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過錯責任原則反映了法律的利益平衡功能和價值取向,其伴隨工業化進步而產生,維護了處于弱者地位的被害人權益,作為歸責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延續至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33-01
作者簡介:陳婷(1981-),女,漢族,江蘇無錫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江蘇行德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四級律師,主要從事金融及民事法律法規的實務及研究工作。
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法律演進史上較晚產生。資本主義早期民法時期,過錯責任原則為主要的歸責原則。三次工業革命大力推動了工業化程度,但這些事業本身的危險性,對從業人員及不特定人群存在傷害威脅。為了維護處在弱勢地位的受害人群體利益,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而生。
一、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概念
無過錯責任原則下,行為與損害后果只要存在因果關系,而不論行為人主觀是否有過錯,便應承擔相應責任?!睹穹ㄍ▌t》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引入立法的價值考量
齊佩利烏斯在《法學方法論》中指出,在一個法律共同體中,只有能夠為多數人公認的正義觀念才能夠貫徹自己并得以維持。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推進,環境污染、工業事故甚至核泄漏等嚴重損害頻發,侵權行為的構建模式也從傳統的個體對個體基礎上,產生了更多受侵害人群廣泛、不確定、侵害結果嚴重且受害人處于弱勢地位的情況,如果繼續采用過錯責任原則,就難以很好的執行法實現良序和公正的功能,也難以獲得社會中多數人的認同。
龐德在法律作用界限的觀點中也提出,利益相互沖突使法律不能保護所有利益。過錯責任原則下,機器大生產等事故一旦造成損害,受害人權益難以得到有力的保護和適當的賠償。沖突的利益不能兩全,法律只能保護其中之一。立法者在這一對立關系中,基于利益平衡的價值考量,選擇站在弱者一邊,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衍生。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對加害人予以限制,雖然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其對于社會發展的積極面,但相對于加害人對不特定多數人強烈的危險性而言,這種約束仍然是正當的,并調節著二者間強弱對比關系,從而實現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利益的平衡。
這種平衡主要通過兩種手段來實現。一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免責事由的法定化。無過錯責任原則將更多的責任配置給了加害人一方,只有在一些法定的免責事由下,比如對方存在重大過失,特別是故意的場合,才能免除加害人的責任,這樣排除過錯要件的做法,能更好地限制加害人的抗辯事由,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及救濟。二是因果關系舉證的減輕。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被害人的舉證責任,使責任的認定客觀化,排除了因果關系求證難度大等阻卻受害人行使訴權、獲得救濟的障礙,從而使受害人的損失能夠得到及時的補救。
三、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的關系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立法價值受“社會控制”思想影響比較大。龐德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一書中強調,“法律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法律下的正義是一種關系的調整和行為的安排,它能使生活物資和滿足人類對享有某些東西和做某些事情的各種要求的手段,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給予滿足”。無過錯責任原則在這樣的價值取向引導下,在不同利益需求間實現了合理分配,達到了法律的公平正義。過錯責任原則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責任歸屬的依據,這個“過錯”是行為人主觀上的事實狀態,也是侵權構成要件,更是承擔責任與否的關鍵。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強調法定性、特殊性,而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更廣,仍是歸責體系的基礎。
從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區別的角度來看,二者存在明顯差異。一是立法目的和法律功能不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基本宗旨在于合理補償損失,反映了法律的利益平衡功能。而過錯責任原則更多體現了法律的教育和預防功能,反映了強烈的道德價值判斷。二是構成要件不同,無過錯責任的行為是法定的,其不必具有違法性特征,且行為人不必有過錯,過錯責任的行為具有違法性,且行為人需有過錯。
四、結語
工業化不會停下腳步,為了維護弱勢一方在社會關系中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管理的公平公正,西方社會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拓展適用上做了許多嘗試,比如日本公害無過失責任損害賠償立法。王澤鑒先生曾說,民法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引入和完善,也將會對我國侵權法律體系的發展以及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小球,謝梁.淺析無過錯責任的缺陷及完善建議[J].商界論壇——經法視點,2016(29).
[2]崔凱.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再思考[J].中國市場,2016(41).
[3][美]羅·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楊昌裕,樓邦彥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