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險社會是基于社會不斷改革與發展的環境中得以提出的,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保證社會穩定、安全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基于風險社會的大背景下發生了相應的改變。而刑法作為我國法律中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風險社會中其理論也發生了變動。基于此,本文對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展開了探討,以期對其有更全面的了解。
關鍵詞:風險社會;變動;刑法理論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69-01
作者簡介:張倩(1993-),女,漢族,陜西延安人,海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刑法。
一、引言
現今,刑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點內容,與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安定具有重要的聯系。隨著社會經濟體系以及社會風貌的不斷變革發展,我國已進入風險社會的發展狀態中,與此同時,風險社會下刑法理論已不限于風險概念,而發展到安全問題上。為保障社會安全、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刑法體系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基于此,本文對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進行了分析。
二、風險社會簡述
風險社會是在基于社會各層面發展變革(包括經濟體系、科學技術和各種社會行為的變化)的基礎上,出現的包括生態環境污染、經濟危機、生產產品安全、食品安全、恐怖事件等自然環境類、社會生活類以及行為道德上所存在的一系列不安性、危險性問題,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1]。
三、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下的刑法理論
(一)風險社會理念對刑法體系轉變的影響
由風險的定義可知,風險社會是基于時代發展下誕生的產物,其風險具有多樣性、全面性的特征,并與人們的生活具有密切關聯性。而刑法作為保障社會穩定性、安全性以及人們生活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風險社會變化的環境中,刑法體系也將隨著風險社會的變化而變動,不再局限于對風險社會概念單一性的理解,而是趨向于對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上,從而促使刑法理論的誕生。
(二)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下的刑法“法益論”
“法益”是刑法學體系中的一個基本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內容是,對刑法目的以及犯罪行為“利于導向”的探求與詮釋[2]。因此,在依據法益本質性質的基礎上,探求風險社會下刑法內涵,有助于改善風險社會下產生的種種變動,促進刑法法規的建設。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于法益論的闡述出現了不同的詮釋與定義,在刑法中法益概念變得模糊而抽象化的同時,其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的擴張,法益論的作用以及具有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然而通過研究發現,傳統的法益論其內容與功能雖得到了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法功能的有效實施。所以,基于風險社會變動的日益加劇,法益論發生了變革,實現了精神層面與功能的抽象化、拓展性發展,從而實現刑法理論的調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法益論陷入懲罰內容單一、缺乏明確的框架以及與刑法體系關聯性單薄形象的產生。
(三)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構變遷
基于社會的變動,刑法為實現有效的防治,刑法體系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從而形成了法益論的流變,進而改變了刑法體系下刑事責任的基本模式,而由于刑事責任模式與立法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對立法理論的變化分析,有助于探求刑事責任根據結構性嬗變的發展。
首先,因果責任到原因責任的變遷:隨著社會的變動以及風險社會的日漸加劇,刑事犯罪中的因果責任已不能成為確立犯罪成立的關鍵因素,而明確犯罪行為的法益導向,即原因責任已成為現代刑事立法執行的關鍵。
其次,明確刑法理論中的關聯性:明確關聯性主要在于對法益論演變下刑事立法變化的分析,從而根據刑事立法的轉變包括“刑事立法從結果本位向行為本位的轉變”、“大量超個人法益的引入”以及“法益保護提前化的轉變”,探究因果關系及受害結果地位降低的緣由,進而明確刑事責任根據結構性嬗變的發展情況[3]。
(四)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下刑法教義理論的重構
基于風險社會的發展與變動,刑法理論的重心已從風險概念改變為安全問題的預防與解決,而這種改變在基于法益論、刑事責任結構模式的轉變外,其刑法教義體系的各組成部分也發生了重構,實現了刑法理論的全面性調整。
四、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風險社會的產生,原有的刑法理論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其刑法理論與實際發展存在了巨大的差異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理論效應。因此,在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化中,刑法理論的的變革已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對刑法制定的必要需求。
[參考文獻]
[1]安然.認知、詮釋與反思:環境犯罪語境下的正當防衛——兼談風險社會中刑法理論的變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97-104+131.
[2]利子平,石聚航.我國風險刑法理論研究中的三大理論誤區[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12-120.
[3]王偉,黑延明.我國刑法保護傳統范式之反思及轉換——以風險社會食品、藥品安全切入[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6,0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