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來備受社會關注的“某地摔童案”兇手A被執行死刑,摔童案件終于塵埃落定。雖然罪犯已經伏法,但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樣的動機與情緒使犯罪人能對無辜的孩子下如此毒手,他的犯罪心理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對我們以后開展犯罪預防工作有何啟示。鑒于如此,我們有必要對摔女童的犯罪案例進行深入的犯罪心理學視角的研究與探討,以此來進一步預防類似犯罪的發生。
關鍵詞:犯罪;犯罪心理學;犯罪預防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76-01
作者簡介:魏立杭(1991-),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一、問題的提出
A與B因停車和一名女子發生沖突。在爭執的過程中,A將嬰兒車內的女童摔在地上,導致女童受傷后死亡。專家學者對這個案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犯罪人作案有何特點,他有何人格特征和人生經歷,他為什么要犯下這滔天罪行。不管A為何殘忍的對一個無知的孩子下手,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與他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本文希冀通過犯罪心理學的視角對女童被摔案案例進行分析探討。
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存在著不少爭論,這都是與這門學科的方法論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犯罪心理學具有極強的跨學科色彩,其理論傳承之主體與教育學類下的心理學一級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①。這門學科也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一門學科,它從研究犯罪人的行為、動機、犯罪人格的形成,再到不同類型犯罪人和不同階段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揭示犯罪心理的實質,為揭露、懲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學的依據,從而能有提前預防犯罪的功能。所以,以犯罪心理學為基礎女童被摔案進行分析是合理的。下面我將要從犯罪心理特征、行為特征、犯罪綜合動因論,犯罪行為發生機制等理論對本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二、對A犯罪心理的分析
首先,在心理特征方面,犯罪人存在畸變的不良心理狀態。對于正常人而言,在對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會有天然的憐憫反應,即使在爭吵中且在并沒有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情況下,也不至于突然動手去傷害無辜的孩童。A對外界的刺激做出了異常反應,短時間內情緒突然噴發,失去理性,很符合“沖動控制障礙”型人格的特征。
其次,犯罪人A有不穩定情緒情感特點。A稱,他14歲時第一次被行政拘留,是因為偷了一輛自行車。18歲第二次被拘,只是因為跟朋友坐公交車時,遇到了“一個男子用胳膊肘跟我們較勁,下車后我們打了他一頓”。1996年,自己因無期徒刑進監獄后,曾反思自己從小脾氣不好、特別沖動,主要因為自己知識不夠。從A的經歷和表述中可以看出,A的性格呈現出易激動,不穩定等特點。
第三,在行為特征方面,A摔嬰行為犯罪人的沖動性。在事后的記者采訪中,A稱,這件事情到現在我解釋不清楚,我也不想再解釋什么,我不可能去殺一個孩子。事后A也在反思自己脾氣不好,最終釀成了大禍。從案件經過和犯罪人的表述來看,這并不是一起有預謀殺人案件,而是由于犯罪人一時的沖動,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將這種憤怒遷怒到一個無辜的孩子身上,這也是平時所說的“激情殺人”。A從嬰兒車抱出孩子到舉過頭頂,再到摔孩子在地上,僅僅短短幾秒沒有一絲的猶豫,我們很明顯看出泄憤情緒,對于一般的成年人應該明白這樣做的后果有多嚴重,而A當時已經失去理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犯罪人在犯罪時間對摔嬰沒有絲毫的考慮。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犯罪心理產生的生理機制,即反映機制、刺激過程、中樞神經過程、效應過程與普通人群是一致的,在心理活動的形式和規律方面,犯罪人也是通過認識、情緒、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狀態表現自己的心理活動,犯罪人的心理同樣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②。在我看來,A的行為不僅會受到了情緒、意志等內在因素影響,也受到經濟、人際關系等外在因素影響。以此案為鑒,我們要繼續加強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要加強對犯罪易感人群的教育,從而避免犯罪行為的發生。對于像A這樣“激情犯罪人”而言,這可能比較困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做好這項工作,因為無論對于被害人家庭而言,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周凌.我國犯罪心理學研究面臨的困境及其出路[J].法商研究,2016(2).
②劉柏純,羅大華.論犯罪心理學的科學基礎[J].河北法學,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