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各種新的媒體形式不斷的出現,律師能夠利用各種平臺發表庭外言論,這種情況下,為了社會輿論不影響司法審判,必須要限制律師的庭外言論,下文主要就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進行簡單的討論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
中圖分類號:D926.5;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77-01
作者簡介:于蕓浩(1974-),男,漢族,山東乳山人,本科,山東省乳山市法律援助中心,中級職稱,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刑事、民事訴訟。
言論自由是每個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律師的社會地位比較特殊,他的言論可能關系著案件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者的權益,這種情況之下,律師的言論自由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網絡新媒體背景之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表個人的言論,這種情況之下,必須要對律師們的庭外言論進行一定的限制,以免影響司法公正。
一、言論自由及律師庭外言論的影響
言論自由是主權國家公民通過語言表達思想及見解的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于公民的言論自由有關的問題有嚴格的規定,律師包含在國家公民范圍之內,同樣享有言論自由權。但是,律師庭外言論發表于司法案件審理的過程中,他的個人言論關系到案件相關委托人、公眾及新聞界的利益,可能會危害到司法公正,因此必須要對律師的庭外言論進行限制。下文就律師庭外言論對案件參與方及社會的影響進行簡單的分析。
誤導公眾,妨礙司法公正。以2013年李某某一案為例,庭審過程中,受害人楊某的律師在微博上暗示當事人勇敢的站出來控訴李某等人的惡行,避免被他人利用屬于不公正的言論,任何沒有相關證據的評論都可能會誤導公眾對案件評價的客觀性,煽動輿論,導致公眾抵制司法單位的司法審判。除此之外,案中被告人之一魏某的辯護律師在個人訪問中暗示受害人從事不正當職業,帶有明顯的偏見性及傾向性,在網民的非理性自我評價及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的渲染之下,很容易為執法及司法機關帶來輿論壓力,影響司法機關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實現,妨礙司法公正。
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國家相關法律明確提出,案件判決之后,律師有公開發表辯護詞的權利,但是如果涉及到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等需要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以維護當事人、團體、國家的合法權益。但在李某某一案中,案件判決之前被告人李某辯護律師的辯護詞突然曝光于網絡,其中披露了許多受害人楊某的個人信息,涉及到大量的隱私問題,嚴重危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對正常的審判秩序帶來了一定的干擾。
二、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
新媒體時代,為了盡可能維護當事人的權益,保證司法公正,律師們在發表庭外言論時必須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律師發表庭外言論必須要以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為根本
目前我國與當事人合法權益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已經比較完善,在《民法通則》、《刑法》、《律師法》等等之中都有提及,這些有關的法律法規都為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提供了依據,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應該以這些法規為基礎,通過律師職業道德教育等方式增強律師的職業倫理意識,或者在《律師行業執業規范》、《律師法》等法規中就律師庭外言論規制進行明確的說明。
(二)律師的庭外言論不得損害司法公正
律師的主要職能是在接受當事人委托之后充分利用法律這一工具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從司法公正的角度來說,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是維護司法公正的主體,主要對象是事件當事人及相關的訴訟參與人,因此律師本身并不負有維護司法公正的積極義務,但是,一旦律師發布的庭外言論引起社會輿論,影響到司法審判的公正性,很有可能會導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及時的實現,這違背了律師的職業素質要求。除此之外,律師是法律職業共同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社會正義及秩序是法律職業群體的共同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檢察官、法官、律師必須要做到良性互動,因此律師不得做出任何破壞法律職業共同體內部秩序、危害司法公正的事情。因此,國家相關研究人員就部門可以借鑒美國律協的《模范行業規范》等有關規定設置一些規制律師庭外言論的條款,比如設定原則性紅線、安全港言論、律師回應權等等。
三、結語
本文主要就律師庭外言論的具體影響進行了簡要的探討,從兩個方面就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的基本原則進行了分析討論,僅為相關研究人員的有關工作提供簡單的參考。但是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問題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現象,還需要深入的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法官缺乏獨立性、司法公信力缺失都是導致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楊先德.刑事司法中律師庭外言論法律問題探討[J].政法論壇,2015(02).
[2]文蓉,張雨柔.自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現狀與應對[J].法制與社會,2015(18).
[3]郭國強.論刑事司法中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J].法制博覽,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