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易琴
摘要: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而這里的利益應是指國家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國家利益是制約、影響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制定對外政策和開展對外活動的根本因素。
關鍵詞:國家利益;結盟;利益博弈
中圖分類號:D8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61-01
作者簡介:王琳(1991-),女,漢族,福建三明人,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易琴(1993-),女,漢族,江西贛州人,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
一、國家利益
由于國家政治體制、地緣環境、歷史文化、發展階段、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不同,不同的國家對于國家利益有不同的認識。國際法上關于國家利益的基本觀點主要有:理想主義“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利益觀”、現實主義的“權力利益觀”、納入經濟利益的新自由主義“合作利益觀”,以及通過觀念和社會互動構建的建構主義“觀念利益觀”等。
對于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言,國家利益包括國家的各方面利益,如被統治階級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因此,國家利益指的是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所能得到的各種既得利益,包括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國際利益總結而言就是,在滿足國家中全體人民物質上的需要,如和平、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后,還包括國家中全體人民精神上的需要,如國際社會對主權國家行為體的尊重與認可。
二、國家間的結盟
國際法上的結盟是指兩個或多個的國家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標一致而結為盟友。傳統意義上的結盟,僅指軍事安全領域的結盟。但,隨著現今軍事安全的不斷弱化與安全的內涵與外延的日益擴大,結盟的內涵也更為廣泛,包括綜合安全,經濟、戰略協商等非安全領域。
國家間的結盟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進行的。如為了保證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國家間往往會結盟,而促使國家結盟的根本因素是國家利益的需要。無論是巴基斯坦為了保證成為核國家后所建立起來的與印度的軍事均勢及經濟基礎而與美國結盟,還是普法戰爭后的法俄同盟以及歐盟的建立,都是在聯盟成員國在國家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的。在這時的結盟無疑是可以使各國國家利益更優,甚至是利益最大化。
結盟后的國家互稱盟友,盟友的可靠性主要取決于共同利益的大小,共同利益大時則可靠性強,小時則可靠性差。進入21世紀后,非軍事因素的作用逐漸增強,經濟、文化及聲譽等軟權力更是推動了國際關系領域的權力觀變革。結盟國間以綜合實力決定話語權。
三、國家利益與結盟的關系
從上文中我們不難初步得出一個關系式:國家利益是結盟的基礎,結盟促進國家利益更優。國家間會結盟,主要是為了實現軍事、政治及經濟上的優勢,當有利可圖時,國家間就會形成聯盟,以期聯盟保障各國的國家利益。在國際實踐中,實際的利益往往會與理想中的利益有所差距。國家之間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必然進行利益的博弈。
各國在利益博弈中并不必然會結盟,還有可能會出現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而產生沖突。這些沖突又可以分為可以調和的沖突和不可調和的沖突。可調和的沖突一般是指在經濟發展、宗教信仰等。各國為了長遠的利益,會對這類沖突進行協調,讓利及妥協。而不可調和的沖突則是指涉及一個生存問題的國家利益沖突。如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亦是由于其在北約內部面臨美國的控制,難以發展獨立的國防力量。
在國際法上,各國是否會結盟的關鍵因素是各國國家利益的需要,國家利益需要結盟以更好實現時,國家間就會結盟;在聯盟中,一國的國家利益受損,該國就有可能退出聯盟。所以,對于國家而言,國家利益是最根本的,而結盟是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當國家利益發生變化時,盟友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舉例而言,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自18世紀以來,時而互為盟友,時而為敵對方,其中的決定因素是兩國的國家利益的需要。
四、結語
在國際法上,國家利益促使國家結盟,國家結盟以實現國家利益的關系。但再細究起來,不難發現國家利益是一國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國家在國際交往中追求利益而與他國結盟或不結盟。這一行為雖不以一般道德標準來衡量,但是國家為實現國家利益而采取的行動屬于國家行為,要有其行事的規則。
[參考文獻]
[1]劉志云.國家利益的層次分析與國家在國際法上的行動選擇[J].現代法學,2015.01.
[2]胡城軍.論國際法所調整的利益關系——兼談國際法的本質屬性及其影響[J].時代法學,2005.04.
[3]郭麗芳.美國海洋爭端及其解決機制——基于國家利益的分析視角[J].美國問題研究,2014.02.
[4]劉志云.新形勢下中國國家利益再定位與國際法上的轉變[J].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學刊,2014.
[5]李先波.法律選擇之抉擇: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8.Z1.
[6]戴啟秀.歐盟走出制憲困境:成員國的國家利益與“基礎條約”[J].德國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