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波++李林澤
摘要:案例指導制度為司法公正和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為目的,為適應我國國情之需要,以起到對案件借鑒和示范的作用,盡管我國的案例指導制度的相關法律制度、理論研究仍不完善。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加之最高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專門對案例指導制度的不斷深入,案例指導制度也逐漸被司法實踐所完善。
關鍵詞:案例;案例指導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20-01
作者簡介:范長波(1991-),男,漢族,黑龍江虎林人,哈爾濱商業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李林澤(1993-),男,漢族,黑龍江虎林人,哈爾濱理工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案例指導制度的含義
案例指導制度,是指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我國國情復雜、司法適用多元以及“同案不同判”等情形進行的經驗性總結,并以此作為參照性案例進行裁判,從而達到司法公正和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目的的制度。也是頗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對于中國的案例指導制度,司法界爭論不斷,有學者認為一定程度地學習了西方判例法制度,是將判例法理念融入我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當中;也有學者認為,案例指導制度屬于司法解釋,是對司法解釋的補充性規定;還有的學者持中立態度,認為是一種創新。筆者認為,無論哪種觀點成為主流,凡是能提高現行司法審判效率,維護司法公正的目標,我們都應該認可。
二、案例指導制度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一)案例指導制度與判例制度的區別
1.外部環境不同。兩種制度起源完全不同,植根在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之下。判例制度產生于英國,英國重視經驗和歸納,這種經驗法來自于法律在法律實踐中不斷的日積月累,法官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權,更為判例法發展提供了環境基礎。案例指導制度是中國的特色制度,中國作為大陸法系代表,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淵源,案例指導制度作為輔助司法裁判的制度,主要解決法律局限性,并維護司法的統一性。
2.法律地位不同。判例法制度在英美法系國家占據主導作用,也是其獨立的法律淵源。我國是制定法為依據,司法審判嚴格依法辦事,案例指導制度起到輔助作用。即司法裁判的法律依據僅僅使用制定法,案例指導制度只是起到指引作用。
(二)案例指導制度與司法解釋的關系
案例指導制度與司法解釋有一點不盡相同,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制度。
1.制作主體不同。司法解釋權來自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司法解釋則是主動釋明;而案例指導制度中指導性案例發布主體也是最高人民法院,但不僅可以在司法內部推薦案例,也可以在司法系統以外推薦。符合標準的案例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遴選后進行確定發布。
2.司法效力不同。這也是兩者最大區別。司法解釋屬于法律解釋,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法官可以直接援引司法解釋作為依據裁判;但案例指導制度不具備法律上的約束力,僅僅具有指引和參考的作用。
三、中國構建案例指導制度的意義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分析,在我國構建案例指導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現實體現。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判斷及衡量一個事物作為主體的價值在于其是否滿足其對應客體的需要、能夠滿足需要的多少。價值關聯于需要,但不決定于需要,價值有其特定的基礎——物質的固有屬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p>
根據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對于價值的論述,案例對于我國司法體系建設的價值在于使案件審理有據可查。正確審理的案件可成為今后類似案件審理的范例和指導方法。構建案例指導制度,是充分利用案例指導價值的途徑。
四、案例指導制度的完善
(一)維護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自由裁量權是司法能動性的體現,法官自由裁量權作為司法裁判的主線,影響著每一個案件的認定和適用。完善案例指導制度,既要發揮指導性案例核心指引作用,防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又要結合實際權衡利弊賦予法官一定的裁量空間。在司法裁判中,法官要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素養和法律職業技能水平,真正的平衡指導性案例的適用,維護好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二)去司法的行政化
西方國家因受三權分立制衡學說影響,三權相互獨立。判例法制度成為西方主要的法律淵源,離不開司法獨立,即司法能動性,其本質也是法官造法,司法機關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的干涉和影響。反觀我國審判制度,受制于行政機關,我國審判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案例指導制度中指導性案例的確定和公布均由最高人民法院來決定,從而指導各級地方法院。因此,從指導性案件的遴選、確定到公布,再到各級法院審理中應針對案件本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受任何機關、組織、社會團體的干涉。
[參考文獻]
[1]左衛民.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