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于2015年5月1日出臺,增加了第三條第三款規定,即: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但是,在實踐此制度又有很大的空白,相關法條規定缺少,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此制度的探討,能對行政爭議的實質性解決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行政訴訟;首長;出庭;應訴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23-01
作者簡介:鄭遠(1984-),男,漢族,浙江臺州人,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訴訟。
一、目前制度現狀
(一)理論研究現狀
近年來對此制度的理論研究主要有如下幾位學者的研究觀點:一、黃學賢教授的《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機理分析與機制構建》。①黃教授的文章中指出了首長出庭應訴制的特征:即出庭率低,并在文中對不出庭的弊端和原因進行了概括。二、章志遠教授的《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的理論基礎探析》。②章教授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的行政首長負責制能夠成為首長出庭應訴制的在理論上的根據,首長是行政行為的“知情者”、行政爭議的“決斷者”和預防行政爭議的“責任者”等觀點。三、呂尚敏教授的《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嗎?——略》。③呂教授在上文中指出首長出庭可能存在不專業之嫌,但呂教授也認為認為本制度有利于完整、從根本上解決糾紛,有著緩解政府與群眾關系的作用。四、杭州高春燕法官所寫的相關著述。高法官在文中從司法實踐角度提出首長出庭應訴制在實踐中對爭議的解決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
(二)實踐發展態勢
陜西的合陽縣是推行本制度的先行地區,98年6月便開始試著推行本制度。遼寧沈陽于02年7月制定了關于本制度的通知。溫州鹿城政府隨后于03年9月制定本制度相關規定。緊接著深圳市也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04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行政首長基本不出庭的現象才逐漸改善(但是沒有詳細說明哪些負責人是屬于行政首長,代表單位出庭)。河南省政府也于07年制定《關于加強和支持行政審判工作的意見》,08年4月四川省政府制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政行政工作政的2008年度安排》。截止2012年,超過153個市、區、縣,落實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
二、制度設立目的
(一)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群眾請求,改善行政訴訟中“民告官不見官”的形式上的不平等局面,至少能體現民與官在形式上的平等及互相尊重。
(二)可以優化行政審判環境。近年來在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通常性的不露面,以至于極大增加了法院查清案件真相及行政機關所為的行政行為真實性、合法性的困難程度,在人民群眾面前法院形象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極大的增強了對于行政訴訟判決結果的執行難易程度。
(三)非常有利于雙方對于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從形式上看,首長出庭,官民平等,多多少少能夠緩解了原告心中的怨氣與不滿。
三、制度設立意義
(一)能夠妥善及時解決行政爭議。首長出庭應訴能直接了解原告目的和請求,并能及時聽取民意,甚至有時基于首長的負責人地位,現場作出行政工作決定,使得被訴的行政行為所引起的爭議與糾紛在實質上得到解決。
(二)直接面向行政首長闡述。一般來說在行政案件中的應訴僅僅是行政首長工作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此制度的設立,有利于群眾直面首長,更好的發揮此制度闡述說理的功效。
(三)有利于樹立責任政府形象。首長出庭應訴制度搭起了官民之間平等對話與理性溝通的平臺。不管是對法院通過努力達成雙方當事人和解,還是群眾需要尋找到行政糾紛在實踐意義上的解決方法,或行政機關提高人民群眾眼中的機關印象、緩和人民群眾信訪抑或上訪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本制度的建立都具有很大的推進功能。
四、制度展望:建立保障機制
筆者認為可以構建一些相關保障機制,一來可以督促行政首長積極出庭應訴,二來可以提高行政首長出庭后的各方面表現。(一)建立人民法院法官對行政首長庭審表現打分、評價制度,或可同時可建立視頻直播平臺,由直播群眾對行政首長進行打分、評價。(二)建立首長出庭制度的各項數據及庭審表現公開制度。(三)建立行政首長庭前、或定時的培訓制度,做到在行政首長出庭進行行政訴訟前,能夠全面理清案件事實,找準法律依據。④盡量減少行政首長出庭所帶來的不專業的看法與意見。
依法治國的道路困難重重,漫長且艱辛。貫徹此制度,發揮此制度的功效,才能向著法治國家的建設邁出更加堅實的一步。
[注釋]
①黃學賢.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機理分析與機制構建[J].法治研究,2012(10).
②章志遠.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的理論基礎探析[N].人民法院報,2012-4-25.
③呂尚敏.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嗎?——在司法的技術、權能與功能之間[J].行政法學研究,2009(4).
④江必新.拓寬行政審判職能推進社會管理創新[J].法律適用,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