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伍
候鳥在廣西
蔣愛伍
廣西是候鳥在中國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棲息地。據目前統計,在廣西分布的687種鳥類中,有夏候鳥87種,旅鳥103種,冬候鳥達257種。每年春秋兩季,這些候鳥沿著北部灣、桂西北、桂東北3條主要的遷徙路線,飛越廣西的海洋、河流、湖泊、高山、森林、田野,在天邊劃過優雅的身姿,留下悠遠的啼鳴,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感動與想象。候鳥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標。我們觀察候鳥,拍攝候鳥,研究候鳥,保護候鳥,不僅是因為它們可以取食昆蟲,控制蟲害,傳播種子,也不僅是因為它們是重要的生態旅游資源,還因為它們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成員,本身具有不容置疑的存在價值。
雖然都落腳廣西,候鳥們的家鄉卻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過冬的同一種鳥類,也有可能來自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國古代人民也注意到“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的現象,然而,大家都對這些雁,也就是候鳥來自何方和去往何處都充滿困惑。
候鳥是指每年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這里所說的小燕子就是一種典型的候鳥,它們每年春天在當地繁殖,在繁殖結束之后又前往南方過冬。
實際上,人們常說的候鳥包括4種類型: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
夏候鳥指在一個地區繁殖,但不在當地過冬的鳥類。剛才所說的家燕就是典型的夏候鳥。它在廣西絕大多數地區繁殖,但僅僅有少數個體在廣西南部越冬。
冬候鳥與夏候鳥相反,它不在當地繁殖,但卻在當地過冬。廣西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是很多候鳥的越冬地。許多水鳥,例如雁鴨類和鸻鷸類都選擇在廣西過冬。
旅鳥則不在當地繁殖,也不在當地過冬,但是它的遷徙路線相對固定,只在每年春季和秋季規律性地出現在當地。白眉姬鹟和黃眉姬鹟在廣西就是典型的旅鳥,每年只能在4月份和9月份期間見到。
迷鳥,顧名思義,是迷了路的候鳥。迷鳥是一類特殊的候鳥,它們不在當地繁殖,也不在當地過冬,遷徙路線也不經過當地。只是遷徙期間,由于特殊的氣象因素,如臺風、暴雨等,偶然出現在一個地方。猛禽和一些飛翔能力較強的鳥類,最容易成為迷鳥。如2013年在北海偶然出現的高山兀鷲,它們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和云南等高海拔地區,只是偶爾到山腳地帶活動,因此高山兀鷲在北海出現,可以視為典型的迷鳥。
在廣西,候鳥遷徙是每年都會兩度上演的大戲。春季是候鳥北上繁殖,秋季則是候鳥南下越冬。
春天的遷徙,是候鳥為前往北方尋找合適的地方產卵繁殖。先到的個體有機會獲得優先選擇營巢地和配偶的權利,因此,候鳥在春季的遷徙往往來去匆匆,持續時間較短。大多數鳥類的北上始于4月,在5月末就已經基本結束。候鳥在中途停留的時間也相對較短,簡單補充食物之后,就會匆忙踏上自己的北上旅程。
在秋天,南下的旅程是為了尋找充足的食物和溫暖的越冬環境。候鳥在遷徙時,只要有合適的停歇地,就會小憩數日,大快朵頤,貯備足夠的能量之后,才會重新啟程。有些候鳥從7月初就開始遷徙,一直到冬天或許都還在路上。在秋季遷徙季節,當年出生的幼鳥會先啟動遷徙的腳步,而剛剛結束繁殖的成鳥會在繁殖地稍事休整,補充能量,再跟隨它們的后代踏上南下之旅。因此,在秋季,很多時候都是先看到幼鳥,一到兩周之后,成鳥才會慢慢出現。遷徙過程中這種幼鳥先行出發的現象,也印證了候鳥遷徙是一種本能。自出生之日起,候鳥已經將遷徙路線深深地保存在腦海之中。
廣西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生境多樣性高,溫暖潮濕的氣候可以為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優良的越冬地,因此廣西的候鳥很多,是候鳥重要的越冬地之一。
老一輩鳥類學家,如廣西大學的周放教授、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的吳名川高級工程師以及廣西師范大學的李漢華教授等,對廣西的候鳥進行過大量深入的調查。他們認為,候鳥遷徙經過廣西有3條主要路線。
廣西最重要的也是目前最為清晰的遷徙路線是沿北部灣南下和北上的鳥類遷徙路線。自廣西海岸線最東端的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最西端的北侖河口,均是觀察候鳥遷徙的重要地點,尤以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景區和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圍的灘涂為最佳,欽州的茅尾海也曾經記錄過不少候鳥種類,但近年來候鳥的種類和數量均有所下降。
經過北部灣遷徙的候鳥種類較多,據周放教授對紅樹林鳥類進行的調查,這一區域的鳥類在遷徙季節里,種群數量和種數都最多,候鳥種類達153種。經過這一遷徙路線的鳥類以雁鴨類、鸻鷸類和秧雞類等水鳥為主。此外,許多猛禽(鷹和貓頭鷹)也會經過北部灣。
第二條重要的遷徙路線是候鳥沿云貴高原余脈,經柳州、河池和百色等地南下。這條遷徙路線上的候鳥以鷺科、秧雞科、杜鵑科和鶯科等鳥類為主。偶爾也觀察到仙八色鶇等珍稀鳥類。鳥類在遷徙過程中,尤其大霧或降雨來臨時,很容易被燈光所吸引,這可能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干擾了候鳥對路線的判斷。在這條遷徙路線上,當地少數群眾常常在一些隘口點起火把吸引候鳥,從而進行捕殺,這樣的地點人們稱之為“打鳥坳”。筆者曾經對融水苗族自治縣的打鳥坳進行調查,當地經常使用的打鳥坳至少有5個,捕獲的候鳥至少有58種,捕獲候鳥的數量更加驚人,當地有“十夜打鳥九夜空,總有一夜挑不動”的說法。早年間,一到遷徙季節,打鳥坳上汽燈閃亮,猶如繁星閃爍,對候鳥資源造成極大危害。這幾年相關部門對捕殺候鳥的行為加大了打擊力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保護鳥類還需要全民自發地行動起來。
第三條遷徙路線是候鳥沿越城嶺山脈和湘桂走廊南下。與第二條路線相似,在這一條遷徙路線上,也存在許多打鳥坳,其中以資源縣中楓一帶最為出名。李漢華教授曾對桂林候鳥進行過調查,發現桂林的候鳥多達150種,其中旅鳥竟達到78種,這證明桂林是這一條遷徙路線上的重要節點。在這條遷徙路線上的一些重要濕地,如青獅潭水庫、會仙濕地以及漓江沿岸等,是許多候鳥停留的場所。人們曾經在這些地點觀察到東方白鸛、白鹮、白琵鷺和中華秋沙鴨等珍稀鳥類。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鳥類已經多年未曾在這條路線上再有目擊記錄。
無論如何,鳥類的遷徙非常復雜,我們對候鳥遷徙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我們雖然已經大致知道3條遷徙路線,但對這些候鳥來自何方去向何處幾乎一無所知。實際上,對一條遷徙路線來說,廣西的范圍實在太小了。因為候鳥的遷徙路徑范圍非常廣闊,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其實廣西到處都會有候鳥經過。
(摘自《美麗廣西》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