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渠縣縣委、縣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2016年全縣投入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3.84億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25個。1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41.65萬元,2.088萬計劃退出的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以上。按照貧困人口和貧困村退出標準,該縣19個貧困村、2.088萬人如期退出。
用干部“脫皮”換群眾脫貧
地處川東北的渠縣大部分山區鄉鎮貧困程度深重,農民中兩成以上為貧困人口。
“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山區產業發展難成規模,加之遭受頻發的旱澇災害,這是渠縣面臨的最大難題。”在分析全縣貧困原因后,渠縣縣委書記茍小莉言語鏗鏘,“讓困難群眾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擺脫貧困,解開束縛,過上好日子,既是職責所在,也是使命所在。”
自2016年初開始,沉寂已久的匯東鄉白蠟村,被汽車和挖掘機的轟鳴聲徹底打破了。以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配套、村容村貌改善、易地扶貧搬遷為核心的多個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省婦聯派駐白蠟村第一書記曹佳佳每天下午工作結束后都會去村里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看看,既看進度也看質量。曹佳佳說:“脫貧攻堅不等人,項目早一天竣工,貧困群眾就能早一點搬離‘窮窩”。
“脫貧任務不完成,我絕不離開!”這個80后的女孩2015年婚假未休完,便主動申請從省城到白蠟村扶貧而且頂住父母的壓力,至今未要小孩。
縣扶貧移民局局長張渠偉兩次患耳石癥重度眩暈住院,卻總是帶病沖在第一線;縣脫貧攻堅推進辦主任賈昭安起早貪黑,跑遍了全縣130個貧困村的每個角落,夏天多次中暑暈倒在脫貧攻堅一線;市地稅局派駐安北鄉南山村第一書記田漢松,3年爭取資金100余萬元,完善了全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引進業主發展檸檬產業;年近花甲,退居二線在即的水口鄉大田村村主任徐文每晚都要戴著老花眼鏡,仔細撰寫核對全村脫貧文案數據;父親住院,岳父病危,但仍然堅守在一線攻堅的望溪鄉黨委書記熊勇說:“脫貧攻堅沒有‘直達車和捷徑可走,只有讓干部‘脫層皮才能換來群眾真脫貧……”
從2015年以來,渠縣深入推進“五個一”幫扶,縣級領導分片掛包、138個部門定點幫扶、130名第一書記蹲點幫扶、568名機關干部組成工作組駐村幫扶、15350名干部進村“結親”,不脫貧不脫鉤、不脫貧不撤隊。
將“扶貧之水”澆到最旱的“莊稼”
白蠟村貧困戶賈召發家新修的牛圈里,有五頭健壯的小牛。因雙側股骨頭壞死的老賈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他卻不等不靠,申請了小額信貸基金開始養牛。
“以前,沒有啟動資金,環境條件差,想干點啥都難!”賈召發說,現在全村道路硬化了,修好了山坪塘、蓄水池,引進業主又發展了上千畝的生姜、香蔥生態調料基地,自己不僅有脫貧產業項目,閑時還可以務工掙錢。
渠縣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縣級財政投入5900萬元,設立教育、醫療、產業扶持和小額信貸“四個基金”,發放小額信貸10790萬元,讓貧困戶發展有資金。在增加產業“造血”功能上,渠縣讓車間與田間聯姻,引進土貨一號、萬隆錦繡、盛果農業等企業,在貧困村成片發展10萬畝花椒、10萬畝核桃、20萬畝柑橘(檸檬)、10萬畝黃花、50萬畝優質糧油等特色產業,并以3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為依托,推廣“德康模式”,打造百億生豬產業鏈。同時,在130個貧困村全部建立了電商服務點連接市場,通過電商發展帶動1.1萬貧困人口脫貧。
在白蠟村,當地所有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都能從土貨一號公司“分紅”。而“土地流轉金+務工收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務工收入”、“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資產股權量化分紅收入等一系列分配機制的健全,更增強了渠縣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能力。
和賈召發不同的是,渠南鄉大山村貧困戶趙新良則是通過危房改造資金和“六個一”社會幫扶建起了新房,并成為“大山村勞務專業合作社”的社員。除了收塑料筐,每月在村里的柑橘基地打工還能收入近1500元。他說,加上醫療救助、教育解困和低保兜底,再不脫‘帽子,確實就沒有‘面子。
“精確地識別和分析把脈是‘精準滴灌的基礎。”圍繞“精準”二字,聚焦貧困地區路、水、電、教育、衛生、網絡等薄弱環節,渠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飛虎一語中的。與此同時,渠縣不斷建立健全機制,創新開展“六個一”社會幫扶、“易地搬遷+”、每季度“九比九看”現場比拼、“互聯網+黨建”扶貧模式、巾幗脫貧行動、農民夜校等,得到了中組部部長趙樂際、省委書記王東明肯定性批示,全省“電子商務”扶貧現場會、全省“巾幗英雄”扶貧現場推進會相繼在渠縣召開。
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實施,讓貧困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李馥鄉高硐村殘疾貧困戶李登友“飲水思源”,通過幫扶和參加渠縣“農民夜校”技能培訓,發展雞、鴨、魚養殖脫貧后,經常幫助缺少勞動力的困難戶無償翻耕土地、拉運糧食作物……
在李渡鄉坪水村,貧困戶朱清玉在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房門前,貼出了一幅“感恩共產黨 政策暖人心”的大紅對聯。2016年12月16日,省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機構入戶驗收時,她88歲的老母親緊緊握住工作人員的雙手,發自肺腑地說:“黨的政策這么好,絕不把‘窮帽戴進棺材!”
有志群山開,大愛天地間,奔康路上我為先……首戰告捷后,一場更高標準、更高要求的脫貧攻堅戰正在渠縣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進。(責編:陳暉)