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雯[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貴陽 550025]
冰心的兒童觀及其早期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余艷雯[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貴陽 550025]
冰心從初登文壇起就致力于兒童形象的創造,早期的兒童形象豐富而經典。她早期小說中的兒童主要分為問題兒童形象和天使兒童形象,他們是冰心建立在“愛的哲學”的基礎上的兒童觀的藝術呈現。雖然作家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藥方有盲目歌頌愛的作用的嫌疑,但作家對愛的信仰的執著依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冰心 “愛的哲學” 兒童觀 兒童形象
冰心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尤其擅長兒童文學的創作。她與葉圣陶被視為中國兒童文學的開創者,《寄小讀者》被公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在“五四”“救救孩子”的新文化啟蒙運動中,冰心把目光投向幾千年來被壓抑、被忽視的兒童身上,塑造了眾多值得研究的典型兒童形象。從總體上看,冰心早期作品中的兒童形象與其兒童觀密切相關,是其兒童文學觀的藝術呈現。因此,要充分認識冰心早期兒童形象的獨特價值,必須首先了解冰心的兒童觀。
“兒童觀是一種哲學觀念,它是成年人對兒童心靈、兒童世界的認識和評價,表現出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人際關系?!睂Ρ亩裕缙趧撟鞯膬和蜗蠖寂c其基于“愛的哲學”的兒童觀密切相關。她主張有愛便有一切,希望人們能用平等的、溫柔的愛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崇拜兒童圣潔的童真帶來的救贖力量。“愛的哲學”包含母愛、童真和自然三個內容,三者相互影響,形成了冰心獨有的溫柔美好的文學世界,它主要包含以下兩個部分。
其一,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家筆下,兒童一直作為附屬或配角存在,很少有人真正去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承認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受“五四”新文學思想的影響,冰心不像傳統文學家那樣將孩童看成文學的附庸,而是把兒童作為主要描寫對象,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關心他們所受的苦難。這一轉變背后所體現出的是冰心思想認識上的改變,在冰心看來,“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币虼?,作為一個接受過西方思想洗禮的先進知識分子,冰心在創作中大聲呼吁人們關注兒童的成長問題,關注兒童在現實中所遭受的種種不公正待遇。《莊鴻的姐姐》《最后的安息》《三兒》等小說有一個相同的主題,那就是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
其二,兒童的天真純潔是救治成人世界問題的藥方。冰心早期小說中的兒童形象,不僅僅是以需要成人關心和愛護的面目出現,同時還以成人世界的拯救者面目出現。在冰心筆下,這些天真圣潔的孩童向世界傳播著愛與希望,帶給人們平和的心情與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超人》里的祿兒以誠摯的感謝激發了冷漠青年何彬身上愛的天性,使何彬從“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郁悶中走出來。《世界上有的是快樂……光明》中,兩個孩子用“先生!世界上有的是光明,有的是快樂,請你自己去找罷!不要走那一條黑暗悲慘的道路”這幾句話,拯救了想自殺的青年凌瑜的生命?!蹲詈蟮氖拐摺分?,在神派來的“雨的使者”“夜的使者”“水的使者”“花的使者”拯救人類無功而返后,最后嬰兒化身為神派來的“希望的使者”,“劈開了黑暗,摧倒了憂傷”,拯救了煩悶中的人類??梢赃@樣說,出現在冰心小說中的兒童,“與其說他們是一個個形象,還不如說他們承載著一個個問題”。據此,出現在冰心早期小說中的兒童形象,可以從各自承載的問題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類型。
