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法治要求行政權力的運行必須符合法定程序,不得超過必要疆界,許多行政事務開始越來越多的要求司法介入,以糾正違法行政,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行政公益訴訟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是目前我國法律對這一制度的規定尚有較大缺陷,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加以探討。
關鍵詞:行政法;公益訴訟;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32-01
作者簡介:付納偉(1989-),男,河北邢臺人,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行政公益訴訟指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對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益的行政行為,請求法院進行糾正和制裁的訴訟活動。在我國,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具備正當性與必要性,但從當前的司法現狀來看,這一制度仍有諸多的待完善之處。總體來講,我國行政公益訴訟法治制度的完善,是一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需要從多維角度全面展開。
一、原告資格的拓展
我國的行政公益訴訟不應當將行政訴訟的適格原告嚴格限定為與訴訟標的具有“行政訴訟法上”的利害關系,這也是我國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通病,因此需要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放寬對原告適格條件的限制。從公民權利理論出發,任何人和組織,都有權利基于自己對社會的公民責任而對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提起公益訴訟。
依照現行的法律,在我國有資格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只有檢察院和相關社會團體。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是履行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權,通過國家司法權力的介入,對行政權力的越界行為進行規制,同時避免了因私人提起公益訴訟而引發的訴訟資源浪費問題。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規定達到法定條件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擁有提起公益訴訟、行使司法救濟的訴訟資格,因為這些組織代表了一定層面的社會利益。
至于說公民個人行使公益訴訟訴權的制度,筆者建議參考英國“告發人訴訟”的模式,由公民個人向檢察機關檢舉控告侵犯公共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在進行初步調查后如果發現確實有必要提起訴訟,則由檢察院向法院起訴。在這一模式下,公民不直接參與到訴訟活動,他的檢舉只是引發公益訴訟的充分條件。
二、受案范圍的確定
在確定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時,筆者主張參考臺灣地區法規。先對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做出范圍規定,然后采取敘明條款的方法,對不適用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類型進行排除。這樣的規定模式能夠盡可能多的留出能夠適用公益訴訟的案件類型,保證公民訴求能夠充分表達;同時能夠減少濫用訴權而導致的司法資源浪費,并且能夠伴隨社會進步程度逐步放開受案范圍。
行政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確定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應當僅限于公共利益受到違法侵害,或者可能受到違法行政行為而引起的行政爭議。行政公益訴訟作為行政訴訟的一個類別,其受案范圍不能違背現有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行政公益訴訟不能凌駕于行政訴訟制度之上,除非行政訴訟法允許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審查范圍。對于能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類型,筆者主張不宜設定太過寬泛,必須嚴格限制在地位重要的領域,以避免有限司法資源的浪費。
三、舉證責任制度的設置
公益訴訟來源于公民共和主義,這一觀點認為,人的自由不是在追求個人偏好上達到最高點,而是通過參與政治活動中實現。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公民應當積極行使法律賦予他的相關權利,投身到社會建設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體系中去,所以在司法活動中如何設計相關制度、確保公民的有序參與顯得十分重要。
舉證責任是公民責任的一種。筆者認為,應當在行政訴訟中做出有區分的舉證責任設計。行政機關通常承擔一般舉證責任,即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做出證明。對于被指控行政行為越界而引發社會利益損害的,應當采用特殊舉證責任模式,即“誰主張誰舉證”,由訴訟的提起者提供證據。另外,由于公益訴訟涉及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數量龐雜,因此應當由行政機關承擔提供文件的責任。當原告因為自身因素難以取證的,可以申請法院自行調查取證,或者要求行政機關對取證工作予以配合。
四、行政公益訴訟費用的承擔
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對訴訟費用的分攤做出了大致相同的規定,即由敗訴方承擔。這樣的訴訟費用承擔規則是否適用于行政公益訴訟中,理論界尚未能達成一致。有些人主張,原告即使敗訴也不應當承擔任何費用;有些人則主張原告敗訴應當承擔,不過應當適量作出減免。筆者熱為,應該構建公益訴訟保險制度,原告在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時候,應當購買相應的敗訴保險,如果敗訴了則由保險公司承擔訴訟費用。這種制度模式既能防止原告因為難以承擔訴訟費用而放棄訴權,又能保障司法機關照常收取相關費用而不至于司法成本太大,并且能抑制濫用訴權的現象。
綜上,我國行政公益訴訟的推行面臨諸多問題,作者意在拋磚引玉,期待更好的關于行政公益訴訟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孫小夕.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價值分析[J].法制博覽,2016(21).
[2]胡宏博.民事公益訴訟與行政公益訴訟關系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