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并為之不懈努力,保持精進,終成大器。畫畫對于張正而言就是此生最感興趣的事情,今時今日的張正已經將自己定位為一名職業畫家。張正本名張俊偉,先后師從石晉、朱零、張津誠等老師,現為清華美院朱零工作室畫家,當代美術創作院畫家。回顧過去的歲月,歷經世事滄桑,幾經輾轉,畫畫這件事始終貫穿著張正生活的始末,而他也正用自己的作品展現著對畫畫的那份濃厚興趣。
耳濡目染 與畫結緣
古有孟母三遷,就是想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張正無疑是幸運的,出生于一個頗具藝術氛圍的家庭,外公和父親都是酷愛書畫之人,平日里看著他們習字畫畫,張正耳濡目染也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外,張正的生活環境也充滿了藝術氛圍,幼時經常一塊玩耍的鄰居姐姐也是喜愛畫畫之人,在貪戀玩耍的幼時也不自覺地受到影響,長大后也機緣巧合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圈朋友,內心的熱愛加上環境的熏陶,張正對畫畫的熱愛與日俱增。
小時候的張正個性頑劣,并沒有接受正規的繪畫培訓,僅限于憑天性隨意涂涂畫畫。少年時期的張正一度想要報考藝術學校,計劃接受系統正規的繪畫學習,然而受家庭的影響,他不得不放棄該計劃而參加工作。16歲的張正遵照子承父業的傳統,開始在故鄉的某家商場工作,然而與畫的緣分并未因此而切斷。

畫畫之心 始終不忘
參加工作伊始,張正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相近的美工崗位,負責過商場洽談電臺廣告、商場裝潢設計、商品宣傳推廣等事宜。在這里工作的六年時間里,張正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對畫畫的熱愛,工作之中與畫畫相關的經歷讓他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也奠定了此后創業的基礎。24歲的張正辭去商場的工作,開始自主創業,先前累積的工作經驗讓他順利成章地選擇成立廣告公司。此后的十年間,張正不遺余力地經營著自己一手創辦的廣告公司,廣告公司的業務有許多與畫畫相關的工作,這也為張正堅持畫畫提供了動力來源。
90年代末,隨著電腦的普及,張正也順應發展,逐漸開始過度到彩繪、商品設計等工作之中。從故鄉南下至廣東東莞,張正曾就職于某彩繪廠,因為工廠業務繁重,他經常需要加班。某次工作期間,一只墜落案臺的蜘蛛被好事的同事噴灑彩繪燃料而中毒死掉。這件小事也讓張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工作潛在的危害和辛苦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轉行。受一直當老師的妻子的影響,張正結合自身的優勢,選擇了開辦藝術培訓班的事業。從在虎門少年宮當美術老師到自己開設藝術培訓班,張正與畫畫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也越來越沉醉其中。
在從事藝術培訓的十余年間,張正的教授之道就是氛圍和興趣,自身的興趣和周圍的環境是學習的根本之所在。藝術培訓班的孩子多是對畫畫產生興趣的孩子,自身的興趣是基本前提,在培訓過程中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是張正最重視的事情。期間從事多年兒童教育工作的妻子對張正提供了強大的輔助作用,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張正的藝術培訓班也日間有名氣。
潛心學畫 終成一流
自幼對畫畫感興趣,而后參加工作、自主創業,張正的人生歷程幾乎沒有一刻與畫畫脫離關系。然而他對畫畫實在是太熱愛了,于是希望盡可能的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放下工作的牽絆,成為一名專職畫家,是張正做出的一個巨大決定。這個決定完全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同時也得到家庭的支持。在成為專職畫家,全身心投入畫畫的事業之后,張正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畫畫熱情。幾十年的畫畫基礎,張正并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地找機會學習,提升技藝。結識恩師石晉,接收老師的技法學習,先后前往清華美院、中國民族藝術研究院等進修,這些過程都是張正潛心學畫的實踐之舉。

在清華美院進修期間,張正從傳統《芥子園》入手,對傳統筆墨轉換及傳統審美共性有了更深的感悟,多次到太行山寫生,從師法傳統到師法自然一路走來。近年來,張正多次參加國展沖刺,深感筆墨當隨時代的重要性,并把自己創作風格定位為當代美術主題性創作,從生活中尋找創作源泉,技法上力圖創新,構圖上注重形式感,作品出現符號化、意向化,甚至概念化、秩序化,使畫面的縱橫之境撲面而來,有別于傳統近景中景遠景的習慣,作品上下前后墨色一致,尋求一種板畫效果,圖案化、平面化。例如作品《會師》、《沃土》、《今天家中有客人》等作品均有以上效果。據張正介紹,起初創作這一風格的畫,因無傳統所參考,技法上的創新意識導致十分糾結,通過一年多的研究突破,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風格。今年其作品《會師》也獲得廣東體育美展優秀獎,《今天家中有客人》也在國展"同心筑夢"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入展獲獎,作品《路》也入展婁東太倉國展。
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張正經常與老師、同學前往各地參觀、寫生,談到這里張正向記者分享了曾經去故宮參觀《清明上河圖》的經歷。當時的他正和一位好友在北京相聚,偶爾的機會提到去故宮參觀《清明上河圖》,由于人多等緣故,張正耗費了近10個小時的時間方才進館看到《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當時的張正完全被眼前的這幅巨擘震撼,畫中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傳遞出一種安定平和的社會環境,這也為張正日后的創作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畫畫技藝的提升,張正也不斷地修煉畫畫的思想境界。作為當代美術創作派的先鋒畫家,張正的作品多以某一主題反映社會現實、弘揚正能量,在他看來眼睛所觀世界的人事就是創作最好的素材來源,其一系列作品《潤土》、《家山新韻》、《漢水清韻》、《春風待山青》、《同心曲》、《晨曲》、《七彩家園入夢來》等,在選材上注重生活和正能量,技法上力圖創新,其中作品《漢水新韻》創作靈感源自某次回故鄉的經歷,闊別多年的故鄉在自己的眼里呈現嶄新的面貌,撫今追昔,張正從故鄉的變化強烈感受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是創作此畫,表達出發展、新生等主題。近年來,張正也經常參加國內舉辦的藝術展或藝術作品評選活動,其作品也屢獲各類獎項,作品風格也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
張正,取“正”為名,乃“正悟”、“正行”、“正在路上”之意,從幼時對畫畫莫名的好感到如今拋開紛繁世事專職畫畫,張正在畫畫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在張正的內心里,萬般皆下品,唯有畫畫高,扎根生活,把握時代脈動,創作出無愧時代的作品,用作品去展現中國審美、中國精神,拋棄低級趣味,彰顯美術之美,正是張正畢生之所求,惟愿其能一直如此幸福地畫下去,在畫的世界里樂活人生,用手中的畫筆為我們展現出美好而溫和的社會萬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