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公正、司法公開、司法文化是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之基礎,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實現司法公正的保障。人民法院應加強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關鍵詞:司法公信力;司法公正;司法公開;司法文化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04-02
作者簡介:安喜芬(1989-),苗族,貴州道真人,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
“人類生活以基本的信任為前提”[1],正是人類之間有了相互信任,家庭和社會成員才能和睦相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然而,人類相互交往過程中要不可避免地遇到糾紛、爭議、沖突,當這種糾紛、爭議、沖突無法通過雙方私了解決的時候,勢必要提交與爭議雙方無關的一種中間組織決斷處理。于是,公正、客觀、中立的司法機關——人民法院運用而生。司法公信力,是人民群眾對司法制度、司法機關、司法權運行過程及結果的信任程度。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構建的過程中,人民法院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如何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是一項重大而迫切的任務。
一、司法公正
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道:“正義即公平。”公正是公信的基石,離開公正原則,正義就無從談起。公正也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離開公正談公平將是無水之源、無木之本。司法公正要有其相應的司法理念和制度保障,如堅持程序和實體公正理念,落實司法公開制度,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各項合法權利。
程序公正,亦稱過程公正,是指司法機關在辦案的具體運作過程中充分保障訴訟當事人及參與人的合法訴訟權益,實現司法過程的公正。實體公正,亦稱結果公正,是指現行法律所規定分配給公民的權益與公民權益受到侵犯時通過司法活動得到救濟和確認的權益相一致,而且這種一致性的實現應得到司法機關的充分保障。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實現司法公正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以往司法辦案人員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現象,現在逐步得到了糾正,更加重視程序公正。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者關系是相輔相成、辨證統一的,兩者同歸于實質正義。一定程度上,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或工具,但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或工具。程序運用的得當也是一種實體上的公正,它彌補了實體公正中天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公平和正義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在整體上不存在孰重孰輕的關系,但在具體個案中應有所側重。具體案件中,一味強調程序和實體并重或輕此重彼的觀點都是不可取的,要以程序公正促進實體公正,最大可能符合實質正義,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司法公開
公開是專斷的天敵,而且是對抗非正義的天然盟友[2]。司法公開是一項憲法原則和基本訴訟制度,是促進司法民主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是樹立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徑。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重大轉變的大背景下,順應民眾需求和尊重司法規律,司法公開具有必然性。[3]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等一系列規定,進一步擴大了司法公開的范圍、加強了司法公開的力度,特別是在庭審公開和裁判文書公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普通群眾可以自由旁聽庭審,裁判文書更加注重說理性等。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司法公開的法律,司法公開制度尚待科學化、規范化、具體化。要合理確定司法公開的范圍和限度,將抽象的司法公開做量化處理,并納入法院和法官的考核指標,形成司法公開長效機制。
三、司法文化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文化,隨社會的演進而發展,并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人民法院在長期審判實踐和管理活動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司法文化,主要表現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先進的法院文化對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物質文化
法院物質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以特定的物質為載體,即“以有形的實物形態存在的文化,是法院在長期的審判和建設實踐中逐步積累的、凝聚著法院精神文化實質的,為了實現法院職責和推行法院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而創造的一切物質環境的總和,包括辦公環境、審判場所、司法裝備和生活場所等。”[5]由此可見,法院物質文化是法院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具有基礎性、可觀性、專屬性等特點。莊嚴、神圣的物質設施令人產生敬畏感,彰顯法律威嚴,能對人的心靈產生一種震撼。
我國法院在結構布局上大體都呈現出“公正”、威嚴”的特點,但各地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個市縣的法院布局也相差很大,特別是人民法庭,布局相差更大,甚至難以體現出人民法院應有的特點。這與我國法制統一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
(二)精神文化
“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它形成于法院全體法官和工作人員長期的司法實踐之中,體現司法職業的普適價值取向,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決定著法院文化的本質和方向,對法院文化起著決定性作用”[5]新時期我國構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代表了先進的文化方向,人民法院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司法精神文化,即以“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為主題的司法核心價值觀,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促使法院工作人員更加堅定理想和信念,為司法事業不斷前進注入強大動力。法院精神文化建設彰顯法院和法官及其工作人員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對司法公信力的樹立亦有積極正面作用。法院工作人員要深刻認識法院精神文化的內涵及意義,防止法院精神文化建設形式化,避免空洞的說教。
[參考文獻]
[1]鄭永流.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3.
[2][美]肯尼斯·卡爾普·戴維斯.裁量正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58.
[3]羅書臻,余建華,陳群.司法公開制度改革: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N].人民法院報,2012-9-17(01).
[4]丁義軍,隋明善.法院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216.
[5]沈志先.法院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