問題兒童多出現于冰心早期的問題小說中,這類小說以孩子為主角來反映當時存在的種種社會問題,這在當時的創作界十分引人注目。從總體上看,冰心在小說中提出了眾多的問題,但開出的藥方則顯得空洞而缺乏現實針對性,這就使得背負著各種“問題”的兒童形象顯得有些單薄,給讀者的感受是思想大于形象,這與作家的寫作目的有關。在冰心看來,“若不說得沉痛悲慘,就難引起閱者的注意,若不能引起閱者的注意,就難激動他們去改良”。這類問題兒童形象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兒童形象 “五四”時期隨著反封建思想的高漲,出現了很多批判封建思想毒害的作品。魯迅、周作人、鄭振鐸等文學家、教育學家站出來大聲疾呼,人們應當重新定義兒童,將兒童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受此影響,冰心從熟悉的兒童生活入手,塑造了大量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兒童形象,尤其是女性兒童形象。
《莊鴻的姐姐》中,莊鴻與他姐姐不同的命運就是其中的代表。雖然姐弟二人同樣聰明,但因為性別不同,他們受到了長輩的區別對待。莊鴻的姐姐作為女孩,雖然聰慧好學但被剝奪了學習的權利。弟弟為她求情,祖母卻說道:“你姊姊一個姑娘家,要那么大的學問做什么?又不像你們男孩子,將來可以做官,自然必須念書的。”在祖母眼里,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只是父親或丈夫的附庸,女孩子根本不需要讀書。莊鴻在失去姐姐后發問:“女子為什么就不必受教育?”這是莊鴻想問的,也是作者對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控訴?!蹲詈蟮陌蚕ⅰ防锏幕莨?,雖出生在富貴人家,上著新式學堂,卻仍然無法擺脫封建傳統思想的陰影。她是無憂憂慮的大小姐,但當她遇到翠兒以后,她驚異地發現同齡人翠兒過著與自己迥異的生活。雖然善良的惠姑用行動帶給了翠兒“最后的安息”,但她卻無法改變翠兒的命運。當惠姑向父母鄭重提出將翠兒帶走的要求時,他們卻把惠姑的建議看做是小孩子幼稚的想法,最后惠姑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翠兒遭受折磨而死?!妒钦l斷送了你》中的怡萱是家中兩房的掌上明珠,但父親的陳舊思想,讓他對送怡萱去新式學堂這件事心生憂慮,害怕怡萱有了新思想之后會學“壞”,擔心女兒有了獨立的思想以后不再受他控制,于是就限制她與其他同學的交往,最后因為兩封再平常不過的交往信件而導致怡萱死亡。
無論是《莊鴻的姐姐》中莊鴻被剝奪上學的權利、《最后的安息》中惠姑提出解救同齡人的要求被父母視為幼稚的想法,還是《是誰斷送了你》中父親對怡萱的思想行為的控制,這些都體現了封建傳統思想對兒童獨立人格的忽視。
(二)受戰爭影響的兒童形象 19世紀20年代是一個戰亂不斷的動蕩年代。戰爭不僅對成人世界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對兒童的身心成長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該問題在冰心的筆下同樣得到了集中表現。
