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科學技術管理,就是對刑事案件現場所反映出來的有關犯罪信息的管理。可以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和與分類,形成一個針對案件綜合的信息庫。現代信息管理模式中,利用了計算機數據庫和網絡技術,可以做到遠程檢索和分類逐步檢索。隨著公安信息網的逐步完善,各警種都能夠快捷的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線索。刑事案件現場勘查所得到的犯罪信息,就是這種線索的源泉。
關鍵詞:刑事科學技術;管理平臺
中圖分類號:D91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46-02
作者簡介:王磊(1983-),男,蒙古族,本科,江蘇省張家港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現場勘查和痕跡檢驗。
刑事科學技術的管理,已經不再是以往單一的收納痕跡物證和簡單的串并案件。而是把現場勘查所采集到的一切與犯罪有關的,有形與無形的片段信息進行歸納,建立以此為基礎的信息平臺。通過網絡,面向全局甚至全國公安機關開放。不論是高層決策機關,還是基層辦案單位,都能在第一時間內看到本轄區內的刑事案件的具體內容,從而各取所需。
那么,刑事技術信息平臺究竟能夠為我們提供什么具體內容呢?他們的依據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項:
一、犯罪嫌疑人的身體特征信息
犯罪嫌疑人的身體特征,主要是通過現場痕跡物證和現場環境所反映出來的,其中包括可直接獲取的和需要現場分析后獲取的兩類。
可直接獲取的通常為視聽資料,主要是指在其他附著物內的多種存儲形式,如錄音、錄像或計算機等現代科技手段反映的聲音和形象及其他信息資料以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
需要現場分析獲取的,主要通過是痕跡物證所反映出來犯罪人員的個體特征。首先,是性別分析。男性和女性之間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男性在選擇出入現場方式和使用的工具時更多樣化,作案手段更暴力化。而女性受其生理制約,在單獨作案時往往反映出“力不從心”的跡象,作案手段笨拙、非暴力化。同時,現場痕跡如手印、足跡、遺留物、可疑的血跡和毛發均可以作為判斷性別的重要依據。其次,是身高體態的分析。根據現場痕跡分析身高、體態,如現場出入道處的攀登痕跡,出入口形態、大小。依據現場打、砸、撬痕跡的高度判斷,受害人受傷的部位、致傷的過程和多現場可疑足跡的鑒定,均可以對犯罪人的身高體態作大致的分析判斷。
上述方法獲得的有關犯罪嫌疑人的身體特征,都是客觀的。而且,這些信息以影音、圖片或文字的形式存在,其描述方式比較直觀,可以作為尋找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依據。
二、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特征信息
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特征,主要是由于其身體條件和環境影響所造成的。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決定其獨特的行為習慣。而針對犯罪而言,其行為習慣決定著他所選擇的犯罪性質和犯罪手段。
犯罪性質,是依據案件現場的破壞程度、損失情況、狀態來判斷的。如若發現是火災、爆炸、房屋倒塌等現場,如,在火災現場檢出不該出現的助燃劑類物質、爆炸現場的爆炸殘留物中檢出的炸藥成分,那就應考慮人為因素,否則就應該考慮是自然事故,還是意外事故。再如,通過尸體的索溝形態,來判斷是自縊還是他殺,以確定案件的性質。
如果說,犯罪的性質是主觀因素決定的,那么,犯罪的手段則多是由于客觀因素決定的。案犯所選擇的時間、地點、工具、方法取決于其自身條件和環境因素較多,因此手段也千差萬別。這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往往會形成習慣,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于是,在相同的時間段,類似的地點環境下,利用同樣的工具和方法犯罪,形成系列案件。這是犯罪心理和行為動力定型的結果。
對于作案時間分析的依據是:1、根據現場所能表現時間的物品,如手表停止的時間、各類娛樂票證和運輸票據的日期時間、電腦中電子數據存取的時間等。2、根據現場物品、物證的狀態,如燈光是否關閉、爐火是否熄滅、尸溫、尸僵、尸斑等。3、根據現場痕跡的新鮮程度,如指紋的是否新鮮、土地足跡邊緣有無倒塌等。
