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國內直播行業最繁華的一年。在上半年,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就已經達到了3.25億,占網民總體的45.8%。直播平臺的數量更是快速增長,早已超過了200家。據Credit Suisse估計2016年中國直播市場的總量超過250億元。一個個冰冷的直播應用,成功的成為2016年度最熱的符號。

直播為何如此火?
凱絡最新發布的2016年直播報告中分析認為,用戶選擇觀看直播主要由于不可預測和刺激的內容、高度的參與和緊密的互動、情感連接三方面因素。
直播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娛樂,通過一個主播把不同背景的用戶聚集在一起,對于有獨特個性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自我表達的出口。同時用戶喜歡看獨特的、不可預測的內容,因為可以滿足情感上的需求,引發共鳴。此外直播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是讓主播和觀眾互動,熱情的觀眾可以問問題,并且馬上得到回復,從而創造出一種從未有過的親密感。對于觀眾來說,情感連接是一個持續連接他們和主播的因素。觀眾通過送禮物、評論、關注主播這些舉動來表達他們與主播的互動和聯系。
此外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文字、聲音、視頻到直播,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在不斷改變,直播是一種更加實時性的接收信息方式,并不斷提升了每一個人的參與度。
政策監管升級洗牌不斷
不過,直播行業瘋狂的發展背后,直播平臺內容的良莠不齊,低俗化問題在過去的一年中也頻頻出現。對此,國家頻頻發布政策,重拳整頓。

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應具有相應資質。11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提出對主播實施“實名制+黑名單”措施,被稱為“最嚴新規”。12月12日,文化部又發布了《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規范直播內容,其中指出,2017年起,未經審批的網游也不得直播。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國家層面對于直播行業大力監管的決心。
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以及直播行業競爭的優勝劣汰,一大批中小型直播平臺正在逐漸慘遭淘汰,也已成為大家有目共睹的現實。
2017年直播還是風口嗎?
目前,對于明年直播行業是否還是風口,業內持不同的觀點。一部分人認為直播行業的風口期已經過去,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已趨于穩定過渡期。也有不少觀點認為,2017年仍是直播的風口期,只是資本會更偏向于垂直細分領域。

不久前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聯合網宿科技最新發布的《中國網絡直播行業景氣指數報告》預測,未來的直播類型趨于垂直、教育、財經、電商等“直工播+”近期可能爆發。
“未來,直播與各個業態之間的融合將會成為常態,也是趨勢。一方面,直播平臺通過與其他業態的融合,才能不斷創新內容,豐富用戶的內容體驗;另一方面,其他行業要借助直播這一工具,優化用戶體驗、拓寬營銷渠道,進而促進其商業模式的快速變現?!?網宿科技助理總裁孫孝思曾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