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對外擔保,是指公司為他人提供債務擔保,以公司的資產、信用或是同債權人訂立對外擔保合同的行為稱之為公司對外擔保。從公司法的角度研究公司的對外擔保,在現代的社會中是公司對外融資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手段。然而不能忽視這其中種種關乎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直接關系到公司的全部股東以及擔保債權人的利益問題。本文探究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提出問題,分析在不同情形下對外擔保的效力,以期給予我國的司法實踐些許啟發。
關鍵詞:公司法;對外擔保;效力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62-02
作者簡介:姚邢(1992-),女,浙江人,碩士,就職于北京市蘭臺律師事務所,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引言
完善有序的公司擔保,讓公司能夠有效地以資產為他人債務擔保,能夠拓寬公司的融資渠道,以及提升公司的整體綜合實力。1993年《公司法》第69條第3款規定,公司董事,經理違反有關規定,通過公司資產擔保其他人的債務,應當取消擔保,承擔民事責任,擔保所得由公司所有。所以,公司用自身的信用或其特定財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是公司自治的范疇。但是我國法律為了維持市場上公司資本的確定,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在公司里的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對公司擔保能力進行限制。為了明確法規,以及避免社會各界的無謂爭論,1993年12月29日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并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此后的1999、2004和2005年分別對《公司法》進行了三次修改,現行《公司法》為第三次修正。本文以公司法的角度對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問題進行探討,希望給予相關部門及人員一些借鑒和啟發。
二、問題的提出
公司的對外擔保是一種很重要的融資手段,關乎一家公司能否從事正常的經濟活動。倘若缺乏完善有效的法律制度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規范,將會造成一系列損失。2005年我國的《公司法》得到了修訂,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原本公司擔保法律制度方面的空缺,并且在總則部分通過專條形式對公司擔保制度進行規范。在這之前,我國公司的違規擔保現象十分嚴重,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在:(1)公司違規擔保規模大。就我國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為例,滬市在其年報里披露了836家上市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占其中的75.78%[1]。(2)擔保泛濫,普遍逃避監管。在此之前,雖然我國的證監會和《擔保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都明確規定了公司不得以公司資本來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股東的控股子公司、附屬企業或個人債務擔保。但是,在市場上仍然普遍存在著公司逃避監管,以各種形式遷回擔保,相互連環擔保。(3)公司大股東通過擔保侵占公司利益,掏空公司財產。在市場的不少公司的擔保有很大部分是提供給關聯方的,關聯大股東則運用各種方式來進行財產轉移,以此來侵占公司的利益。
三、違反公司章程中的擔保事項之時對外擔保合同的效力
(一)未經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決議的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
1.未經有權機關決議提供擔保的行為與越權代表
《公司法》如果公司希望與自然人,法人或公司以外的其他組織簽訂擔保合同,則應遵守公司章程,由公司內部決策機關作出決定。[2]如果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向第三方提供擔保,也必須經公司董事會或股東通過決議批準。如果公司的章程沒有對有關此事項進行授權,未經股東大會或者同意就擅自作出有關此事項授權,沒有經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同意就擅自簽訂擔保合同,那么該行為視為超越權限。另外,越權代表是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超越公司章程賦予的權限。如下:一,違反相關法律,允許他們實施該行為。二,違反公司章程或董事會股東決定實施的行為。司法裁判決不能只是秉持單一的價值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對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所采取的態度的轉變證實了這一觀點。
(二)公司章程禁止公司對外擔保的擔保合同的效力
企業的這種擔保行為,實際是就是公司內部制訂的相關企業章程與我們公司法里自治原則相違背的情境。該公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兩大機構依舊違反章程,不計后果的堅持對外簽署擔保合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法的出現不僅賦予公司外部安全的權力,而且對公司制訂的公司章程中的外部擔保權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如果公司制訂的章程中規定,拒絕公司為外界進行擔保活動,那么公司的擔保合同將被視為無效[3]。公司外部擔保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章程被禁止的,合同被視為無效。親屬不知道法規條款的另一方,或不知道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合同的效果也不能過于片面的進行理解。之所以導致觀點的不同,是由于合同無效的判斷準則缺乏統一性,憑客觀的章程的規定,還是靠主觀情形。當章程禁止對外擔保,股東會卻允許對外擔保,股東會雖違反了章程的內容,但是在未行使撤銷權前是有效的擔保合同有效效力。
