鎮等四幅1:5萬區調項目”和“莊河步云山地區云山紅花崗巖石材礦評價項目”。這期間于海峰把所學到的知識同實踐相結合,潛心鉆研業務,撰寫的論文《遼南莊河地區夾河山韌性剪切帶構造特征及其大陸動力學背景》,首次提出遼南地區存在近水平伸展型平行線式陣列的韌性剪切帶,對該剪切帶進行了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及質量平衡分析等多方面多視角的研究,將剪切帶的動力學背景歸于后造山的伸展作用,為探討遼南地區早燕山期陸殼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證和思路。
5年的沉淀,讓于海峰對于地質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情、更高的追求。2001年至2003年這三年間,于海峰把主要心思放在了“建平縣幅1:25萬修編修測”項目上,在該項目中主要負責地質構造及遙感解譯方面的工作,他把自己的構造思想逐步滲透到遼西建平地區,使之溶匯貫通,最終以修測報告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結出了累累碩果。在修測報告中,他將建平乃至遼西地區劃分為克拉通基底形成(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克拉通蓋層發展(中元古代—晚古生代)、板內造山(三疊紀—白堊紀)、新構造發展(新生代)等四個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其中板內造山又分為始造山期(三疊紀—中侏羅世)、主造山期(晚侏羅世—白堊紀),同時對各大地構造演化階段進一步劃分了構造期次。對各構造演化階段,構造期次的構造形跡、構造要素、構造的力學性質、構造樣式、構造組合及幾何學、運動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統闡述總結,深入反映了該區的構造特征。他運用全球構造觀及與區域大地構造內在聯系的思路來形容遼西建平地區地質構造尚屬首次,從而將該區構造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2003年,他響應省局挺進新疆市場的號召,參加了遼寧省地質勘查院第一個新疆區調項目——“新疆昭蘇縣喀拉蘇一帶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任該項目技術負責。在克服了諸多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困難之后,該項目運作取得了圓滿成功,獲得新疆1:5萬項目辦領導的一致好評。這個項目使于海峰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構造觀發生了質的飛躍。特別是將轉換壓縮變形的構造思想引入到西南天山地區,用以解釋西南天山造山帶大型韌性擠壓-剪切系統的動力學形成機制,為西南天山的構造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