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高校從教的教學實踐經驗,研究和探討了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將微課、慕課、優課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并以無機化學為例,詳細論述了當今高校如何切合實際推進微課、慕課、優課等網絡教學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關鍵詞]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線開放課程;無機化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98-02
目前,大學課程正在經歷一場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的歷史性變革。 這場變革絕不僅僅局限于給師生配置電腦和建設校園網, 隨著微課、慕課、優課平臺等多種教學模式的出現,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相當大的沖擊。我們不能拋開傳統的教學手段一味地建設網絡課程,更不能固守傳統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時代的新的教學模式相孤立。筆者從事高校教學工作31年,經歷了傳統單一的黑板授課——CAI課件的研發和使用——嘗試制作微課并參加全國首屆微課競賽——將慕課(MOOCs)、優課(UOOC)平臺引入課堂教學等階段。對當今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課堂授課多種形式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頗有感觸。本文就高校如何切合實際推進微課、慕課、優課(UOOC)平臺等網絡教學模式,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觀點供同行參考。
一 傳統教學+CAI課件仍是教學主要形式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教師授課仍然是傳統教學+CAI課件的教學模式,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課件已廣泛地應用在教育活動之中,要想把一堂課講好,除了認真鉆研教材外,就是要下功夫制作屬于自己的CAI課件,這對于教師,特別是剛上講臺的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制作是一個需要用心并付出努力的創作過程。優秀的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于一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一個優秀的教學工作者應具備這個能力。CAI課件的制作除了對教材要熟悉之外還要有許多技巧和使用注意事項,筆者在2012年曾在《中國大學教學》上發表過一篇題為《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設計與實踐—以無機化學分子結構一章為例》的文章。在制作課件時要充分發揮和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豐富性、新穎性、趣味性、形象性等特點,將聲音圖像、圖形、視頻等信息融為一體,學會使用PPT、FLASH、3DMAX、PREMIERE 等軟件。另外,全國多媒體教學軟件大獎賽等各種競賽對高校教師課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筆者制作的無機化學“分子結構”一章的課件獲第十四屆全國多媒體教學軟件大獎賽高等教育組多媒體課件三等獎。通過參賽提高了自己的制作水平,激發了創作熱情,每次使用該課件上課時深受學生歡迎。
目前,主流授課模式還是首先重視傳統教學+CAI課件這種形式,所以應鼓勵教師多參加這類競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課件服務于教學。
二 把微課融入大學教學,增加課前、課上、課后各環節自主學習
微課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提出的初衷,是為了讓課堂學習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現在則是“互聯網+”的時代。意味著,學習知識并不一定要在教室里,學生可以在家里按自己的方式學習。同時,碎片化的時間也應該被合理地利用,通過觀看簡短的微課來加強有針對性的學習是非常好的方法。
目前,微課還只是一種“碎片式”的學習方式,只涉及一個到兩個知識點;講授特定的知識內容,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很少有系列微課,而課堂教學是具有連貫性的。對高校教師來說,需要站在課程教學改革這個高度,結合課程教學改革方向來制作適合課程教學需求的微課,要讓微課與課堂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要讓微課與學生的業余學習相結合。
這樣,如何把微課引入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就把微課引入課堂教學體系在實際教學中做了嘗試。如:在講分子軌道一章時,當講到重點內容雜化軌道理論時,將筆者題為“打開甲烷奧秘的一扇窗—軌道雜化理論”微課介紹給學生,讓同學用于課前預習,該微課曾在首屆全國微課大賽廣東賽區獲三等獎。在學完這一章后進行小結時再次讓同學用10分鐘時間觀看該微課。用這種形式小結生動、直觀。不清楚的學生還可以課后反復播放復習。實踐表明這種把微課融入大學教學,增加課前、課上、課后各環節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效果頗佳,深受學生喜歡。
另外,筆者平時注重收集與教學有關的微課,同時把一些微課網址介紹給學生。如:可漢學院的微課、中國微課網、TED網易公開課、鳳凰微課等,學生可以用課余時間借助于電腦、網絡就可以學習了。用微課輔助教學效果很好。同時,筆者自己也不斷地根據教學需要制作更多的微課服務于教學。微課制作的方向應該是性價比更高,投入不要太大,最主要的就是填補碎片化學習的空白。筆者作為學院的一名教學督導,積極鼓勵教師們參加微課比賽。因為通過參與、觀看和研究微課能使你迅速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同時,老教師也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應該與時俱進,擴大視野,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與計算機技術完美結合,提升授課水平和藝術。事實表明:通過參賽能廣交同行朋友,搭建互相學習的平臺。 如,參加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建的參賽QQ群,受益匪淺。
三 有計劃推進慕課建設
2012年以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大面積普及,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呈現出來。它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高校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慕課”極大地革新了傳統教學模式。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慕課是互聯網和教育領域,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結合的最新產物,是高等教育模式的創新。
MOOCs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學習文化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造性應用和教學學術研究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自2013年起,以“中國大學 MOOC”為代表,國內一批 MOOC中文平臺紛紛上線,為眾多“國產”MOOC愛好者建設滿足國內教學需求的、體現中國特色的MOOC 提供了可能。
目前在中國,引領MOOCs潮流的正是名牌大學的名教授,他們在網絡課程創新探索中大大提升了教學學術的研究水平;大規模網絡課程向全世界公眾的開放,創造了教學成果公開發表的全新形式,是課程教學成果和實力的全方位綜合展示;而成千上萬學習者的評價,則提供了客觀、公開、公正的課程教學評價尺度和模式,公開發布的網絡課程,每一個環節都實實在在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慕課”是借助于專業技術平臺來實現網上交流學習,資源共享。但現階段還不可能取代傳統的高等教育。如何將慕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融為一體亟待研究和探索。
2014年5月12日由深圳大學發起,全國地方高校成立了優課(UOOC)聯盟,優課(UOOC)聯盟的主要合作內容是:共同開展各類MOOCs課程建設;共享統一的UOOC教學、溝通平臺;實現(UOOC)聯盟在線課程共享。
優課(UOOC)聯盟成立一年時間里加盟高校達76所,上線課程達25門,學生選課人數累計已超過2.5萬人次;優課(UOOC)是慕課(MOOC)模式的最優實踐者,筆者所在的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也成為優課聯盟成員之一。由此可見,各校對慕課(MOOC)這種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的教學模式給予了充分重視。
MOOC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的快速興起和迅速普及為包括化學專業在內的我國高校各學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但優秀的化學類MOOC 不可能一蹴而就,以 MOOC促進化學課程教學改革也尚未水到渠成。
筆者認為,對于致力于建設MOOC的化學教師來講,要抓住 MOOC教與學的規律,對現有課程進行實質性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改造,使課程充分體現出MOOC 的優勢與學科、課程自身的特色,而不應只是跟風開課,簡單地把課程放在互聯網上。我相信只有真正置身其中去探索、去實踐,才能把MOOC所提供的機遇和可能變為現實,真正實現高校化學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應認真研究一下如何將微課、慕課、優課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切實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翟怡, 胡濤.MOOC與我國高校化學類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5(6).
[2]肖娟,魏莉.淺談微課與高教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