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 劉思光
摘要:廣告行政行為,是指廣告行政主體實施的,由廣告法及其配套或者相關的行政法規范調整的行政活動和行政手段。廣告行政主體的一項行為怎樣才能作為一項合法、有效的廣告行政行為存在,首先就應當判斷其是否符合廣告行政行為的具體構成要件。本文參照刑法學的犯罪構成理論,從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四方面對廣告行政行為加以分析,試圖厘清廣告行政行為的要件構成。
關鍵詞:廣告行政行為;構成;要件
中圖分類號:D9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22-02
作者簡介:姚燕(1984-),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焦作大學,教師,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劉思光(1983-),男,漢族,河南焦作人,就職于國家電網沁陽市供電公司,法學專業。
廣告行政行為,是指廣告行政主體實施的,由廣告法及其配套或者相關的行政法規范調整的行政活動和行政手段。廣告行政主體實施的一項行為怎樣才能成為一項合法、有效的廣告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廣告行政主體實施的一項行為怎樣才能作為一項合法、有效的廣告行政行為存在,首先就應當判斷其是否符合廣告行政行為的具體構成要件。
學界在闡釋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時,往往會將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分別敘述。其中,成立要件關乎行政行為與其他行為的質的區別,如:行政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的區別。而合法要件則還承擔著區分某具體行政行為是合法行為,或是違法行為的功能。同時廣告行政行為作為行政行為的一種,必然具備一般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而廣告行政行為又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行為,還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構成要件。
鑒于廣告行政行為構成的復雜性,本文擬參照刑法學界的犯罪構成理論,從主體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客體要件、客觀方面要件四方面對廣告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加以介紹。
一、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
(一)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的概念
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是指由廣告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實施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和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的實施廣告行政行為的職權,實際實施了廣告行政行為,并且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行政主體。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則是指一種條件。它們二者分別是從實然和應然兩個方面出發來分析問題。只有具備了廣告行政行為主體要件的行政主體才有資格實施廣告行政行為。換言之,具備了廣告行政行為主體要件的行政主體,當它的行為也符合廣告行政行為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時,才能成為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
具體而言,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必須是擁有管理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及其廣告活動方面的行政職權或行政職責的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者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和個人。非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所為的行為肯定不是廣告行政行為。
因此,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對于區分某一行政行為是否為廣告行政行為,或者是何種廣告行政行為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要件的內容
1.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合法成立的
實施廣告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依法成立,并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行政主體是否合法的問題通常由行政組織法決定。一般而言,凡是符合行政組織法規定的行政主體都應當是合法的。但是,一個行政行為的作出應當在行政主體職權范圍內,若某一行政行為作出時,行為本身雖是合法的,但超出了作出該行為的機關的職權范圍,也就不符合主體要件。
2.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必須擁有法定的管理廣告方面事務的職權
根據《廣告法》及其配套規定和與廣告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在我國,擁有管理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的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有如下幾個:①工商行政機關;②衛生行政機關;③城管行政機關;④廣電行政機關;⑤建設行政管理機關;⑥稅務行政管理機關。另外,經過授權的組織和個人也有權利實施廣告行政行為,譬如,中國消費者協會有權監督廣告活動。
二、廣告行政行為的主觀要件
“主觀要件”一詞經常出現在刑法學理論中。犯罪主觀要件,是指刑法規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行為人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①犯罪主觀要件的內容是心理態度,但是,廣告行政主體作為一個組織是不具備心理態度的。因此,筆者認為,廣告行政行為的主觀要件即是指廣告行政主體實施廣告行政行為時所追求達到的目的。
具體而言,廣告行政行為的主體有憑借國家行政權力產生、變更或消滅某種行政法律關系的意圖,并有追求這一效果的意思表示,就是廣告行政行為的主觀方面的要件。
根據我國《廣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廣告行政行為的主觀要件有以下幾點:
(一)規范廣告活動,促進廣告業的健康發展
