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摘要:破產原因的法律界定對債務人、債權人的利益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秩序都有極大的影響。本文從破產原因的一般理論出發,解析我國現行破產法第2條,通過分析我國破產原因的相關規定對我國破產原因制度的不足之處從不同層面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破產原因;不能清償;停止支付;資不抵債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098-02
作者簡介:劉湘羽(1996-),女,廣東肇慶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破產法破產原因。
一、破產原因概述
企業若要取得獨立的法人資格,必須擁有一定的財產,財產是一個企業的根本物質基礎。而破產,即為“喪失財產”。從法律層面對破產進行理解,其意為債務人不能償還所欠債務或其可支配資產不足以清償所欠債務,則債權人或債務人有權訴請法院宣告破產并依法啟動破產程序對其財產進行清算、重整以償還債務。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在一定情況下,能夠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法律對于破產原因也做出了一定的規定。
破產原因是一種法律事實。在我國,破產原因指的是破產清算、和解與重整程序開始的原因①。通過對破產原因概念進行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破產原因有以下四個特征:
(一)破產原因通常是一種特定的法律事實,是債權人或債務人得以提出破產申請,人民法院據以做出破產宣告的客觀標準。
(二)必須經過破產法明確,該特定法律事實才具有法律效力。
(三)提出破產申請時,需要同時提供證據對破產法上規定的特定事實進行證明。
(四)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再決定是否宣告債務人破產時,要對其破產原因進行審查。
我們在理解破產原因時,要注意破產原因與導致破產的原因這二者間的差異。破產原因是特定的法律事實,對于破產程序的啟動等具有重大影響。而導致破產的原因與破產原因意義完全不同,它對于破產程序的啟動等不會造成影響。
二、我國破產法上破產原因概述
2006年8月27日,我國新《企業破產法》正式頒布,該法第2條對破產原因進行了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企業法人有前款規定情形,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對該法條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法律規定了兩種可宣告破產的原因,且只需出現了其中一種即可宣告破產。
我國法律在對破產原因的規定中有一個特殊性,便是出現了“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概念。這是各國立法中從未出現過的新理念。但實際上,“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應當被推定為停止支付。由于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是一個新概念,缺乏理論上的明確內涵和實踐上的確定適用外延,故其只能作為一個推定原因,而不能構成獨立的破產原因。同時,若債務人能夠提出反證證明其未發生債權人主張的破產原因,則人民法院不應受理債權人提出的破產申請。
三、我國破產原因的缺陷
(一)不能清償和資不抵債并存作為一個破產原因,不符合破產法學的基礎理論
我們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和資不抵債之間的關系。第一,不能清償是債務人破產的一般原因,而資不抵債則是不能清償的一種形式上的推定②。換句話說,二者具有邏輯上的因果推定關系,我們可由債務人的資產不足以償還債務得出其無法清償。第二,二者還具有邏輯上的包含關系,不能清償在邏輯上是能夠包含資不抵債這一原因的。仔細理解,可發現,資不抵債最終導致不能清償,其被包含于不能清償這一原因中。因此,二者不宜并列共同構成一個破產原因。
(二)不能清償和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并存,有違立法技術要求
在其他國家的立法中,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只是認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內在緣由,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破產原因。將具有邏輯上的包含關系的兩個原因并列作為破產原因,違反了整體和部分不能共存的要求,有違一般邏輯規則,也違背了立法要求。
(三)現行破產原因未將“停止支付”作為推定破產原因
盡管實踐中認為我國規定的“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可推定為“停止支付”并賦予二者相同的法律意義。但由于“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是一個新概念,其理論上的內涵及實踐上的適用都并不明晰,容易導致人們的理解混亂,背離了立法宗旨。
(四)不能清償和資不抵債并存,缺乏司法實務的可操作性
目前,證明債務人是否資不抵債的主要憑據是其賬面資產。但實踐中,債務人若走到破產這一步,其賬目往往十分混亂,參考價值極低;且走向破產的債務人通常不會及時將待處理的財產按照規定進行入賬處理,從而使得其賬目雜亂,無法真實反映其實際資產。與此同時,實踐中還有可能存在債務人表面資產尚可抵債,但實際上已完全喪失清償債務的能力,又因不符合破產原因,導致不能通過破產程序解決債務問題,從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將資不抵債作為破產原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給司法實務帶來一定的難度。
(五)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時難以處理
對于“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認定問題會直接影響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時是否能夠極好的維護其自身利益。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認定是是否宣告破產的重要前提條件,若直接將認定工作交給法院及辦案法官,極易使法官由于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走向濫用權力的道路,最終影響認定結果。且不統一的判斷標準將會造成司法實踐上的混亂,從而最終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并影響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六)破產原因標準不唯一易導致司法實務中的混亂
