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訴訟時效制度最早出現在羅馬,也被一些國家稱之為消滅時效。債權法中設置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避免由于權利人休眠狀態,破壞民事法律關系的穩定性,造成社會經濟活動資源浪費。本文首先對訴訟時效制度在債權法中的價值,然后探討現階段我國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立法問題,并給出有效的建議,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債權法;訴訟;時效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186-02
作者簡介:溫騰(1988-),女,漢族,河北寧晉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就職于寧晉縣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法。
數千年來,債權具有無期限特點,但時訴訟時效制度于這種理念之間存在矛盾。同時,我國國情具有獨特性,在法律制度立法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借鑒國外立法經驗。根據我國現有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在立法方面仍然存在些許瑕疵,還應該不斷的完善,為人民提供法律保護,促引我國法律的健全性?;诖?,加強對我國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訴訟時效制度在債權法中的價值
債權一方具有請求權,而另一方具有保持力。具體來說,如果債務人沒有履行債務,或履行不完全、不符合要求,債權人有請求其履行債務的權利,這種權利稱之為請求權;而債權人擁有永久性的享受債務人履行債務獲得利益的權利,這種權利稱之為保持力。
債權關系中,至少存在兩個對立面主體,即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都可以作出具有權利異物的意思表示,只要負荷法律追求價值,就能夠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法律不僅需要保護債權人的相關權利,同時也需要關注債務人的利益。而訴訟時效制度其實就是權衡債權雙方的一個杠桿,時間是時效制度的識別標準。如果權利人長時間將權利擱置,就會給對方當事人一種理所當然的信賴感,會自然而言的覺得權利人不會要求自己履行債務,繼而雙方又形成新的合作關系等。但是如果債權人具有無限期的權利,必然會將新成立的經濟關系、秩序打破,對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而訴訟時效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從保障社會權益角度出發,對權利人權利進行某種程度上的限制。通過建立訴訟時效制度,有效的調和效率、正義、秩序三者關系,對社會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我國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使用范圍不夠明確
縱觀世界各國在訴訟時效方面的立法,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債權,代表性法律為《瑞士債法典》;第二類,規定為債權及其他非所有權財產權責,代表性的法律為《日本民法典》;第三類,規定為訴權,代表性法律有《法國民法典》。我國法律中,關于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范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同時,在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民事權利訴訟時效有效期為兩年,如果單從字面意思來說,訴訟時效對所有民事權利都適用,但是在現實中這顯然不合適。
(二)我國債權法中普通時效期間較短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債權法時效制度的期限為兩年,這與國外相關立法中6年、15年、20年、30年相比過短。從實際影響上來說,過短的訴訟時效期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并且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縮短債權法中時效期限,能夠在短時間中穩定權利與義務關系,但這與建立訴訟時效制度的本意背道而馳。建立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督促債權人,而不是為了懲罰。
(三)債權法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等規定中存在的缺陷
關于訴訟時效中止:對于行為能力欠缺、不可抗力因素,訴訟時效自動中止。但是這種中止情況與社會多樣化情況不適應。同時,在中止事由時間限定為最后六個月,也與社會發展諸多情況不符。
關于訴訟時效中斷制度:一方面,訴訟時效中斷后需要重新起算,但現行規定中,將中斷時間作為起算實踐,這可能導致訴訟時效時間不足案件審理時間。另一方面,在中斷事由列舉方面,僅僅包括起訴、提出要求、同意履行義務三種。
關于訴訟時效延長制度:很多學者人為,延長訴訟時效時間的做法,與時效制度力求穩定的需求不符,增加了該制度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在相關延長制度規定中,表述不夠清晰,適用范圍不夠明確,該制度的執行造成影響。
三、完善我國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立法的有效建議
(一)對債權法訴訟時效制度使用范圍進一步明確
關于債權法訴訟時效制度的使用范圍,長期以來一直是該制度被詬病的主要方面,盡管我國民法通則中,對集中特殊訴訟時效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單從字面上很難判斷其使用何種法律,給制度的執行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在立法中應該對訴訟時效使用范圍進行更加明確的指示,同時,筆者認為,在未來民法立法過程中,訴訟時效客體應該被明確為請求權。
(二)適當的延長債權法中訴訟時效的期限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訴訟時效實踐為兩年,單從其實施的二十多年實踐情況來看,兩年期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短促性,對債權人保護不利,應該根據我國基本的國情,適當的給予延長。一方面,很多債權人由于傳統觀念,或者法律意識淡薄,超出了訴訟時效時間,從而權利保護機會喪失;另一方面,有時候為了保證在訴訟時效期間起訴,在起訴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導致自己處于被動的狀態。
綜合目前國際中關于訴訟時效期限的研究,盡管其具有縮短的趨勢,但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加上長期存在的“欠債還錢”理念,應該考慮適當的延長這一期限。
(三)增加訴訟時效中止事由
在立法過程中,可以借鑒國際中關于訴訟中止阻卻進程的事由。我國現行法律中,訴訟時效中止事由主要包括民事行為能力欠缺、不可抗力兩類,事由明顯不足,可以適當的增加,包括違背行自決、磋商談判、未成年保護、限定繼承等等。另外,還可以設定法定猶豫期,避免在中止事由消失后,剩余時效期間過短,對權利人形式權利造成不利影響。
(四)適當修正我國債權法中訴訟時效中斷規定
第一,關于重新起算訴訟時效方面,應該從中斷時改為中斷事由消失后進行起算;第二,適當的增加中斷事由。應該借鑒國際中相關立法,將執行、仲裁等具有同等效力的事項增加為時效中斷的事由;第三,明確起訴后不予受理、撤訴、駁回等情況發生后,訴訟時效并不發生中斷。
(五)建立逐級上報制度
一方面,通常情況下,延長時效主要是由于中斷、中止等手段不能解決問題。但對于訴訟時效延長制度的使用,應該建立逐級上報制度,最后上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保證了延長制度在使用中的嚴謹性,避免發生隨意濫用的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列舉辦法,將符合延長時效的事由列舉出來,避免在制度執行或審判中出現分歧。
四、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普遍存在于各國法律中,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與完善,在世界律法的舞臺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針對我國目前債權法中訴訟時效制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筆者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為完善我國法律體系,推動依法治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王心心.我國破產法律制度的完善——破產程序與訴訟時效問題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5,14(2):187-188.
[2]張繼成,王艷杰.民法總則立法視野下的訴訟時效制度研究——基于利益衡量的選擇[J].政法學刊,2016,32(3):122-126.
[3]鄧玲瓏,高敏.民間借貸糾紛中的訴訟時效問題研究[J].吉林大學,2016,17(8):22-25.
[4]余若蘭,崔芙蓉.持續性侵害商標權行為的訴訟時效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6,17(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