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司法裁判存在很強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但在解讀法律和作出司法裁判的過程中,又存在著極強的主觀性,司法裁判的內容容易受到法官等法律工作人員主觀意志的影響,除此之外,司法裁判也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在司法裁判過程中所受到的民意影響,司法裁判的結果也會受到輿論的影響。為了司法為民,司法利民的時代潮流,在司法裁判活動中采納的民眾意志成分越來越多,司法吸收民意,呈現司法和民意相融合的局面,雖然這樣的發展方向極大程度上發揮了司法的調節作用,但因司法本身具有的高度專業性和主觀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司法專業性和民眾意志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司法裁判;吸收民意;法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05-02
作者簡介:楊琦(1992-),女,北京人,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國人民之間的各種矛盾都逐漸增多,司法活動在社會中的作用體現的越來越明顯。為了更好的發揮司法的調節作用,我國近些年來也提出了司法為民、司法利民的口號,為了解決人民之間的矛盾而增強對于民眾意志的吸收,降低了司法的專業性。但在吸收民意的程度方面,并沒有明確的規范和界限,導致了一些權力的濫用。例如,我國有些法治落后地區的法院,為了更好地調節社會矛盾,在司法裁判過程中,會利用國家賦予的政治權利直接干預司法裁判活動的進行,令原本具有獨立性特點的司法調節活動,增添政治權利強制性的特點,忽視了原本應該在司法裁判活動中應該遵守的法理和實際法律規范,不利于我國走上法治道路。
為了更好的規范民事司法裁判活動,加快我國法制化建設,在司法裁判活動中明確法理和民意的地位,在司法裁判中明確規定民意在司法裁判活動中所占的比例,調和法理和民意之間的固有矛盾,在發揮民意在于司法裁判中的調節作用的同時,也要一直堅持司法裁判活動的專業性,堅持法理的正義。認清民意和法理的地位,有助于我國逐漸建立起富有民意特色又不失法理專業性的司法裁判制度。
一、司法裁判活動中民意的含義
所謂民意,從表面意思進行解讀大致是指人民的整體意志,在生活實踐中的具體表現來看,民意可能包括輿論的說法、網絡上民眾的各類言論,甚至是生活中的謠言。民意具有不規范性,體現的不一定是人民整體的意志,有時甚至是個別人民的言論,并不能簡單的概括民意就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和吶喊。在多數的情況下,民意因為體現少數人或者個別人的意志,也許會偏離公平正義,是不恰當的、非理性的,在這種情況下,民意就不能被包含到司法裁判活動,司法裁判活動應該摒棄這類民意,吸收體現人民整體意志,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人民整體意志的民意,并與體現專業性的法理相融合,才能起到真正有效的裁判效果。
二、司法裁判活動目前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法院確實轉變了從前專斷獨行的司法裁判觀念,在日常活動的司法裁判活動中采取了吸收民意的做法,意圖融合法理與民意,更好的調節社會矛盾,維護人民利益。但是因為我國法制發展水平目前有限,國家中不少法律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水平不高,在真正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對于吸收民意的尺度不能很好的把握,造成我國目前司法裁判活動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第一個存在的問題是在我國眾多法院中,存在部分法院單純地為了回應民意而沒有按照法理進行工作,并且在考核法官的政績時將調解率作為指標,并且考核法官辦案的正確性的指標就是涉案人員的上訪率。目前存在一部分法院為了達到所謂的政績,在司法裁判活動中濫用權力,調節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時,不能嚴格按照法理規定進行調節,背離法理精神,甚至會出現法官運用政治權力,不顧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愿進行調節以保障所謂的案件成功解決率,這些行為對于實現司法公正和公平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其次,目前我國法治水平不夠先進,一部分年紀較大的法官并不具備十分專業的法律知識,在進行司法裁判時會采用一些社會經驗以及以往的辦案經驗,這些經驗并沒有緊緊的跟上時代變化,不能夠適應當今法律規范的變化,因此可能存在與現代法治精神背離的情況。因此,法官在進行司法裁判活動時如果很大程度上都采用所謂的社會經驗以及辦案經驗,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現代法律規范的運用,則會在一定程度上令司法裁判活動失去法理的支撐,造成公平和正義與民意的失衡狀態。
最后一個問題是在我國司法實踐過程中,司法裁判活動中的最后一個步驟司法裁判結果的宣判,目前我國很多司法裁判結果不被當事人接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司法裁判結果的文書上面沒有對于裁判結果的法律解讀,一般都簡單的寫明最終裁判結果缺乏對于結果的相關法理解讀,造成民眾對于該結果一定程度的難以接受,進而造成裁判結果不被接受的后果,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民眾對于司法公正的懷疑,降低司法的權威性。
三、關于處理司法裁判活動的民意與法理的對策
依據司法裁判中的民意主要是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廣大人民群眾按照自己的概念和生活中的經驗判斷司法案,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使用輿論的方式,但是有很多輿論并不能完全地表示民意,有的人員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也會將謠言以輿論的形式表現出來。大家應該注意的是,民意也并不能代表公意,因為“公意是通過正當的法律城市進行系列的表達、競爭和篩選”,通常情況下公意都是較為規范的內容,是法院進行裁判的主要依據,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復實用性。多樣性也是民意的特點之一,民意能夠代表各方利益、站在其他立場,還有部分民意是缺乏主導的,通常情況下非理性的民意會增加法院司法裁判的負面性,但是還是存在很多理性正當的民意。民意可以分為不正當民意和正當民意,因此,在進行司法裁判時,法官不能一味地將民意全部排斥在外,而是應該通過正當程序來借鑒正當的民意。
(一)依據行政意志和常理進行民意回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常情況下,都是通過政治手段直接對司法進行干預,但是政治手段和司法裁判不相容,政治手段是結果考量的實質思維的重要體現,只要是符合民意的政治手段做成的決定,法制觀念對其的約束可以忽略不計;而司法裁工作中對形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較為重視,在實際工作當中工作人員還需要使用法律推理和論證的理論,為法院進行正當的、合理的司法裁判工作奠定基礎。
(二)依據法理進行民意回應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我們所說的司法裁判工作就是將法理規范應用到案件事實當中,工作人員利用邏輯分析和價值判斷方法保證裁判規范的正確性,法官必須將法律作為依據評判涉案雙方的行為是否合法,能夠明確涉案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法官依據法理進行個案的審判工作需要依據價值判斷和詞語技術進行,法官將個案納入法律框架當中,并且保證民意回應工作都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司法裁判當中,法官在進行民意回應工作時必須依據法理,法理能為法官的疏、稅負和鑒別民意等多項工作提供保證,有利于在保證法理的同時體現民意,柔化剛性的法律,進而能夠保證司法發揮社會調節的作用。司法活動需要在法理允許范圍內進行,依據法理做出回應民意的法理價值判斷和選擇工作,繼而保證司法裁判中能夠兼顧法理和民意。
[參考文獻]
[1]于曉青.司法裁判中的法理與民意[J].法商研究,2009,9(16):48-50.
[2]于曉青.法官的法理認同及裁判說理[J].法學,2010,12(18):121-123.
[3]陳燦.論法治一體建設語境下法理與民意的互動[J].現代交際,2010,24(08):45-46.
[4]孔祥俊.從司法的屬性看審判與民意的關系[J].法律適用,2010,19(04):18-19.
[5]滕威.司法裁判中非正式法源之適用——以民意為主要研究對象[J].法制現代化研究,2010,27(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