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促進司法民主、保障審判公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司法改革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十八屆六中全會后,依法治國被推上新的歷史舞臺,通過陪審員制度來維護法律主體的權利已勢在必行。然而近年來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毀譽參半,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未來的人民陪審制度應更加制度化、平民化、常識化,在保障任選機制的同時,改變啟動機制,踐行群眾路線。
關鍵詞:人民陪審員制度;選任機制;陪審內容;群眾路線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21-01
作者簡介:遲佳慧(1995-),黑龍江七臺河人,重慶市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人民陪審員制度。
自1998年人民陪審員制度復蘇以來,陪審制度得到日益關注,并逐步在司法審判中得以實踐。在取得一定積極效用的同時,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弊病也日益顯露,“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等現象已經嚴重威脅到人民陪審的權威。對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我們必須認真分析當前問題,仔細查找原因所在,借鑒既往經驗,找到走出困境之路。
一、現實困境與問題所在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多種社會需求合力催生的結果,承載了推進依法治國眾多期望。然而,近幾年實踐卻暴露了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一些方面問題:
(一)身份選定的高標準
在選定人民陪審員時,首先有一道學歷關卡。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指示中明確要求,各基層法院務必把好陪審員的素質關。其目的是為了提升人民陪審員隊伍整體素質,以推動案件的審理。但事實上,“精英化”的陪審員已經接受過高等教育,思維方式難免受自身教育的制約,這樣的陪審員顯然很難在“接地氣”上令人滿意。
(二)選任機制的“官場化”
《決定》第8條對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做了明確的規定,人民陪審員的產生要經過推薦、申請、提出、審查、推薦和任命等繁瑣復雜的程序。由此來看,人民陪審員的產生不是自愿參與而是行政機關生硬的任命,完全違背選任機制最初的精神。用這樣繁瑣的程序選擇人民陪審員,意味著在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導致任選的失敗。
(三)陪審要求的“法官化”
陪審員在正式“上任”之前,要接受相關培訓。有關文件顯示,我國人民陪審員,需要在一個月內了解除訴訟法外各項基本法律知識,眾所周知,法學知識博大精深,一個月的學習顯然無法達到專業法官的水平。很多人民陪審員表示,培訓既浪費了時間又一知半解,培訓之后也沒有記住什么。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綜合當前立法情況及人民陪審員的實踐來看,產生問題的原因簡單歸結如下:
(一)司法民主化目標不夠明確
在我國,法律一直被普通大眾視為法律工作者的權杖,致使法律被百姓束之高閣,司法民主化程度不夠高。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人民陪審員制無發揮其作為溝通橋梁的作用。大家或不了解陪審員制度,或認為陪審員和法官沒有什么區別,對提升人民陪審員的社會認可度極其不利。
(二)“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的消極社會印象
人民陪審員在近些年的司法實踐中起到的作用不大,致使陪審制度被蒙上了“形式主義”的灰布。因此很多案件的當事人對是否啟用陪審員制度感到無所謂,因為經驗來看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什么明顯差異。這樣的消極印象大大阻礙了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步伐,試問當為民而設的法律制度都得不到百姓的認可,還談何發展呢?
三、完善制度、解決困境之路
十八屆六中全會后,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推進,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綜上,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相應完善:
(一)由“精英”向“平民”回歸
陪審制度的根本價值之一,就是把“街上的普通人”提升為法官,因此,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必須降低,除具備基本條件外,應當將學歷降低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社會實踐標明,完成9年義務教育的公民已經具備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將學歷標準降至初中以上,可以極大地促進陪審員從“精英”向“平民”的回歸。
(二)“臨時”、“隨機”的選舉保障
在人民陪審員的司法實踐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專職陪審員”,很多法院急于組成合議庭,便長期抽取特定人員擔任陪審員,這極大地違背了陪審員選任的意義。因此人民法院及相關機關必須保障陪審員選人的“臨時性”。其次是陪審員的“隨機抽取”。隨機抽取的工作看似繁雜,但實際操作并不困難。人民法院可以以公開抽簽的方式抽取陪審員,并將名單進行及時的公示。
(三)鼓勵人民陪審,改變啟動機制
啟動人民陪審的權利應當完全交給案件的當事人,刑事案件應當由被告人決定是否啟動,民事案件由雙方當事人協商決定是否啟動,行政案件的陪審啟動全應歸屬于原高。這樣的啟動機制實現了人民陪審員的“平民化”,使之真正成為促進司法公正的當事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周永坤.人民陪審員不宜精英化[J].法學,2005(10):9-13.
[2]范愉人民陪審員制度與民眾的司法參與[J].法制資訊,2014(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