(三)擔保數額違反了公司章程規定的擔保合同的效力
在我國的2006年《公司法》中的第十六條對該問題做出了規定。但是由于該條款不具有強制性規范。出現了不同的見解。其中,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觀點是,在擔保合同中,公司章程的外部擔保的部分限額自動失效,不管其出發點在于善意還是已經知道或應當的情形,都自動視為無效。至于那些合同中未超過限額的部分并且是相對人出于善意的,被認為是有效的[4]。不同的人對這種情況表達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地方人民法院和學者在某些場合公開表示,這項規定應是強制性的強制性規范。其他人認為,應當比規約中的限制條款的效力更有效地研究兩種情況之間的區別。那些認為只要超出了公司章程所規定的限額就屬于無效的。
(四)決議機關違反公司章程對外擔保的合同的效力
2014年3月1日起實施的《公司法》第三次修正案中,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對于為其他人提供擔保的決策權、法規,董事會或股東/股東大會的選擇,如果選擇超出允許范圍法律,自主權的意義不存在,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4]。我們在排除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超過其應該的權限而進行對外擔保的前提下,對于企業的對外擔保的決策部門違反公司章程的具體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首先,公司的章程明確的確定了公司的對外擔保行為,那么本公司的董事會應該在章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其應有的權力,董事會根據規定不得放棄相應的權力。如果這是股東大會進行的決策制訂,則從表面看就已經越權,我們就可以認定這樣的保證是不合規的。(2)當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大)會議決定擔保時,法定代表人應當跳過股東大會,提請董事會決定。董事會簽訂的保證合同對真正善意者有效。第三人與公司簽訂協議時,應注意法律特殊規定,最好查閱章程。章程規定股東會行使決策權,股東大會也可以選擇授權給公司的董事會,通過修改章程明確規定,或者公司同時提供股東會和董事會對擔保事項的決議。如股東會愿意授權給其執行機構,但未修改章程,則該擔保合同無效。(3)如果決議的解決有缺陷,違反程序而不是重大缺陷,股東有權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根據有關規定的人事責任追究。所根據的法律被取消后,則與合同無關,但如果合同符合法律,仍然有效。
四、公司章程未記載擔保事項時對外擔保合同的效力
(一)章程無規定時對外決策的有權機關
1.有權決策機關的確定標準
通常公司日營業活動應當與注冊的目的和范圍一致,公司是作為現代企業法人,公司獲得相應的利潤是其存在以及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若企業沒有獲得相應的利潤進行支持企業就很難獲得生存。這樣的話企業的對外擔保行為隨著其擔保的增加反而可能給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更大的風險。運用公司經營活動的“營利性”來作為判斷是否適應公司經濟活動的宗旨,是對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的解釋。公司依照《公司法》的規定來進行其合法的業務決策權的行使和使用,但在這個工程中必須確保公司所提供的現有資金安全可靠[5]。如果說公司所進行的對外擔保并不會為公司帶來實際的利潤,甚至還可能會帶來風險。因此,對他人的保證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規的商業活動,屬于特殊的商業行為。
(二)無權決策機關對外決策的效力
如果在公司的章程沒有直接體現公司對外擔保的相關組織機構的話,將由公司的股東會議不行使公司的對外擔保的決策權力,在公司的董事會要行使該項權力時,需取得公司股東大會的授權決議,如未取得授權,則決議無效。外國應考慮商譽以及善意者,以便確定其是否有效,但董事會應承擔責任。如果董事會超出安全合同的權力簽署無效,不符合我們對商譽以及善意者的法律保護相對于慣例。《合同法》第五十條規定,對善意第三人予以保護,維護其合法權益[6]。因此要結合第三人進行判斷分析。《合同法》第五十條如第三人知道超越職權簽訂合同的,擔保合同無效。如果相對人不知,而董事會也讓其相信董事會的權利,則擔保合同有效,后果公司承擔。
五、總結
在公司中,探究更好地利用資本,為公司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是重點,而良好的資本維持性、不變性以及確定性成為了其中最好的表達和體現。公司具有較高的對外擔保,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司資本的穩定,甚至可能把公司置于負債訴訟之中。本文以2005年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為依據,著重分析公司在各種情況下的對外擔保系列問題以及行為能力,希望為我們公司的對外擔保行為提供一定的參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珍華.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認定以意思表示規則為核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2]王雯.有限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分析[J].法制博覽,2015(10).
[3]王真真.我國公司對外擔保制度的若干問題分析[D].云南大學,2013.
[4]盧風帆.論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D].中國政法大學,2014.
[5]李尚文.公司對外擔保效力的案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3.
[6]郭志京.中國公司對外擔保規則特殊性研究——兼論民法商法思維方式的對立統一[J].當代法學,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