《三兒》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雖然作者沒有明確交代小說背景是戰爭時代,但在廣場上練習打靶的兵丁和軍官們說明了這一點。三兒在廣場上撿彈子卻不幸被流彈擊中,在母親難過的聲討中,兵丁僅用二十塊錢就打發了這樣一個幼小的生命。這篇小說雖短,但三兒的不幸卻令人同情。從開篇描寫三兒在街上撿破爛布以及冒著危險去撿彈子,可以看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三兒是懂事勤勞的,小小年紀就獨自出來拾荒補貼家用。當三兒被槍打中,母親驚慌心疼地來尋他時,他也沒有一絲哭泣或害怕,反而在軍官強辯罵母親時,“三兒忽然咬著牙,掙扎著站起來,將地上一堆的爛紙捧起,放在筐子里;又掙扎著背上筐子,拉著他母親說,‘媽媽我們家……家去!’”最后兵丁送來錢票,三兒強用最后一口氣,將錢遞到母親手中,他知道家中需要錢,他不放棄任何一個減輕母親負擔的機會。戰爭剝奪了孩子無辜的生命,而三兒的勤勞、懂事、孝順,則加深了這一看似偶然事件的悲劇色彩。
戰爭不僅剝奪了無辜孩子的生命,同時也剝奪了孩童天真的幻想。《魚兒》中的“我”,原本是開開心心地隨奶媽到海邊釣魚,海邊的一切吸引著“我”的目光?!拔摇辈粌H好奇魚吃什么,還將無盡的海想象成月亮的家,但隨后遇到一位斷了一只手臂的軍官,頓時終結了“我”對大海的浪漫想象,以至于海面風平浪靜也令“我”驚怕不已,就連上鉤的魚兒也似乎變成包括人肉都吃的可怕怪物。作者以孩童的眼來看這個戰火彌漫的世界,以孩童豐富的聯想力凸顯戰爭的可怕,以此來反映戰爭帶來的傷痛這一現實問題,呼吁大家關注戰火下兒童的心里成長。《國旗》中雖然沒有死亡,也沒有血腥,但戰爭的影響依然明顯。小小的國旗雖然振奮愛國之心,卻也將小朋友之間的友誼隔開。小弟弟因同德國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玩耍而受到哥哥限制,直到后來“我”覺得國旗隔開孩子之間純潔的友誼是多么可笑,終于同意弟弟同日本小朋友武男玩耍了。在弟弟和武男的眼中,大概友誼就是友誼,并沒有那么多因素可以影響,愛國自是應該,但各愛各的國也并不影響他們之間純潔的友誼。因為孩子的世界里本是純潔的,沒有成人世界里那么多愛恨情仇和利益糾紛。
事實上,問題兒童并不是冰心最擅長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過于單薄,無法承載沉重的現實問題。與此同時,作家所開出的藥方也難免隔靴搔癢,于現實無補。但當作家把這些形象作為一顆顆愛的種子撒入人們心田時,這種由對愛的信仰而激發的美好情感依然彌足珍貴,讓人心馳神往。
相比問題兒童,天使兒童是冰心愛的哲學的升級版。冰心不僅通過大量的問題兒童形象來宣揚她的兒童觀,而且還塑造了大量天使兒童形象來凈化這個世界,讓人們在黑暗中見到一絲希望。由于冰心本人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深處的童真,使得她在天使兒童的刻畫上得心應手,這些兒童形象也就更為讀者所喜愛。
(一)墮入凡間的天使 代表作是《寂寞》和《離家的一年》,作品中的兩個孩子皆是尋常少年,他們沒有遭受過不可忍受的痛苦,作家也沒有刻意歌頌愛的偉大與救贖,而是通過對兒童日常生活的描寫,使少年兒童的童真與美好心靈躍然紙上,一愁一笑仿佛就在眼前,他們是冰心早期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兒童形象。
在《寂寞》的開篇,小小就顯露出兒童特有的活潑天性。他盼望著妹妹的到來,即使他“在課室里考著國文”,也“匆匆的綴完了幾個句子,便去交卷”,因不到放學時間,先生讓他再看看有無錯字,“他只得回到位上來,眼光注在卷上,卻呆呆的出神”。終于等到放學了,小小一溜煙兒奔回家中。后來早起帶妹妹玩,妹妹傷心時講故事逗她開心,和妹妹在雨后的水洼踩水,用糖果做冰淇淋,領妹妹去河里釣螃蟹,顯示出小小愛玩、聰明的一面。當妹妹在河里摔了一跤,打濕了衣裳,他馬上想到回家換衣服妹妹會被嬸嬸責怪,可見他是一個頭腦靈活、鬼點子多的小孩。后來妹妹曬太陽中暑,他也心疼妹妹,收起自己想到處瘋玩的心,在自家的院子里搭起小棚,希望妹妹早日好起來同他玩耍。小說中童趣滿滿,小小和妹妹愛玩樂的形象,引導讀者重新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讓讀者從成人世界的紛雜中找到一分失落的純真。