對于作案地點分析的依據是:1、現場的犯罪痕跡,如物品被翻動痕跡、搏斗滾壓痕跡、血跡形狀及分布情況等。2、注意現場發現有無反常、矛盾現象。如尸體檢驗中有抵抗傷和搏斗上,而尸體周圍卻為發現相應的血跡,周圍則較整齊;尸體上粘附有與現場不相符的泥土、雜草等細小物質;尸體狀態與周圍有明顯區別等。
對于作案工具分析的依據是:1、現場工具痕跡的形態特征,如形態、大小、寬窄、深淺程度等。2、現場遺留的可疑工具或兇器,通過與現場發現的痕跡、受害人傷痕、現場擦拭物,進行對照研究,看其是否吻合。3、犯罪嫌疑人遺留的其他物證,如金屬斷裂殘片、刀鞘、包裝物等。
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特征信息,反映了嫌疑人從實施犯罪開始到結束的行動軌跡,有的可以體現出個人獨特的行為習慣或專用工具。具體詳細的記錄,為案件串并提供著依據。
三、被侵害客體規律信息
如何有效的預防和遏制犯罪,減少案件發生和損害呢?減少發案和損失,一般是通過三個階段來完成的。首先,是消除容易產生犯罪的場所,使犯罪的環境無法產生。沒有了適合犯罪的環境,犯罪就無法實施,這是最理想的階段。其次,是在犯罪過程中制止犯罪,致使犯罪被迫終止。雖然已經開始實施,但無法達到犯罪的結果或不能完全達到結果。再次,是在減少被侵犯客體的損失。這個階段是在犯罪實施前做好防范措施,即便犯罪實施,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損害效果。不論在哪個階段預防和遏止犯罪,都必須掌握犯罪的規律,有針對性的做好置前于犯罪的工作。
刑事技術人員,是第一時間接觸到犯罪侵害客體的人,也是對犯罪過程了解最為詳細的人。通過對犯罪過程的和被侵害客體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到相關類型案件的發案規律,并利用信息平臺反饋到決策部門。這些規律可以分為偶然性規律和必然性規律。偶然性規律是由于某個犯罪分子或團伙的作案習慣形成的,該規律將隨著犯罪分子或團伙的覆滅而消失,不具備普遍性。
時間因素是犯罪多發的日期和時段。例如盜竊案件,犯罪分子通常會選擇一些特定的日期如每月的4日、節前等時間,因為此時人們會大量攜帶現金,犯罪分子也會選擇在這些時間集中作案,一旦得手,所得到的贓款會多于平時。而春節前夕,一些準備回家的外來人員,也會抱著撈一把的心態大肆犯罪。而時段的選擇通常是人們熟睡的時候,一般以夜間2到5點居多。
地點因素,所表現出來的是犯罪分子對于如何順利實施犯罪,并能順利逃避追捕的心態。偏僻的小巷和樓群中,沒有路燈的街道,無人值班的辦公樓等,都適合作案而不被人發現。同時,四通八達的地點逃跑的可選擇性,是高于相對封閉環境的。
人員因素是指某類犯罪所通常侵害的人員特征。首先,這些人員本身具備被侵害的條件,其次,這些人員具備比一般人更容易得手的因素。老人、婦女、兒童,這些體力較若的群體被侵害的比例遠遠高于壯年男子。而一些人的職業特征也造成了他們被侵害的比例高于其他人。
以上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的。犯罪分子在選擇被侵害對象時也是綜合考慮其是否具備這些條件。避免同時具備多個條件,便可以大大降低被侵害的可能性。而這些規律的產生,正是來源于對大量犯罪過程重現及周遍環境勘查的總結。
綜上所述,刑事技術管理信息平臺的建立,為公安機關提供的是犯罪的普遍性規律和針對個案的獨特規律。這些規律的產生均是來源于對案件現場的勘查、分析和總結,是具有實踐性特點的。作為個案信息,它的來源是科學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通過信息平臺的共享,使得公安機關工作有證據可以依靠,避免了一些盲目的侵犯人權的做法和違法行為,做到有理有據。同時,技術管理提出的一些普遍規律,克服了以往科室人員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現象。親臨現場,實地勘驗所得出的規律是最具有可信度的,也是符合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的。同時,信息平臺的規范化要求,也會反作用于刑事技術人員本身。詳細、客觀的記錄現場情況有了一個絕對的標準,對于勘查質量的提高也是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陳茜橙.我國刑事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J].河南科技,2012(18).
[2]全國刑事科學技術執法規范化教官培訓班在北京開班[J].公安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