企業破產法規定了兩個破產原因,卻未規定何時應當適用何種破產原因。同時,法律也未規定是否允許債權人和債務人自由選擇適用破產原因。此外,不同法院若適用不同的破產原因標準,容易產生混亂,使得當事人難以證明債務人確實具備破產原因,最終造成破產程序啟動上的困難。
四、對我國破產原因的完善與展望
(一)轉變破產意識
法律是在國民當時的法律意識指導下制定的。因此,法律完善與否與人們的法律意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故要完善我國破產原因,首先要轉變人們對于破產的認識。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破產并不是洪水猛獸,并不意味著死亡。在以競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功或失敗都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有新的企業建立,必然會有舊的企業退出,正如人的生老病死,企業的設立與破產都應當被視為企業的正常生命現象。我們應當借鑒發達國家,本著開放、自由、包容的立場來認識與看待“破產”現象,真正認識到破產企業公平合理的清償債務后退出市場更符合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經濟要求③。因此,我們應當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全面更新陳舊落后的破產意識,引導公民采用積極的眼光看待破產這一及其正常的現象,改變對于破產的負面消極評價,這同時也是完善企業破產原因的起點以及指導破產立法、司法的思想基礎。
(二)科學化破產立法
1.將“不能清償”作為企業法人的一般破產原因
破產原因的實質是當債務人出現特定的破產的法律事實后,根據法律規定啟動破產程序來清償對所有債權人所負債務。不能清償能夠最為直觀的說明債務人無償還債務的能力,一旦債務人出現不能清償的情形,債權人的利益便有可能受到侵害。因此,“不能清償”應當作為是否破產的基本認定情形,作為破產的一般原因。但是僅以“不能清償”進行判斷,過于抽象,無法很好地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故我們應以“不能清償”為基礎,在其上規定其他可證明債務人應當被宣告破產的其他情形。
2.將停止支付并呈連續狀態推定為“不能清償”
一旦債務人出現停止支付的情形,債權人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債權的實現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當出現停止支付的情形時,債權人得以行使破產申請權利,此時舉證責任由債務人承擔。停止支付是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最典型的外在表現,同時作為證據,其也最容易取得。債務人停止支付,則可推定債務人不愿或不能償還債務,此時,債權人的債權便存在無法實現的風險。因此,只要債務人無法證明其具有清償能力則法院即可支持債權人的申請,認定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從而啟動破產程序對債務人的財產進行清算、重整。但當然,法院在實踐中確認債務人是否達到破產界限時,還要看停止支付是否真實存在,是否仍然持續存在等方面因素④。
3.將“資不抵債”作為清算中的企業破產的唯一原因
目前看來,將資不抵債單獨作為對企業法人普遍適用的特殊破產原因仍不具備條件,可能會導致破產范圍過大。但已經具備將其作為清算中企業法人的破產原因。在企業法人的清算和確認過程中,若發現其財產總額不足以清償其債務總額則可使其直接進入破產程序。因為處于清算程序中的企業法人已喪失了用其信用和實力等其他因素償還債務的可能性。
(三)完善破產司法
現實情況下,無法立即對我國破產法進行修改,而我們也應意識到很多時候,科學化的立法可能并不會帶來特別大的轉變,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司法上的轉變。因此,為了更好地完善我國破產原因,我們必須重視司法上的執行以彌補立法上的缺陷。
盡管最高人民法院適時頒布了《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一)》,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破產現象層出不窮,破產類型也不斷復雜。雖然解釋中列舉了大量破產的具體情形,但如今看來,似乎略顯單薄。因此,作為我國最高司法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應不斷關注社會時事,掌握經濟社會最新動態,不斷完善司法解釋,更好地指導各級人民法院對破產案件進行審理。
其次,之所以設立破產原因制度,是為了更好地科學化、統一化破產案件的審查標準。根據合理制定的破產原因制度對破產案件進行科學統一的審查,以此來決定企業是否確實應當被宣告破產,是否需要啟動破產程序才能夠償還債務。因此,我們在給予立案審查充分的自由裁量空間的同時應當采用更加嚴格細致的審查標準,寬進嚴出。破產畢竟是關乎多元主體利益的重大事件,因此在審查上應當進行嚴格科學的判斷,避免對不該破產的企業宣告了破產,從而損害相關主體的利益。同時,法院應當始終以證據為判決依據根據證據嚴格審查破產申請是否出現了法律規定的破產事實。接著,再判斷企業是否能夠被“挽救”,若能則不啟動破產程序,而是進行和解或者重整,以“能救則救”作為破產司法的指導思想。
[注釋]
①王欣新.破產原因理論與實務研究[J].天津法學,2010(1):16.
②張海燕.析新<企業破產法>中的破產原因[J].政法論叢,2007(2):68.
③王麗美.企業破產原因應然內涵新探——兼論<企業破產法>的完善問題[J].法學雜志,2014(2):132.
④高勇.破產原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參考文獻]
[1]高勇.破產原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2]王麗美.企業破產原因應然內涵新探——兼論<企業破產法>的完善問題[J].法學雜志,2014(2):126-134.
[3]王欣新.破產原因理論與實務研究[J].天津法學,2010(1):16-27.
[4]張海燕.析新<企業破產法>中的破產原因[J].政法論叢,2007(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