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形勢下,被一直忽略的環境問題突出顯現,霧霾,水資源污染,土質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熱切關注,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也從關注到參與治理、并積極研究對策這一過程發生了質的改變。隨著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制定政策和指導意見把發展目標轉向農村,推出改進農業生產方式,重構農村產業形態等一些列規劃。伴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在農村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重工業污染工廠遷移造成污水排放無節制,農田廢物廢料焚燒,生活垃圾隨意處理等一系列問題,都應該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提出有效的治理整改方案,探索制定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建立追溯監管制度,確保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08-02
作者簡介:楊丹(1993-),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吉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2016年6月,中國環保部官網發布2015年土地與農村環境報告。我國現有土壤侵蝕總面積達到300萬公頃。2015年,中央財政支出60億元支持農村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實施,并印發《關于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標及主要任務,并建立了逐省驗收制度。這也表明了國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視。然而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本文從解讀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的視角出發,結合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以期探索更多更全面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作用的法律制度和體制。
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水資源污染
水資源污染主要通過農村生活廢水無節制排放,農產勞作過程中的農藥施用殘留廢水和工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工業廢水,大都存在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農村生活中普遍存在生活垃圾和廢水排放無度,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習慣,隨意丟棄垃圾,廢水更是隨意潑灑,倒入河塘或死水域,大部分農村都沒有統一的垃圾處理站,因此村鎮之間的閑置土地,無人管理溝渠或河岸邊經常出現垃圾堆積小山,導致區域內水質變差,污染物和異味也難以抵制,存在大量病毒細菌隱患,威脅著農民的健康。農藥污染是水質污染的另一原因,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會施用大量農藥,化肥等化學制品,農藥殘渣在雨雪天氣及灌溉過程中流入不同水域,同時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資源。而影響農村水資源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工業污水的排放,重工業污染企業向城鎮遷移,為了減少投資把沒有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排到河流,地下暗渠等。導致了農村水資源更加嚴重的污染問題。
(二)空氣污染
中國環保部網站上,大氣環境質量板塊開設了空氣質量檢測和秸稈焚燒監測專欄。入冬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遭受霧霾侵襲,秸稈焚燒監測頻率明顯增加,日報和月報監測及時通報,這說明農村秸稈焚燒的現象還有很多,對大氣質量下降的深度影響沒有得到農民的高度重視。秸稈焚燒不但降低了空氣質量,導致霧霾侵襲,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還嚴重影響了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此外,村鎮的重度污染工業在生產中排放大量沒有經過脫硫處理的工業廢氣,以及工業粉塵和顆粒污染物,都是導致農村大氣環境遭受污染的罪魁禍首。
(三)土壤污染
環保部發布的土地與農村環境報告顯示:土壤侵蝕總面積占普查范圍總面積的31.1%,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原因主要來自糧食作物化肥、農藥的過度利用,以及地膜大量使用,沒有及時回收處理,日積月累造成耕種土地肥力下降。由于農藥化肥使用的殘留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這些有害元素得不到科學合理的排泄,造成土壤板結,儲水力下降。同時地膜的使用,會阻礙土壤正常的水循環能力,農膜也沒有實現有效的回收利用,難以在自然環境中降解消失,更加重了農村土壤的污染。
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現狀
2008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這體現了政府對環境保護工程的高度重視,同時加強修改增制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立法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的綜合性法律體系。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章明確細化了防治農村農業環境污染的相關規定;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四章規定了工業水污染、城鎮水污染、農村和農業水污染防治的細則;201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對農業大氣污染的防治做出法律防治應對規范。同時還有行政法規政策,例如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農藥產業政策等具體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繼出臺。
隨著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高度重視,最近幾年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和修正都呈現頻繁和更加細致的趨勢,在“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目標和要求。
政府把經濟建設和發展目標從城市轉向農村,在一系列的探索和促進過程中凸顯的問題也逐漸明晰,犧牲環境帶來的經濟利益遠遠抵不過付出的慘痛代價,對于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的法律制度的建設和管理機制的完善,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建議
(一)細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立法
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的發展,農業的進步,關系到民生的重要問題。農業生態環境更是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立法的嚴謹細致更能加速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進程。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應該在農村生活,農業生產,和城鎮工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對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現象做出不同的懲罰規定和防治辦法。例如農業生產中對區域性農藥化肥的使用,農膜的覆蓋率及回收再處理,都應該做出定性定量的規范管理辦法。對于工業污水的再處理排放,需要對城鎮工廠的環保排放能力和排放標準做出等級評估,按照廢水排放標準發放相應的生產許可證明。通過一系列的細化法律規章制度,使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真正實現有法可依,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不再受到非法侵害。
(二)真正落實嚴格執法理念,完善監督評價制度
因為近年來的環保問題突出,各地區環保局的政府角色也進入人們的視線,他們的責任越來越重大,權利也越來越大。政府工作人員自身的環保意識和公職意識決定了他們在環保執法過程中的輕重處理結果,面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主體又是環保理念和法律意識不強的農民,在執法過程中難免存在得過且過、避重就輕的處理現象,因此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中執法不嚴的情況很普遍。
政府以及環保部門應該承擔兩個角色,一是監管處罰責任的監察官,二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引導者。在環境監察執法過程中,寬容懈怠則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污染,不利于可持續經濟的發展,同時影響了農民對環保問題的不重視。作為環保引導者,更應該扛起責任的大旗,讓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通過在嚴苛的環保執法中得到增強。
今年7月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通過修改意見,并于9月1日起施行。國家鼓勵有關單位,公眾以合適的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并鼓勵建設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數據庫和評價指標體系。這表明在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嚴格執法,還要做到監督評價體系的跟進,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徐祥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黃勇.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0.
[3]李默池.農村環境保護現狀及我國環境法之完善[J].法學縱橫,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