《離家的一年》中描寫了一個小小年紀就獨自外出讀書的孩子形象。小說從他準備去學校時對家的戀戀不舍寫起,中間經過不適應的過渡期到漸漸成長,最后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家的故事。故事雖簡單,但作者在對孩子細致的心理描寫卻引人入勝。離家前他因為不舍而產生的一些荒唐的想法,明明難過卻盡量不表現出來的樣子,一個天真又糾結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去上學的那一日,因周先生臨時有事而推遲了時間。他返回家里,“一邊玩著,他兀自提心吊膽的。果然至終捱不過下午四點,還是一走”。作者形象生動地呈現了孩子容易被情緒影響的心性,親切自然。到了學校后,盡管挑戰重重,但有同齡人的陪伴與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令他重拾歡樂。最后學成畢業回家,給了家人一個驚喜,孩子天真的心性展露無遺。
以上兩個形象的藝術魅力在于真與親切。就像前文提到的,雖沒有刻意的贊美,但孩童自然的天真有舒緩人心的力量,讓人自覺向往美好的童年,“可以說,作家頌揚童心的坦誠純潔,其實是在贊頌健康與純真的個性,體現了作家對美好人性的追求與期望,同時也是對污穢渾濁的人世、對卑劣丑惡的人性的否定與批判?!?/p>
(二)傳播愛的福音的天使 兒童是冰心作品中的治愈天使,作家希望兒童的愛與寬容能給社會帶來光明,雖說有些夸張的成分,但傳播愛、傳播希望還是能給迷途的人帶來一絲光明的。
《超人》中的祿兒是其中的代表。小說對祿兒的直接描寫并不多,多是從主人公何彬的情緒變化來表現的。小說中的祿兒是個窮苦的孩子,生病了沒錢治療,何彬出錢治好他的腿以后,他一直想要報答何彬,幫何彬跑了趟腿都顯得高興,說明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善良孩子;怕何彬不收他的花,在留給何彬的信中,他將自己母親與何彬母親當作好友,說服何彬一定要收下“母親的朋友的孩子的東西”。雖然窮苦的祿兒并沒有受到多少教育,但他身上善良純樸的天性以及對母親的愛,卻使得何彬在絕望的迷途中找到了人生的歸路。
另三部作品,《世界上有的是快樂……光明》《愛的實現》《最后的使者》,是冰心典型的傳播愛的天使兒童作品,這三部作品中的兒童形象是前期兒童形象的升華?!妒澜缟嫌械氖强鞓贰饷鳌分?,兩個孩子對青年凌瑜說:“先生!世界上有的是光明,有的是快樂,請你自己去找罷!不要走那一條黑暗悲慘的道路?!边@些話拯救了對現實感到絕望的凌瑜,給了他重新尋找光明的勇氣?!稅鄣膶崿F》里的一對姐弟的純樸天真成為詩人靜伯創作的靈感源泉?!蹲詈蟮氖拐摺防锏膵雰海頌椤跋M氖拐摺闭攘藷炛械娜祟?。三篇小說內容簡單,幾乎沒有什么情節,但都用優美的散文化語言述說著兒童天使般的圣潔、精靈般的品質,點亮了生命的希望,洗滌了世間的悲觀和污濁,帶給人們美和希望。
雖然這三部作品中的兒童都不是主角,但他們卻作為圣潔的救世者形象出現在小說中。作者雖然對這類天使兒童形象過分美化與夸張而顯得不太真實,但其理想化的一面對讀者而言,依然具有凈化人心的作用。
總之,冰心早期小說中的兒童形象,有完滿的,也有不太完滿的,無論這些形象飽滿與否,他們都像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現實世界中黑暗的陰影,引導人們發現心中的光明。雖然這些作品至今已經將近一百年了,但仍然廣受讀者喜愛,究其原因,在于冰心的作品中能帶給讀者溫暖的閱讀感受和美好的情感。冰心希望所有的兒童都可以健康成長,做快快樂樂的天使,這也許就是作者創作時最深切的愿望吧。
① 朱自強:《兒童文學與兒童觀》,《中國教師》2009年第11期。
②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頁。
③ 陳文穎:《冰心與葉圣陶早期小說中的兒童形象》,《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④ 冰心:《我做小說,何曾悲觀呢?》,見范伯群《冰心資料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頁。
⑤ 張周易:《冰心“愛的哲學”的文學成就及其文化意蘊》,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學位論文。
作 者:余艷雯,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