廣告活動通過有計劃的自我宣傳,對社會意識和心理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廣告行政行為有必要對廣告活動中廣告的發布標準、廣告活動主體資格、廣告活動競爭規則等方面加以管理,以規范廣告活動,促進廣告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現代社會中,消費者往往是通過廣告了解商品和服務,并作出選擇,所以,廣告對消費者的誘導作用非常值得重視。現實生活中,消費者由于受到違法廣告、虛假廣告的引導,作出錯誤判斷,蒙受利益損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通過法律對消費者的利益予以特殊的保護是廣告立法的重要目的。《廣告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行為的規定主要表現在對廣告內容真實性的審查,對廣告內容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審查,以及有關損害消費者利益行為的行政處罰等幾個方面。
(三)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發揮廣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
廣告活動主體及其廣告活動對社會經濟秩序具有重大影響,虛假違法廣告和商業宣傳中的各種不健康、不道德行為,本身就是不公平交易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重要表現形式,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腐化社會風氣,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告法》中規定的廣告行政行為主體對廣告活動主體的廣告活動的許可、監督、管理、處罰等行政行為有利于凈化廣告市場,有利于廣告業的健康發展,客觀上有利于廣告發揮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
三、廣告行政行為的客觀要件
對行政行為的客觀要件通常有三點要求:一是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合法,且符合公共利益。二是行政行為的內容具有了操作性,有實現的可能。三是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確定。②廣告行政行為的客觀要件也可從以上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廣告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合法,且符合公共利益
1.廣告行政主體行為動機正確,即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廣告行政主體在具體行政行為中的動機雖是主觀方面的東西,但它直接決定廣告行政行為的走向,這種主觀性的決定因素并非程序性要素,而與行政行為的內容關系密切。
2.廣告行政主體的權力必須于法有據。廣告行政主體的管理權能源于廣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授權。廣告行政行為的作為與不作為都應有法律依據。
3.廣告行政主體所實施的廣告行政行為的作用對象(包括行政相對人和行政客體兩個方面)應當具有法保護性,就是其應當受到廣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
(二)廣告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具有可操作性
廣告行政行為如果沒有可操作性,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那么它的存在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一方面,廣告行政行為設定的事項要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相適應。另一方面,廣告行政行為設定的事項要與行政相對人的承受能力相適應。超過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能力的事態設定幾乎是無法部分實現或全部實現的。
(三)廣告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確定,不可朝令夕改
廣告行政行為的確定性非常重要,它對形成法律的明確性、法律的安定性、信賴保護和法律和諧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并且貫徹執行比例原則,可以使行政行為更加有效率。
四、廣告行政行為的客體要件
哲學上認為,客體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存在,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任何一種行為,不論其形式如何,都要作用于一定的客體。因此,廣告行政行為的客體就是廣告行政主體管理的對象。具體而言,根據《廣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廣告行政行為的客體就是指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
這里有一個重要的觀念需要澄清。哲學上的主體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和實踐的對象所依附的實體。在法學用語中也是如此。譬如,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是指享受權利和負擔義務的公民或法人。而客體在法律上則是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品、行為等。也就是說,主體一般是人,客體一般是物(抽象的物和具象的物)、行為等。那么,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作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究竟是主體?還是對象?或者是客體?這就要首先區分清楚廣告行政法的客體和廣告行政行為的客體兩個概念。廣告行政法的客體就是廣告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告行政法律關系;而廣告行政行為的所作用的對象就不能說成是廣告行政法律關系,而是廣告行政相對人了。
廣告行政行為的客體要件,也就是指廣告行政行為所調整的對象所應當具備的法定條件。這一定義有以下兩點含義:一是要存在作為廣告行政行為的行政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二是相對人要無瑕疵,即相對人必須又有接受廣告行政行為的法律效果的合適資格。作為廣告行政行為的相對人而存在的客體就是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要符合一個合法的客體要件,還要求其是依法成立并合法存在的,這樣才是一個適格的客體。
[注釋]
①張明楷.刑法學(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0.
②關保英.行政法教科書之總論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37.
[參考文獻]
[1]關保英.行政法教科書之總論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關保英.行政法教科書之總論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3][法]莫里斯·奧里烏.行政法與公法精要[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主體與客體[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5]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