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符合中國實際
鄧小平
香港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香港現在就不是實行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制度,這樣也過了一個半世紀了。現在如果完全照搬,比如搞三權分立,搞英美的議會制度,并以此來判斷是否民主,恐怕不適宜。對這個問題,請大家坐到一塊深思熟慮地想一下。
關于民主,我們大陸講社會主義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的概念不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當然,如果政策搞錯了,不管你什么院制也沒有用。
對香港來說,普選就一定有利?我不相信。比如說,我過去也談過,將來香港當然是香港人來管理事務,這些人用普遍投票的方式來選舉行嗎?我們說,這些管理香港事務的人應該是愛祖國、愛香港的香港人,普選就一定能選出這樣的人來嗎?最近香港總督衛奕信講過,要循序漸進,我看這個看法比較實際。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我向一位外國客人講過,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后可以實行普選。現在我們縣級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縣級和縣以下的基層才是直接選舉。因為我們有十億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質也不夠,普遍實行直接選舉的條件不成熟。其實有些事情,在某些國家能實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國家也能實行。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題解】
本文選自《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1987),題目為編者所擬。“文革”結束后,不斷有人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否保障我們國家長治久安心存疑慮,主張中國效仿西方國家,建立以三權分立為基本特征的民主制度。鄧小平在本文中借討論香港問題直接否定了這一觀點。
以香港為例,鄧小平質疑,普選就能夠選出真正愛祖國、愛香港的管理者嗎?這里暴露了西方普選的一個重大難題——民主的形式產生了不民主的結果。西方普選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遵循著資本邏輯。每個人都按著自己的利益投出選票,而每個人又都屬于一定的利益集團,因而這種普選的結果往往演變成幾大利益集團的爭斗,這不但背離了民主的精髓,而且加劇了社會分化。所以說,西方普選的勝者,往往是財團領袖,或者金主代表。他們引導下的政治活動,表面上是民主的,實則是資本運作。反過來看,正是由于西方普選依托于資本邏輯,所以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高的國家,例如中東、非洲、亞洲的一些地區,強行發展西式民主非但不能實現社會穩定,反而會造成社會動蕩。
對于中國,鄧小平指出,由于人民文化素質、經濟環境等條件都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不能匆匆忙忙地搞,要有領導、有步驟地逐步發展。一方面,當前的主要任務還是發展生產力,這就要選擇能夠高效推動經濟建設的民主形式,不能盲目地為了普選而影響了國家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封建主義和舊民主思想的影響不可能很快消除,人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政治習慣都要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步提高、逐步養成,這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當然,如果未來條件成熟了,全面實行直接選舉也是可能的,但不能操之過急,不能重現政治上的“大躍進”。
總之,在鄧小平看來,民主的目的是讓國家發展、人民幸福。因而,民主應該是多樣的,不同的國家應該根據自身的政治環境、經濟水平、社會結構、歷史文化等條件,選擇適合于自身的民主形式。每一種民主都有其優勢和劣勢,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優勢發揮到最大,將劣勢消減到最小。(王縱橫)
隨筆:
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
——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