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領導素養
把底線思維貫穿于各項工作中
李 軍
所謂底線,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發生質變的臨界點。一旦突破這個界限,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導致難以承受的后果。所謂底線思維,就是以底線為基本導向,調控事物朝著預定目標發展的一種思維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質變與量變的原理,是“有守”和“有為”的有機結合。能否把底線思維運用于實踐中,既是謀劃和推動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檢驗領導干部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標尺。
堅持底線思維是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領導干部的工作千頭萬緒,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黨建、改革、發展、穩定等方方面面,每一項工作都是有底線的,都不能出半點問題,一旦出了問題,就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重大損失。我們經常講領導干部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人在陣地在”,這就是底線。底線破了,干再多的事情也要歸零,甚至是負數。因此,部署和推動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進行,都要想清楚底線在哪里、風險有多大,堅持防患于未然,預先估計事情可能的發展前景,預先看到事情發展可能遇到的困難,預先防止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預先為攻堅克難、化險為夷、爭取最好結果做好充分準備。
堅持底線思維是當前面臨的發展形勢所需。從一般規律上講,客觀形勢總有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面臨的形勢復雜多變,顯性矛盾和隱性矛盾并存,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穩中求進”,就是運用底線思維的生動實踐。只有把困難和挑戰估計得充分一些,把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意外情況的預案做得周密一些,積極尋求規避系統性風險、化解復雜矛盾、謀求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千方百計“托底”“守底”“保底”,才能遇事不慌、臨危不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征途上少走“彎路”,確保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實現發展目標。
堅持底線思維是干部隊伍的現狀所指。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領導干部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底線思維觀為指引,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憂患意識,堅持穩中求進,在推動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新成績、開創了新局面。然而,也有少數領導干部缺乏底線思維,缺乏預見性,常常給工作帶來被動,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甚至有極少數人,心中根本沒有“底線”這個概念,什么話都敢說,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錢都敢收,什么飯都敢吃,什么地方都敢去。雖然這些問題是極個別的,但造成的影響很壞,必須下決心改正,促使領導干部增強底線意識,提高底線思維能力,既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多作貢獻,又確保自己不“跌跤”、健康成長。
用好底線思維,找準底線是前提。作為領導干部,作一項決策,抓一項工作,首先要搞清楚底線在哪里、風險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問題是正常的、哪些問題不能出,最壞的情況是什么、最好的結果要什么,這樣才能從容應對、掌握主動。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比如,在談到政治大局時他深刻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這就要求我們未雨綢繆、加強研判,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比如,在談到全面深化改革時他鄭重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怎么改、改什么,要增強政治定力,堅守政治原則和底線。“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這就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險和挑戰,都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那么,如何才能找準底線呢?對領導干部來說,既要有分析、研判復雜形勢的能力,也要有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干部之所以會做出突破底線的事,并非有意為之,而是不知道底線在哪里、邊界在哪里。要么是能力不足,對形勢把握不準,對問題認識不清,對風險評估不夠,沒有處理好亮點、成績與安全閥、保險杠的關系;要么是作風不實,不深入基層和群眾,不了解實際情況,不尊重客觀規律,憑主觀臆斷作決策、瞎指揮。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在明確底線過程中,來不得半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得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實功夫才行。
找準底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守住底線。事實上,底線意識、底線思維所強調的關鍵就是守住底線。一些重大問題的底線如果受到威脅,沒有守住,后果不堪設想。對一個地方而言,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科學發展的底線、改革開放的底線、維權維穩的底線、民生保障的底線、脫貧攻堅的底線、食品安全的底線、生態環境的底線等,條條底線都很重要,都要守住、守牢、守好。守住底線光有良好的愿望不行,還必須有管用的招數、達到目標的招法,真正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比如當要上的項目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或者超出當地環境承載能力時,就要敢于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樣才能守住生態底線;當一些決策可能會引發群眾情緒、激化矛盾糾紛的時候,寧可擺一擺、緩一緩,等耐心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再上項目,這樣才能守住和諧、穩定的底線。只有處理好取和舍的關系、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局部和全局的關系,才能真正守住、守牢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等方面的重大底線,實現科學發展。
對一個領導干部而言,要特別守住為官從政的底線,使自己的行為始終在黨紀國法的邊界之內。尤其是要堅決守住政治底線,對黨絕對忠誠;守住法治底線,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守住廉潔底線,干干凈凈、清清白白,努力使自己內心操守、思考問題方式、為人處世態度、履行公職行為,同黨紀國法完全一致、融為一體,真正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底線思維不是無所作為的消極被動思維,而是奮發向上的積極防御性思維,通過主動的底線界定和風險把控,底線發力,彈好鋼琴,步步為營,爭取實現最好的結果。毛澤東同志曾對積極防御作過精辟闡述,“積極防御,又叫攻勢防御,又叫決戰防御”“只有積極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御”。
事實上,底線和高線是一對辯證關系,構成一個工作運行的合理區間,守住底線只是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計向高線進軍。比如,在處理發展和保護關系時,不僅要守住綠水青山,更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群眾從保護生態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實現守底線與追高線的統一。
(摘自2017年9月11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